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盈余管理是管理層基于現有會計準則的基礎之上控制或者調整會計報表的會計利潤信息,以便于得到最大化的利益的行為。其終極目的是為了獲取個人的利益。具體的目的體現在增加企業資本、減少納稅和逃避債務合同的限制等方面。在我國,很多上市公司都存在盈余管理的行為。這些行為嚴重影響企業會計信息的真實性以及誤導信息使用者的經濟決策??梢酝ㄟ^完善會計規章制度、加強審計監控力度以及增加監管的力度來減少企業盈余管理行為的負面影響,遏制企業盈余管理的不良行為。
關鍵詞:會計利潤信息;盈余管理;審計監控
中圖分類號:F28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9-0141-02
一、盈余管理的含義
盈余管理是目前會計學界廣泛研究的問題。Schipper(1999)認為,盈余管理是“一種有意識的對企業外部財務報告的干擾行為,其動機是獲取一些個人收益,而不是相反地去促進這種財務報告正常進行”……“對此定義的一個拓展是將所謂的真實盈余管理包含在內,通過改變企業投融資決策的時間來改變報告盈余的結果”。Healy and Wahlen(1999)認為,盈余管理“發生在這樣一種情形下:當企業經理人員在制定財務報告或規劃交易過程中利用個人的判斷改變財務報告會計數字,以達到或誤導利益相關者對公司潛在經濟狀況的認識,或影響依賴于財務報告數字的合同結果的目的?!?/p>
國內學者從不同角度對盈余管理也給過定義。陳建岐(2000)認為,盈余管理是指當企業有會計選擇的自由時,選擇使其效應最大化或使企業的市場價值最大化的一種行為。魏明海(2000)在從“經濟收益觀”和“信息觀”兩個角度分析盈余管理的概念后,認為從“信息觀”角度看盈余管理更有意義。盈余管理的信息觀假定公司經理曾擁有私人信息。在一套既定的委托代理契約下,公司經理不僅可以就會計程序做出選擇,而且還可據此做出不同的估計。因此,盈余管理是管理當局為了誤導其他會計信息使用者對企業經營業績的理解,在編制財務報告和“構造”交易事件以改變財務報告時做出判斷和會計選擇的過程。
綜上所述,盈余管理就是企業管理當局在遵循GAAP(或會計準則)的基礎上,通過對企業對外報告的會計收益信息進行控制或調整,以達到主體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為。
二、盈余管理的目的
關于盈余管理的目的,目前學術界有多種看法,主要有:上市公司為了配股、保牌,或那些具有管理層激勵條款的企業,其管理層為了多拿獎金和分紅的誘惑、解雇與提升的壓力,企業急于獲得外部借款、發行股票籌措大量資金等等。盈余管理的目的具有雙重性。但就我國上市公司而言,盈余管理的目的筆者認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籌資目的
這是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直接目的。我國《公司法》對公司首次發行股票有嚴格的規定,如必須在近三年內連續盈利,才能申請上市。為達到目的,企業便采用盈余管理,進行財務包裝,欺騙取得上市資格。同時,經過盈余粉飾的報表還有助于企業獲得較高的股票定價。對于上市公司增發新股。中國證監會的有關文件規定,公司最近3年內連續盈利,最近3個會計年度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不低于10%,且最近一個會計年度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不低于10%。為了達到發行新股條件,上市公司便會積極利用盈余管理調整凈資產收益率以達到增資擴股目的。
2.避稅目的
公司盈余管理的避稅目的是十分明顯的?!昂侠肀芏悺敝猿蔀榭赡埽环矫妫怯捎谖覈亩惙w系還不十分完善,稅收優惠政策頗多;另一方面,是由于公司管理者在會計政策和會計方法的選用上有較大的靈活性。對企業管理者而言,稅法的規定便為其開展盈余管理提供了彈性空間。管理者會通過選用適當的會計政策和方法調減應納稅所得額,從而有資格按照顧性稅率繳納所得稅。
3.為了保牌、免摘牌的目的
我國《公司法》對股票暫停上市或者終止上市的情形作了規定。如公司最近三年連續虧損,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有權決定暫停其股票上市。上市公司便會積極利用盈余管理調整其收益達到保牌、免摘牌的目的。
4.規避債務契約約束的目的
債權人與企業簽訂債務契約是為了限制管理者用債權人的資產為企業獲利但卻有損于債權人利益的行為。通常包含一些保證條款以保護債權人利益,如不能過度發放股利、不進行超額貸款、計提一定比例的償債準備金等等。有些商業銀行甚至規定不得向虧損企業貸款。這些都使得企業不敢輕易違反有關條款,否則會招致很高的違約成本。如果企業的財務狀況接近于違反債務契約,管理者就有可能調增報告利潤,以減少違約風險。盈余管理就成為企業減少違約風險的一個工具。
5.對股票價格進行操縱之目的
