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資源型城市要解決資源枯竭的發展困境,實現城市轉型,規避城市出現的礦竭城衰、產業萎縮、失業增加、社會不穩定的情況,就須搞好循環經濟建設,發展新能源成為其經濟轉型的必然選擇。資源型城市應該充分利用其優勢發展新能源產業,從而使我國資源型城市轉型工作進入新階段。
關鍵詞:資源型城市;新能源;城市經濟
中圖分類號:F41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9-0052-02
一、資源型城市發展新能源的優勢
(一)資源優勢
出于產業發展的需要,資源型城市一般建設在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傳統化石類資源勘探開發所在區域內。我國這些資源開采地大部分都處在人煙較少、遠離大都市的地區,這些地區往往具有豐富的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海洋能等新能源。
我國北方的一些油田、煤礦正好處于風能資源集中的地區。從2009年至2011年底我國風電行業成為全球領頭羊,由圖1可見,其裝機容量增速超過100%,累計裝機容量全球排名第二,新增裝機容量全球排名第一。中國的新增裝機容量和風機產量均占到全球總數的大約1/3。
我國年太陽輻射總量超過每平方米5 000兆焦,具有良好的開發應用價值。。這些資源就在煤炭、石油城市附近,這是許多資源型城市發展太陽能源產業得天獨厚的條件。太陽能熱水器在我國高度普及,截至 2009 年底,全國保有總量達到 16 206 萬平方米,世界排名第一,連續10 年增長速度超 20%。由表1所示,我國太陽能電池年產量逐年增加,但由于政府對該領域的政策扶持力度不足,目前我國 90%的光伏產品出口海外。2011 年我國光伏電池產量占全球的47.8%,但國內裝機量僅有 2 200 兆瓦,國內市場開發不足,制約了光伏發電行業的進一步發展。
數據來源:中國能源網http://www.china5e.com/
(二)技術優勢
以能源開采、加工為主業的資源型城市,雖然目前生產的對象是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傳統能源而非新能源,但不少生產設備在加工生物油料時并不是沒有用處的。從加工的工藝而言,生物油料與石油之間也是具有一致性的。這些條件就使資源型城市在開發利用新能源時占得先機,在技術與設備方面領先一步。
吉林資源型城市遼源把清潔能源作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接續替代產業。遼源市鋰源新能源有限公司與東北師范大學課題組共同研發,用磷酸亞鐵鋰替代鈷酸鋰,既解決了污染和穩定性的難題,又提高了產品的科技含量。2009年,遼源市彤坤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首批純電動公交車代替燃油公交車上線試運行,成為吉林省首批上線運行的電動公交汽車。由于遼源地處玉米生產黃金帶,在生物質能源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我國第一批環保清潔和可再生能源生物發電示范項目——國能遼源生物發電項目已在遼源達產。惠宇能源生物質燃氣獲得國家專利,被納入吉林省“百鎮建設工程”熱源試點項目。
煤炭資源豐富的日照市依據《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建設波浪能發電。2006年,日照市與駐青島各海洋科研機構、高校簽訂了科技合作協議,與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以及清華大學、中國海洋大學等國內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密切合作關系。國家海洋新能源研究院針對我國海洋能開發中的共性關鍵技術進行科研攻關,重點圍繞已初步開發的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發電裝備和新技術開展研發,主要包括低水頭、大流量、變工況水輪機組設計研發等。這些科研攻關為我國海洋新能源開發利用提供科研探索和技術儲備。
二、我國資源型城市發展新能源存在的問題
(一) 缺乏獨立調控新能源發展政策的綜合管理機構
原能源部自1993 年被撤銷后,能源管理工作一直處于分散狀態。這種分散的能源管理模式使能源管理出現越位或錯位,大大削弱了中國對于能源的宏觀管理能力,不利于構建統一的能源發展戰略和政策,不利于能源結構優化,勢必影響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難以實現產業化發展。
(二)法律法規缺乏系統性和可操作性,尚待完善
2006年施行的《可再生能源法》是當前最具權威的、專門指導我國新能源開發利用的法律。但該法只是構建了一個大體的框架,內容較為籠統,缺乏具體執行的有效指導。并且缺少對資源型城市發展新能源的具體指導。如《可再生能源法》把生物柴油列入生物質能發展的范疇,卻沒有制定生物采油標準,使其難以進入正常的銷售渠道。
