摘要:大力改善金融生態環境,積極籌措經濟發展資金,是陽信縣圍繞“工業興縣、可持續發展”的主題,提出的發展思路和目標。近年來,經過縣委縣政府及相關部門的不懈努力,各金融機構逐步走出了“懼貸”、“惜貸”的尷尬境地,信貸投入呈現出加速增長的態勢,有效解決了縣域經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不足的矛盾,為進一步提升全縣經濟發展的綜合承受能力,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關鍵詞:縣域經濟;金融生態環境;洼地效應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4-0085-02
一、陽信縣在改善金融生態環境方面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1.從轉變觀念健全制度入手,營造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以濱陽燃化為代表的大項目入駐陽信極大地改善了當地的產業結構和財力狀況,也吸引各商業銀行展開貸款營銷,紛紛增加信貸投資。為適應新形勢的要求,陽信縣委縣政府對本縣金融生態環境進行了初步評估,深入開展了以“優化金融生態、打造信用陽信”為主旨的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活動,制定下發了《關于加強陽信縣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的意見》、《陽信縣金融生態環境評價指標》、《陽信縣金融生態環境評價辦法》,進一步增強地方黨政領導對金融生態環境的了解,提高其金融意識。人民銀行牽頭開展了“金融生態模范鄉鎮村”建設,各鄉鎮村、各金融機構與公檢法部門建立起執行難工作協調聯動機制,嚴厲打擊逃廢債等不法行為,銀行債權得到有效維護,努力營造健康、安全、可持續發展的金融生態環境,全縣經濟金融出現了良性互動、和諧發展的態勢。2011年底,全縣本外幣貸款余額476 728萬元,與2006年同期相比,增加352 118萬元,增長2.83倍;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621 425萬元,與2006年同期相比,增加400 015萬元,增長1.81倍。經濟金融的依存度明顯增強,全縣2006—2011年的金融深度(貸款占GDP的比重)分別為26.74%、27.52%、29.67%、39.29 %、43.43%、43.94%,金融支持經濟發展的力度不斷加大。
2.搭建銀政銀企溝通平臺,三者合作的廣度深度不斷擴大。政府充分發揮溝通銀政、銀企的主渠道作用,為金融支持企業發展牽線搭橋。從2006年以來,陽信縣已經成功舉辦了七屆銀企洽談會,并組織金融部門和企業多次參加濱州銀企洽談會。經過銀企雙方共同努力,共簽訂合同、協議金額210億元,資金到位率達98%。在此過程中,各金融機構堅持把加強自身建設、改善金融服務作為促進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加強與政府有關部門的溝通聯系,積極開辟規范有效的銀政、銀企合作渠道,提出建議,為政府決策提供參考信息,銀政企合作日益制度化、有序化。
3.加快全縣信用體系建設,中小企業和三農貸款難的問題得到有效緩解。針對當前中小企業由于信息不對稱導致的融資不足問題,人民銀行認真履行征信管理職責,積極開展各項工作,將全縣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全部接入企業征信系統,金融機構在查詢企業和個人征信系統的過程中提高了審查辦理貸款的效率,征信體系建設取得了在支持中小企業發展中的明顯成效。全縣已采集521戶企業信用到人民銀行的企業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中,136家通過建立中小企業信用信息驗證的企業累計獲得銀行融資70 825萬元。同時,積極開展創建信用鎮(鄉)、信用村、信用戶、信用社區、信用企業活動,全縣信用環境得到極大改善。截至2011年底,已評定出“文明信用農戶”43 210戶,占全縣農戶數的38.84%,農戶貸款余額147 416萬元;評定出“文明信用村”693個,占全縣行政村總數的80.86%。
4.不斷增強的政府公信力,引導出日益濃厚的社會誠信文化。陽信縣政府積極推行“言必行、行必果”的問責制,注重在打造誠信社會的同時,首先建設誠信政府,尤其是認真履行對金融部門的各項承諾,從產權保護、制度建設、司法執法力度等多個角度,有效地維護了金融機構的利益。在此前提下,結合貫徹落實《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人民銀行編印了《金融知識便民讀本》,廣泛開展以誠實守信為主題的宣傳教育活動,重視培育社會公眾誠信意識,全面樹立誠信有價的社會思想觀念。充分利用每年召開梨花會暨經貿洽談會的有利時機,通過張貼海報、發放宣傳材料、懸掛橫幅等多種形式進行宣傳,積極營造建設“誠信陽信”濃厚輿論氛圍。同時,組織人員深入農村地區宣傳和講解征信知識,進一步提高農民誠實守信的意識和自覺性,切實提高的全社會的整體誠信水平。
二、當前金融生態環境建設中仍存在的幾個問題