投資者投資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得更高的回報,在很大程度上投資者的投資行為受上市公司的盈余狀況的影響。理論上有種機械的假說,它假定盈余與股票價格之間存在一種有機械性聯系。在實證會計研究成果中,許多研究證明機械假說是正確的,盡管會計盈余不是證券市場的唯一信息來源,但實證研究證明:股價預期變動與其后公布的會計信息一致。因此,以提高股價為目的的盈余管理,就是為了完成市場對它的利潤預期,以提高股票價格。
三、盈余管理的表現形式與防范
(一)盈余管理的表現形式
1.多種形式的“利潤儲存器”
有些企業用不切實際的假設去估計諸如退貨、貸款損失、保修費用等或有事項的準備,這樣,企業就可在業績良好時多計提準備,在業績不佳時少計提準備,以調節利潤。
2.操縱收入的確認時間
為了虛增利潤,在銷售完成之前、貨物起運之前,或在客戶有權取消定貨或推遲購貨之前,就確認收入。當然,為了少計利潤時就做相反的操作。
3.濫用重要性原則
重要性原則認為,對微不足道的項目則不值得對其進行精確計量和報告。有些企業以會計上的重要性原則為借口,編造會計數據,從而達到粉飾財務業績的目的。
4.巨額沖銷
有些企業為了保證未來盈利水平,采取巨額沖銷的手法。例如,在企業重組過程中夸大重組費用,以隱瞞利潤。而當重組企業未來盈利不足時,這些虛列的費用,即隱瞞的利潤,就會變成重組企業的收入。有些兼并公司,尤其是那些通過發行股票實施兼并的公司,在兼并時確認一大筆研究開發費用,或預提大量經營費用,形成巨額準備。在適當的時候就可以調節利潤。
(二)盈余管理的防范措施
1.完善會計規范
首先要求公司在改變會計方法和原則時,應盡可能詳細地披露其改變對利潤的影響,包括增加財務報表附表,詳細列示所有調整項目。其次堅決反對以重要性為借口,為故意虛報業績開脫責任。再次對收入確認提出嚴格要求,特別要避免收入的提前確認。
2.加強審計監控
注冊會計師行業應明確對被兼并公司研究開發費的審計原則,對公司兼并中有關巨額沖銷、資產重組以及收入確認等事項的規則應加以補充、完善。外部審計師必須把信息的完整性放在首位,不允許以追求效率而忽視效果的審計方法取代完整的審計程序。
3.加大監管力度
監管機構應將那些重組過程中預提費用、進行巨額沖銷的公司,列入重點核查范圍。發現問題應進行嚴厲的處理,加大懲罰力度。同時,監管機構還應加強正確引導,使企業的經營管理者建立起公允、合法、一貫地進行會計盈余報告的理念。
4.完善現行上市公司的有關規定,健全關聯方交易的法律制度
目前我國證監會關于上市、配股、停牌的有關規定,作為上市公司與監管部門之間隱含的契約標準,仍使上市公司存在強烈的盈余管理動機。對此,應當建立一套指標體系,完善上市及配股的考核條件,避免由于指標的單一性而使管理當局進行利潤操縱。通過增量考核,縮小操縱空間,提高操縱難度。特別是由于關聯方交易監管的相關法律缺陷,控股股東沒有相應的制裁措施約束,利用控制權操縱關聯方交易,待公司上市或配股后,又帶有掠奪性地大量占用上市公司資金,直接侵害了上市公司和中小投資者的利益。因此,應借鑒國際上通行的做法,制定相應的股東派生訴訟制度和控股股東賠償制度,以保護中小投資者的利益。
四、結論
通過以上分析發現,我國上市公司關聯交易盈余管理的直接原因是利用現行財經法規存在的一些漏洞,為其通過關聯交易進行盈余管理找到了一些合法合規的依據。從這種意義上說,上市公司通過關聯交易進行盈余管理是在合法外衣掩護下進行的不合情合理的交易。因而,應建立一套切實可行的關聯交易監管體系,把通過關聯交易進行盈余管理的行為限定在合理的范圍內。我國上市公司關聯交易盈余管理的深層次原因是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的缺陷和上市制度的缺陷。從實證分析結果可以看出,上市公司進行關聯交易盈余管理主要目的是為了籌資,由于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和上市制度的缺陷,大股東可以通過關聯交易幫助上市公司增發新股和配股,甚至幫助其避免被摘牌,但其最終目的在于為了能長期從上市公司獲利,不僅包括占用上市公司大量資金,還包括讓上市公司為其貸款提供信用擔保和抵押擔保。因而,應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和上市的相關制度,從源頭上遏制關聯交易盈余管理行為。另外,也應完善關聯交易披露制度,提高關聯交易的透明度。
參考文獻:
[1] Patricia M. Dechow and Donglas J. Skinner. Earnings Management:Reconciling the Views of Accounting Academics,Practioners,and
Regulators[J].Accounting Horizons,2000,(2).
[2] Paul M.Healy and James M.Wahlen.盈余管理研究回顧及其對會計準則建設的啟示[J].會計研究,2000,(11).
[責任編輯 仲 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