(三)新能源投融資補貼與稅收優惠存在缺陷
首先,現行新能源專項資金制度缺乏穩定性。由于目前的專項資金的來源、額度、適用范圍存在不固定、不連續性,因此,缺乏長期穩定支持新能源產業發展的動力。
其次,發展新能源產業的融資渠道和方式比較單一。目前新能源產業的發展主要還是依靠銀行貸款、股權融資等方式獲取資金支持。
另外,在稅收政策中,所得稅方面,只有一些地方對部分新能源企業實行優惠政策,全國統一的新能源所得稅優惠辦法尚待制定,;增值稅方面,同樣沒有稅收優惠的統一規定,只對部分新能源產品給予優惠;關稅方面,優惠政策沒有涉及那些利用自有資金進口國外先進的新能源設備的企業。另外,專門的能源稅種也相對缺乏。有限的稅收優惠政策持續性差,其隨意性損害了稅法執行的嚴肅性。
(四)研究開發能力弱,技術水平較低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開發成本相對較高,與其他能源相比缺乏競爭力,其環保和社會效益在目前的市場條件下難以體現出來。新能源設備及產品的技術論證、檢查監督,也缺乏有資質認證的專業性服務公司,增加了運行風險。
(五)公眾意識薄弱,新能源能源宣傳與教育力度不夠,有待繼續深入推廣
在中國的能源消費中,煤炭一直占據絕對大的比重。對煤炭的過分依賴導致對可再生能源的不重視。公眾對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意義認知程度較低,沒有形成全社會積極參與和支持可再生能源發展的良好氛圍。
三、資源型城市發展新能源的對策
(一)健全和完善新能源法律體系,確保充分發揮法律的作用
在新能源法律體系中加大強制性規定和規范標準。強制推行配額制,有效保證可再生能源發電規劃目標的實現;實行綠色證書交易機制,以符合市場規律的方式,促進綠色電力以較低的成本實現份額目標。通過強制配額制,拉動新能源的市場需求,不斷提高新能源在資源型城市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進而優化能源結構。同時,加強執法體系和強有力的監管機制建設,保證新能源法的執法力度和效果。
(二)新能源投融資和稅收制度方面
1.對于目前的新能源專項資金制度存在的問題,我國應當借鑒國外通過設立發展基金的先進經驗,將發展基金作為支持我國新能源產業發展的有效途徑。具體操作方法可以是將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資金與財政專項資金有機結合、相互補充,成立國家新能源發展基金,為資源型城市新能源經濟的騰飛提供資金保障。
2.對我國當前的新能源產業投融資制度進行改革。進一步完善我國的新能源投融資制度,積極拓寬新能源發展的融資渠道,提升新能源投融資市場的融資能力。
3.建立稅收政策體系。增值稅方面,實行減免優惠政策,降低新能源增值稅稅率,或實行即片即退政策,按照一定比例退還,從而增加新生能源設備的推廣使用和產品的市場占有,幫助新能源企業起步發展。所得稅方面,明確規定新能源產品所得稅優惠稅率;實行投資抵稅制度,企業所購置的新能源先進設備可在一定額度內抵免當年新增所得稅;對單位或個人從事與新能源產品有關的技術轉讓、培訓、咨詢等所得收入,可以減征或免征所得稅。關稅方面,為鼓勵國內資金投向新能源產業,免征對新能源生產設備進口的關稅以及進口環節的增值稅。另外,對傳統能源、環境危害大的能源稅率從高,可以考慮擇機開征碳稅和能源補償稅。
4.開發多元化融資渠道。制定信貸優惠和財政貼息政策。以低于市場的利率提供相當于設備投資成本一定比例的優惠貸款,并根據市場變化不斷調整。從事新能源開發利用的企業向商業銀行貸款,可以申請中央財政貼息。政府加大投入,支持新能源技術和產品研發、規模化生產。同時,開發多元的融資渠道,適時引入私人融資方式,提升融資能力。
(三)加大科研投入,促進技術創新
開展系統的新能源資源調查和評估,加強統籌協調規劃。加大對新能源技術科學研究的投入,建立研究開發與示范、推廣體系。加強自主創新,建立新能源技術創新的基本框架和激勵機制。根據資源型城市新能源資源特點,突出開發重點,引進技術和自主開發相結合,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新能源利用道路
(四)提高全社會開發利用新能源的意識,形成全民支持新能源發展的社會環境
加強全社會的科普教育,提高公眾利用新能源的積極性,樹立新能源是我國資源型城市未來主體能源的觀念。各級政府應該率先支持新能源的發展,在政府采購計劃中積極購買和安裝新能源產品,帶動全社會使用新能源。建設新能源利用示范工程,鼓勵國家級大型企業利用新能源,并引導其積極投入到新能源的技術開發和設備制造中去。對企業和個人自愿認購高價格新能源產品的行為予以鼓勵。
參考文獻:
[1] 瞿國華.發達國家新能源政策的調整及其啟示 [J].中外能源,2010,(1).
[2] 呂薇.可再生能源:發展機制與政策[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8.[責任編輯 王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