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計劃生育政策作為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自1980年實施以來為中國人口總量控制、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貢獻。但是,隨著計劃生育工作的深入,該政策的實施也給中國的發展帶來了性別比失調、獨生子女教育以及日趨嚴重的人口老齡化等問題。通過對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的現實背景、實施效果及產生的負面影響的反思,指出中國應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完善與調整人口與計劃生育政策,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為實現人口可持續發展提供保證。
關鍵詞:計劃生育政策;負面影響;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D6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4-0263-03
目前,人口過多仍是中國首要的問題,盡管計劃生育政策在人口數量的控制上取得了立竿見影的成效,為 21世紀的中國甚至世界解除了一顆最大的“人口炸彈”,但對人口數量長達三十多年的人為干預,已漸漸地暴露出其自身的困境與危機,阻礙了中國經濟現代化和工業化的進程。為了走出發展的困境與危機,對實施計劃生育政策的背景、實施情況及產生的問題進行反思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一、計劃生育政策提出的背景及實施效果
計劃生育作為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為中國人口控制和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貢獻。首先,來對實施計劃生育政策的現實背景及主要內容進行回顧。
1.計劃生育政策提出的現實背景及主要內容。建國之初,在“英雄母親”、“人多力量大”等觀念的灌輸下,引起了第一次出生高峰,三年自然災害以后,中國的人口經歷了建國后的第二次出生高峰期。伴隨著新中國成立之后的兩次出生高峰的出現,人口無計劃地盲目增長同國民經濟有計劃發展的矛盾開始顯現出來。同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醫療衛生條件的改善促使死亡率大幅度下降。面臨巨大的人口壓力,1971年,中央開始正式實施“計劃生育政策”,提出了“晚、稀、少”的具體政策。1980 年,面對接近 10 億的人口數量,中央發布了著名的“9·25公開信”,正式提出“每對夫婦只生育一個孩子”的“獨生子女”政策。1982年9月黨的十二大確定“實行計劃生育,是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自此,中國開始全面推行“提倡晚婚、晚育,少生、優生”的計劃生育政策。1984年,鑒于“一孩化”政策在農村實行所面臨的具體問題和困難,對“一胎化”政策進行調整,而后逐步形成現行計劃生育政策,即除對占西藏人口絕大多數的藏族農牧民沒有限制生育數量的要求外,在城鎮地區實行“一孩”政策,農村大多數地區“一孩半”政策,對少數民族及其他一些特殊情況實行更寬松的生育政策。
2.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效果。自中國全面推行計劃生育以來,生育率迅速下降,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一是少生了4億多人,實現了人口再生產類型的從傳統的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較低自然增長率到現代的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長率的歷史性轉變,為世界人口與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二是有效緩解了人口增長對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壓力;三是提高了人口素質,增強了國際競爭力;四是為經濟增長創造了四十年左右的“人口紅利”期[1]。
當然,計劃生育政策也給中國帶來了許多問題,比如出生性別比偏高、獨生子女教育問題以及日趨嚴重的老齡化問題等等,接下來就是對這些問題的分析。
二、計劃生育政策實施產生的問題及負面影響
人口問題始終是制約中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是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因素。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緩解了人口膨脹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壓力,為中國經濟增長創造了有利條件。但是,任何事物的發展和進步都有它的兩面性。我們在肯定其對解決人口問題的貢獻的同時,也不應該忽視它對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
1.男女比例嚴重失調。男女比例失調,即性別比失衡是計劃生育帶來的比較顯著的問題之一。性別比通常用女嬰數量為100時所對應的男嬰數來表示。正常情況下,出生性別比是由生物學規律決定的,保持在103~107之間。下頁圖1顯示“十一五”期間,中國出生人口性別比一直高出正常值范圍并持續攀升,并在2008年達到峰值120.56。根據國家人口計生委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中國目前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18。可見,中國的性別比已經嚴重失衡了。