1.經濟總量小,金融存量低。2011年,陽信縣生產總值完成108.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從2006年起年均增長13.3%,但GDP占全市的比重僅為6.32%,處在全省、全市下游;人民幣存、貸款余額占全市的比例為4.75%、3.93%,處在全市各縣市(區)的最后位置;近幾年雖然全縣金融深度不斷上升,但2011年金融深度仍落后全市22.72個百分點。
2.結構性矛盾仍然明顯,符合金融支持的產業項目少。2011年陽信縣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7.8∶42.6∶39.6調整為18.1∶41.8∶40.1,但產業結構有待于繼續優化調整,特別是金融、技術服務、信息等新興產業發展較慢;資源開發型和初級加工型的產業和產品多,高新技術、高附加值、高市場占有率的產品少;高新技術產業雖然發展較快,但由于所占比重低,對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較小。結構性因素導致區域內能獲得金融支持的產業群體少,信貸投入不足與經濟總量膨脹的矛盾比較突出。
3.貸款行業分布不均衡,信貸投放仍需增加。目前受國家從緊貨幣政策的影響,金融機構特別是商業銀行的信貸擴張能力受到了進一步限制。從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人民銀行曾連續12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目前大型金融機構存款準備率達到21%,中小金融機構存款準備率達到17.5%,由此致使新增貸款量仍顯不足。由于陽信縣支柱企業少,企業群體小,有限的貸款新增量正逐漸向部分有市場、效益好的大中型工業企業及重點行業傾斜,但對個體私營企業和鄉鎮企業的短期貸款投放量仍然偏少。這給最需要流動資金發展的中小企業發展帶來了不利的影響。
三、進一步改善金融生態環境,促進經濟金融協調發展需要解決的幾個關鍵問題
“金融生態建設就是要塑造金融體系動態平衡的內外環境,強化金融業自我調節、自我適應的生態功能,為經濟發展、社會和諧進步提供資金融通、要素組合、信息引導等方面的有效支持。”從陽信縣實際情況出發,要進一步改善金融生態環境,滿足經濟發展對金融服務的需求,就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努力為推動全縣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資金保障和金融支持。
1.加大宣傳力度,使金融生態環境的概念深入人心。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是一個全新的概念,也是一項系統工程,它需要全社會各個層面的集體參與。因此,當前首要的工作就是要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宣傳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的意義和作用,以及公民在金融生態環境建設中的職責,增強社會各界對金融生態環境的認識和支持,營造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的良好氛圍。具體做法可以讓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納入政府工作規劃和目標考核范圍;建立由地方人大負責的金融生態評估機制,發動人大代表乃及至廣大群眾為改善金融生態環境獻計獻策;動員各種媒體力量加強改善金融生態環境的宣傳,爭取社會各界一起努力建設和維護本縣域金融生態環境。
2.信貸調控應積極配合本區域的產業政策,增強經濟金融的相互依存性。經濟金融是唇齒關系、魚水關系,因此不能孤立地談金融生態環境建設。金融支持經濟發展,就應做好兩者的結合文章,人民銀行“窗口指導”方向要密切結合縣域發展思路,并注意做好協調統一。分析陽信縣目前經濟發展現狀,當前和今后應集中支持以濱陽燃化為代表的骨干企業做大做強,通過以大聯小、以大帶小,輻射帶動具有良好成長性的企業加速膨脹,培育壯大骨干企業群體。支持以甜高粱制燃料乙醇、生物柴油、龍福化纖為代表的綠色循環經濟的推進和建設,打造“全國綠色能源示范縣”。擇優支持肉牛加工、家紡地毯、不銹鋼制品、木器制造等傳統優勢產業,拉長產業鏈條,增強配套帶動能力,盡快形成聚集效應。積極支持發展油氣化工、電子信息、生物質能源等新興產業,增強經濟發展的后勁。
3.加強和改進地方黨委政府對金融工作的領導,創造良好的政務環境。通過專項培訓等手段,進一步增強基層黨政干部的金融意識和金融法制觀念,堅持用市場、法律的辦法指導金融工作,形成有利于金融改革發展的政務環境和法制環境。經濟管理部門應加強對企業的管理與監督,著力提高企業的信用等級和信息透明度,指導企業依照國家的會計準則和審計準則,規范財務制度,按照真實、合法、透明的要求,及時與銀行溝通,形成融洽的銀企關系。通過政府、銀行、企業三者合一的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保持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最終達到金融與區域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