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公允價值會計逐漸成為世界大多數國家普遍采用的會計準則,并成為金融機構進行核算與交易的基本方法的背景下,公允價值替代歷史成本作為主要的會計計量模式,一直是國際會計界努力的方向。特別是對于金融工具,雖然并不完美,公允價值仍是最好的計量屬性。因此,擬從理論基礎和實證依據的角度,論述公允價值是金融工具計量的最佳選擇。
關鍵詞:公允價值;金融工具;相關性
中圖分類號:F2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9-0147-02
一、公允價值的內涵
“公允”的概念最先是由英國提出的。1844 年,英國的公司法規定,公司的資產負債表必須是“充分和公允”的;1947 年,因為公允價值計量包括諸多的估計,想出具唯一且絕對正確的數據是不現實的,所以,英國的特許會計師公會建議用“真實和公允”替代“真實和正確”作為報表的標準。
2006年,FASB將公允價值定義為:“市場參與者之間進行有序交易中售出資產所收到的或轉移負債所支出的價格。”我國財政部2006年2月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定義公允價值如下:“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或者債務清償的金額。”即,交易雙方是熟悉情況的、自愿的;企業是持續經營的,不打算或不需要清算,不會大幅度縮減其經營規模,或按不利條件進行交易。從公允價值的定義可知,公允性、現時性、估計性是公允價值三個最基本的特征。
二、公允價值是金融工具最佳計量屬性:理論基礎
(一)金融工具的定價特點決定公允價值是最佳選擇
FASB關于金融工具的定義包括現金、實體所擁有的權益工具,以及如下兩種合約:一實體向另一實體交付金融工具的合約義務和另一實體收取金融工具的相應合約權利;一實體與另一實體交換金融工具的合約義務和另一實體要求同前一實體交換金融工具的合約權利。
葛家澍概括為:“金融工具是用于交換、結算、投資、融資的各種貨幣性的手段。”
我國在 2006 年 2 月 發布的新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向,對金融工具的定義與其基本相同:“金融工具是形成一個企業的金融資產,并形成其他單位金融負債或權益工具的合同”,包括金融資產、金融負債和權益工具。
金融工具按是否與信用活動直接相關可以分為兩大類,基本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基本金融工具是在實際信用活動中出具的能證明債權債務關系或所有權關系的合法憑證,包括企業持有的現金、存放金融機構的款項、商業票據、債券等債權債務憑證和股票、基金等所有權憑證等。衍生金融工具是在基本金融工具基礎上派生出來的各種金融合約及其組合形式,種類繁多,并且創新不斷,按照交易方法和特點可以分為遠期合約、期貨合約、期權合約、互換合約四種。為能夠滿足各種特殊的金融需求,四種主要類型的衍生金融工具通過變異、組合以及合成等方式,又派生出認股權證、可轉換債券及互換期權等混合形態的衍生金融工具。
基本金融工具“早已為人們所了解和應用,會計處理已不成問題。”衍生金融工具,以及這些后衍生金融工具的定價更為復雜。與傳統交易不同,衍生金融交易從合約簽訂到對沖,再到交割或換回原有資產,要經歷一個或長或短的時間過程,具有遠期的性質,并非在一個時點完成,它具有時間上的持續性。在此期間,其定價模型的基本參數不斷變化,改變其內在價值,市場價格也不斷變化。相對于基礎金融工具,取得這些衍生金融工具大多不需要初始凈投資,或者初始凈投資很小,若以歷史成本計量,將使計量結果嚴重脫離實際,而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將能夠獲得比較好的金融工具的價值,以反映實際變化。
(二)堅持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符合資本市場“決策有用”的信息需求
決策有用的會計目標主要是向投資者和債權人等提供有利于其做出合理的投資、信貸及其他經濟決策的會計信息,更加重視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即與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決策相關。
進入 20世紀 70年代以后,資本市場迅速發展,所有者和經營者之間的委托代理關系變得非常模糊,所有者也逐漸弱化了對經營者受托責任的關注。在這種情況下,決策相關者更需要有關企業經濟資源未來現金流量及其風險的會計信息,以幫助其預測未來投資的價值和回報,從而有利于他們進行投資決策。因此,會計更多的是面向現在和未來。 在會計確認時,不僅要確認已實際發生的經濟事項,那些對企業未來現金流量及其風險己造成影響但尚未發生的經濟事項也要確認。因此,會計計量除采用歷史成本計量模式外,更倡導采用公允價值的計量模式以反映經濟資源未來現金流量及其風險,提高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原因在于:首先,“活躍市場的公平交易假設”下的公允價值具有優越的相關性;其次,公允價值計量屬性比歷史成本更能夠滿足投資者對投資證券價值增值的估值需要;再次,資產價值和損益的公允價值變動往往與企業未來獲利能力相關。