在中國,發生性別比失調的原因是復雜的。南開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所主任原新認為,“重男輕女”的傳統觀念是重要原因。是的,經幾千年傳統思想的束縛,“養兒防老”、“多子多福”等封建思想在人們尤其是農民的心中根深蒂固,隨之產生的對女孩的關注程度不夠,女孩的生長環境差,女嬰的死亡率居高不下等危及女孩的生存權,危害女孩健康成長的問題使得中國性別比持續偏高。
性別比失調的直接后果是產生“剩男”。預計到2020年,中國將會出現大約3 000萬“光棍”。而這3 000萬的剩男將會引發一系列的社會問題。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院長翟振武認為,首當其沖的就是“婚姻擠壓”現象。性別比失調不利于家庭婚姻關系的建立和穩固,不利于社會穩定。家庭穩定是社會穩定的基礎,家庭不穩定必將影響社會的穩定。單身族的壯大,必將帶來性犯罪、拐賣婦女等事件的發生,進一步影響社會安定。此外,性別比失調必然導致非婚生育、婚外生育和重新組合家庭中的超孕、超生,引起無計劃的生育,進一步威脅低生育水平的穩定。
2.人口素質下降。人口素質,又稱人口質量,是人口在質的方面的規定性。“十一五”期間中國的人口素質有了顯著的提高,但還是難以適應日益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人口學所講的人口素質,是指人口總體的身體素質、科學文化素質以及思想素質,它反映了人口總體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條件和能力。本文所講的人口素質下降主要是指身體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尤其是獨生子女的素質的下降。
實施計劃生育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有效控制人口數量,但是它卻給人口質量帶來了極大的危害。首先,對人口質量的危害表現在素質下降問題上。由生物學可知,頭胎可能會由于母體自身機能的不完善和不適應造成生理上的缺陷,同時,現代科技水平的提高使得食品中含有大量的添加劑和防腐劑,均對人體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還有就是現行生育政策允許素質落后的農村生二胎,在遺傳學上不利于優良基因的遺傳,從而相對降低了人口素質。其次,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使獨生子女的教育問題陷入困惑,教育的缺位和教育方式不科學造成的獨生子女素質的下降。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提倡一對夫妻只生一個孩子,這樣家中就只有一個孩子,長輩對他必然疼愛有加,以至于達到溺愛的程度。這種特殊的生長環境極容易造成獨生子女以自我為中心,形成自私、自利、任性等不良心理特征。再次,計劃生育可能導致獨生子女性格扭曲。計劃生育政策的長期實施使得社會中的獨生子女越來越多,當獨生子女走出家庭進入學校和社會面對競爭時,那種作為“唯一”的優越感將不復存在,競爭中的挫敗感加上父母的期望會在無形之中給獨生子女的成長帶來壓力,長久的壓抑會導致獨生子女性格扭曲,從而變得自負、孤僻、不合群甚至會做出犯罪等報復社會的極端行為。
3.加速人口老齡化。人口老齡化是指人口中老年人比重日益上升的現象,一般認為,人口中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過10%或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過7%時就屬于老年型人口。根據這一標準,中國2000年左右就開始步入了老齡化社會。“六普”初步匯總數據顯示,60歲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個百分點,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個百分點[2]。中國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說明: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和醫療衛生保健事業的巨大改善,中國老齡化進程逐步加快。
人口老齡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生育率下降,生育率下降的增度可以加快人口老齡化的過程。中國旨在控制人口增長的計劃生育政策大大地加快了中國生育率水平的下降速度,加速了人口老化,是人口老齡化的催化劑,使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保障體系面臨嚴峻挑戰。據曾毅對長期保持現行生育政策不變下中國勞動力快速萎縮與人口老化加劇的預測與分析,“若保持現行生育政策不變,中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例將從2000年的6.7%快速上升到2050年的27.8%;最需要照顧的80歲及以上高齡老人占總人口比例將從2000年的1%上升到2050年的9.1%,是2000年的9倍多”[3] 。我們都知道,若老年人數與勞動年齡人數之比能保持在一個合理的范圍,老年人數增加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老年人數增加的同時,勞動年齡人口快速下降而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例快速上升。