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國內馬產業發展,如何定位產業方向即成為一個關鍵節點。因此,借助世界糧農組織數據庫資料,研究世界各國馬肉生產情況,通過對馬肉產出、效率、地位三方面的分析,揭示了馬產業中馬肉生產的變化特征。
關鍵詞:世界;馬肉生產;馬肉地位
中圖分類號:F326.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9-0031-03
馬肉消費在世界多數國家屬于小宗肉類消費,在肉品消費中占比不大,但在一些地區始終是居民的重要偏好,并成為馬業經營的重要收入來源。本文借助世界糧農組織采集的數據,分析自1961年以來的世界各國馬肉產量與產值變化,研究世界各國馬肉生產水平與產出特點。
一、馬肉生產
1961—2010年,世界馬肉產量總體上升,見圖1、圖2。1961年世界馬肉總產量為56.15萬噸, 2010年達到73.70萬噸,合計增長31.25%,相比同期世界各類肉品產量288%的增長率,微不足道。馬肉產量年度間波動起伏較大。1961—1991年間,大致是5—6年出現一個從起到落的波動周期;1992年起馬肉生產出現突破性增長,達到68.18萬噸,比上年突增27.80%;以后波動頻率加快,波動周期縮短為3—4年;2001年馬肉產量達到峰值79.66萬噸,之后逐年下幅下降,最終保持在2010年73.70萬噸的水平上。
20世紀60年代馬肉生產國主要集中在歐洲和南美洲,之后歐洲馬肉產量不斷下降,其產肉地位逐步讓渡給亞洲國家;到2010年,中國成為世界馬肉最大生產國,產量比第二位國家(墨西哥)的兩倍還多,見表1。
世界馬肉產出國中,中國占有重要地位。1961—2010年期間,中國馬肉生產由2.16萬噸增加到20.16萬噸,增長近10倍,占世界馬肉產量的比重,由1961年的3.85%增加到2010年的27.35%,成為影響世界馬肉供給的重要國家之一。從圖3可見,1961—1992年期間,中國馬肉產量變化表現叛逆,相對世界馬肉增長呈現為一種負相關的變化關系,增長率的線性相關系數達到-0.83。1994年中國馬肉產量達到峰值,之后進入調整期,1998—2010年期間,世界馬肉增長變化與中國基本同步,一定程度說明這一時期中國馬肉生產變化成為世界馬肉變化的主導因素。
二、馬肉產出率與效益變化
1961—2010年馬肉產值增長不容樂觀,50年間,起起落落,產值增減變化方向與產肉量基本一致,但變化幅度偏小,基本保持在10億—13億美元的數值范圍內,見圖4。1961年世界馬肉總產值為12.96億美元,2010年為11.10億美元。
總產值略降的同時,世界馬肉平均單位產值呈現為大幅下降趨勢,見圖5。1961年每公斤馬肉的產值為231美元,到2009年僅為148美元,下降了35.93%,單位馬肉的產值創造能力明顯退化。究其原因,發現在有連續產值數據的38個國家中,有15個國家馬肉單位產值呈現為上升,有22個國家下降,1個國家持平,38個國家單位產值簡單平均數增長了5.41元/公斤。因此可以認為,各國馬肉單位產值變化不是影響世界馬肉單位產值下降的主要因素。分析生產結構發現,世界范圍內,單位產值偏低的國家產肉比重上升,包括,中國、蒙古、墨西哥等,結果導致產值能力下降。1961年產肉量排前九位的國家馬肉產值為9.03億美元,而到2009年馬肉產量排前十位的國家的馬肉總產值合計僅為7.16億美元。見表2。因此可以認為,是單位產值偏低國家的生產比重上升導致世界馬肉平均單位產值的大幅度下降。
世界馬匹平均產肉水平也呈現為下降趨勢,1961年每匹馬平均產肉180公斤,到2010年平均產肉154公斤,究其原因是單位產出偏低國家的生產比重上升導致世界馬匹平均產肉水平下滑。2010年主要馬肉生產國的產肉水平(見表3),除日本外,產肉水平較高的國家集中在歐洲,中國單匹產肉量為120公斤,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三、馬肉生產地位變化
馬肉生產僅是馬產業的產品之一,按各國馬業中馬肉經營地位不同,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一是馬肉主導型,育馬品種以體重肉多的肉用馬為主,馬肉為產業的主要經濟來源。二是兼肉型,役用馬、運動馬和肉用馬均有培育,馬匹服務與馬肉均是產業的重要經濟來源。三是娛樂服務型,馬匹主要用于娛樂、健身、比賽等,馬肉來自淘汰馬匹,不專門經營肉馬品種。
如果以肉用馬占馬匹總量的比例作為參照,占比越大,馬肉生產地位越高。本文將大于50%定義為馬肉主導型,20%—50%定義為兼肉型,20%以下的定義為娛樂服務型。
根據世界糧農組織提供的數據,相比50年前,世界各國馬匹屠宰比例(當年屠宰數/(年未存欄數+當年屠宰數)略有增長,1961年屠宰比例為5.65%,2010年達到7.56%,由此推算,肉用馬占畜群的比例由1961年的22%上升到2010年的30%(假設肉馬育成期為2年,馬匹繁育率為70%,成活率為80%,母馬比例為90%)。即肉用馬占畜群的比例呈現為上升趨勢,馬肉生產地位在上升,但總體呈現為兼營馬肉型的特征。
各國馬肉經營地位差異度較大。各種類型分布與存欄量無關,存欄前10位的國家中,中國、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為肉用型;墨西哥、蒙古、羅馬尼亞為兼肉型;美國、巴西、阿根廷、哥倫比亞為娛樂服務型。見表4。
四、結論
1961—2010年馬肉產量總體上升,生產國從主要集中于歐洲和南美洲轉為亞洲和南美洲。中國成為世界馬肉最大生產國,對世界馬肉產出變化影響明顯。世界馬肉產量年度間波動起伏較大,近20年波動頻率相對加快,周期縮短。
相比50年前,世界馬肉產值略有下降,馬肉單位產值、單匹產肉量均有大幅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是單位產值和單位產出偏低國家的生產比重上升所致。
從肉用馬占馬匹總量的比例角度分析,世界馬肉生產地位呈上升趨勢,總體呈現為兼營馬肉型的特征。中國馬產業為肉用型。
參考文獻:
[1] 湯靈姿,邵麗.中外馬產業之探析[J].新疆畜牧業,2009 ,(3):15-16.
[2] 芒來.蒙古族馬文化與馬產業發展之我見[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229-233.
[3] 姚新奎,歐陽文,譚曉海,湯靈姿,等.新疆特色馬產業探析[J].新疆農業科學,2007,(2):199-205.
[4] 吳克亮,吳常信.馬科學研究動態和馬業發展[J].畜牧獸醫學報,2005,(4):412-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