他指出,“若保持現行生育政策不變,中國勞動力資源從2030年9.59億快速萎縮到2050年的7.77億,減少了19%,每年減少近1 000萬,每十年減少近1億。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減少的主要是青壯年勞動力。更糟糕的是,青壯年勞動力快速萎縮的同時,勞動力資源本身的老化現象將十分嚴重:55~64歲接近老年勞動者占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的比例將由2000年的10.1%迅速攀升至2020年的17.1%,到2050年將達到26.7%,這將對中國經濟的長遠發展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4]
是的,隨著計劃生育的深入,它必將加劇老齡化對中國社會經濟的長遠發展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首先,計劃生育改變了中國的人口年齡結構,人口年齡結構向老年結構的轉變影響勞動力的供給,青壯年勞動力的萎縮和勞動力資源本身的老化都將威脅著中國人口與經濟可持續發展。其次,計劃生育改變了中國的家庭結構和贍養結構,使中國大多數家庭的結構和贍養結構呈“4-2-1”型,增加了政府的財政負擔。家庭結構的變化會使家庭的人均收入水平下降,為了提高家庭收入和抵御風險的能力,家庭勞動適齡人口不得不把大部分時間和精力放在工作上面,這樣就弱化了家庭的養老功能。家庭養老功能的弱化進一步加劇對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的需求。這樣,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的深化,老年撫養指數必然上升,財政中用于老年人的社會保障、社會服務等方面的支出不斷增加,從而加重政府的財政負擔。
三、對策建議
隨著計劃生育工作的深入開展,產生越來越多的社會問題,有些甚至嚴重的威脅著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因此,不得不引起對計劃生育帶來的問題的重視。
1.要有明確的工作思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以人為本,推進體制創新,優先投資于人的全面發展: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質,改善人口結構,引導人口合理分布,保障人口安全;實現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本強國的轉變,實現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5]
2.在指導思想的引導下加強“男女平等”思想的宣傳教育力度,倡導“生男生女一樣好”的新型生育觀念,積極開展關愛女孩行動,推進兩性的公正、平衡發展,提升女性社會地位。嚴厲打擊技術越軌,加強對違反《關于禁止非醫學需要胎兒性別鑒定和選擇性別的人工終止妊娠的規定》的人員的懲罰力度,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進而達到人口的可持續發展要求。完善獨生子女教育體系,培育獨生子女的社會責任感,加深獨生子女對社會的認同,提高獨生子女的應對各種問題的綜合素質。
3.加快經濟發展,縮小城鄉差距,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在認清計劃生育對老齡化的影響的基礎上,提高財政對養老的支持力度,改善家庭養老結構,加快社區老年服務建設,建立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相結合的養老保障體系。
參考文獻:
[1] 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研究課題組.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報告[J].人口研究,2007,(1).
[2] 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1](第1號)[EB/OL].http://www.stats.gov.cn/tjgb/rkpcgb/qgrkpcgb/t20110428_402722232.htm.
[3] 曾毅,等.低生育水平下的中國人口與經濟發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1-198.
[1] 2010年全國人口和計劃生育事業發展公報[EB/OL].http://www.chinapop.gov.cn/xxgk/tjgb/201108/t20110816_369756.html.
[2] 專家(段成榮)認為中國實施計劃生育政策效果顯著[EB/OL].http://news.xj163.cn/news/2010-09/23/content_700194.htm.
[3] 任慶偉.論中國計劃生育政策的成果、問題及對策[J].改革與開放,2010,(3).
[4] 都陽.中國低生育率水平的形成及其對長期經濟增長的影響[J].世界經濟,2005,(12).
[5] 傅國平.出生性別結構失衡的治理對策[D].長沙:湖南大學2002級公共管理碩士學位論文,2006.
[6] 孫淑翠.中國計劃生育政策實施的成果及困惑[J].大眾文藝綜合學術論壇,2011,(21).
[7] 崔麗,蘇揚,楊文莊.惠民政策背景下,計劃生育政策面臨的挑戰和對策[J].發展,2007,(11).
[責任編輯 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