因此,會計目標 “決策有用”的定位選擇了公允價值計量屬性。
(三)堅持公允價值計量屬性滿足公允價值信息的相關性和可靠性
SFAC2 中提到,會計信息必須具備一定的質量特征,才能實現財務報告的目標。其中,可靠性和相關性是最重要的質量特征。相關性是指供應者提供的會計信息與其使用者所作決策的關系,或對其所作決策的影響程度。相關性表現在預測價值、反饋價值和及時性。可靠性是指會計信息真實合理地反映它意欲反映的內容,而不受錯誤或偏向的影響,其特征包括真實性、可驗證性和中立性。
1.公允價值的相關性
相關性是保證會計信息對決策有用的最重要的質量特征。Wallman(1996)指出,相關性是壓倒其他會計信息質量的前提。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則滿足了會計信息使用者對會計信息相關性的要求。
第一,公允價值不僅反映在特定經濟狀態特定時點市場對資產或負債的定價,而且能將瞬息萬變的經濟情況下資產和負債的價值及時反映出來。第二,由于公允價值是以市場定價為基礎的,所以其決策價值要明顯優于歷史成本。第三,公允價值是市場的無偏價,使得會計信息的公允性、可比性增強。由此,公允價值相對于歷史成本計量更具有相關性。
2.公允價值的可靠性
相對于會計信息的其他質量特征,公允價值信息的可靠性問題一直以來卻頗受爭議。目前,對公允價值的可靠性主要從兩個方面產生懷疑:一是公允價值是主觀的;二是公允價值是不斷波動的。
首先,認為公允價值是主觀估計結果的說法是肯定不準確的。因為估計、假設和判斷是會計計量技術中所固有的,其應用并不影響其可靠性。其次,公允價值會使財務報表數據產生一定程度的波動而給投資者的理解造成困難,這種擔心也是不必要的。因為,當今的市場瞬息變化,相當多的市場波動無法通過歷史成本表現出來,只有公允價值才能更準確地反映出市場的真實波動。現值技術常常是估計公允價值最好的方法,公允價值信息的可靠性就取決于現值計量的會計信息是否可靠。所以,人們不該否定公允價值的可靠性,而應關注如何改變環境、完善現值技術,從而提高現值計量的可靠性。因此,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公允價值的出現是人們追求可靠性的一種體現,公允價值本身并不缺乏可靠性,只是在技術層面(現值及其應用)上需要更多的投入。
因此,以公允價值為計量基礎所提供的會計信息能夠體現相關性與可靠性的權衡。
三、公允價值是金融工具最佳計量屬性:實證依據
1984 年,美國 FASB 發布了《財務會計準則公告第107號——金融工具、公允價值的披露》(SFAS107),要求企業按照公允價值列報金融工具的價值。IASC和加拿大注冊會計師協會聯合分別于1991年和 1994 年發布了 ED40 和 ED48,提出混合計量屬性的計量模式。公允價值與金融工具會計發展密切相關,國內外學者圍繞金融工具以檢驗公允價值的相關性,運用公允價值計量金融工具的科學性在實證研究中也得到了驗證。
Barth(1994)以銀行為樣本,研究證券投資的公允價值信息以及證券投資的投資收益的公允價值信息,與相應的歷史成本相比,是否具有增量信息含量。實驗同時采用了估值模型和收入資本化模型。檢驗結果表明,證券投資的公允價值具有增量信息解釋能力;相反,歷史成本不具備這種增量的解釋能力。
Barth et al.(1996)檢驗了證券投資、貸款、長期債務、存款和表外項目的公允價值的相關性,選取了美國136家銀行 1992 年和 1993 年的數據為樣本,結果發現前三者的公允價值在歷史成本的基礎上均具有增量的解釋能力。啞變量中加入法定資本后,發現貸款的公允價值與賬面價值之差的解釋能力較低的一般為法定資本比較低的銀行,這表明,財務狀況越差,其披露的公允價值變動越不被市場信任。
BarthClinch (1998) 就澳大利亞的資產重估值進行了相關性的研究。結果發現,除非金融企業對聯屬企業的投資外,采礦和金融業投資的重估值與股價具有明顯的相關性。具體資產項目上,無形資產的重估值具有價值相關性,而廠房、設備和地產的重估值則因企業類型的不同表現不同。
Richard 等人(2000)研究了英國投資性房地產的公允價值,發現公允價值比歷史成本要更精確和無偏,盡管評估師或存在低估公允價值的情況。
Khurana和Kim(2003)以美國銀行1995—1998年的相關數據為樣本,檢驗了公允價值是否比歷史成本具有更強的信息含量。他們的檢驗結果表明,對于那些規模較小的和那些信息環境不夠透明的銀行樣本來講,公允價值的信息含量比歷史成本弱。他們進行進一步的研究表明,可供出售的證券投資公允價值信息比歷史成本信息具有更強的價值相關性,原因在于可供出售的證券投資能在完善的活躍市場上進行交易,具有可觀察的市場價格。相對的,小銀行的金融工具中,既不存在活躍市場的公允價值估計方法,且估計的假設條件需要較多主觀判斷,因此估計的公允價值信息可靠性差,缺乏相關性。
國內學者的研究也表明,公允價值是金融工具最相關的計量屬性。
鄧傳洲(2005)以B股公司樣本數據進行的公允價值相關性的研究,同時采用了價格模型和收益模型,以規避各自的缺陷,并且采用面板數據克服樣本差異等問題。研究結果表明,金融工具采用公允價值計量顯著地增強了每股收益對股價及市場收益率的解釋能力。即公允價值披露顯著地增加了會計盈余的價值相關性。
張燁、胡倩(2007)以在香港上市的金融類企業2002—2005年的數據為樣本,主要研究了會計數據的解釋能力是否隨公允價值的實施有所提高。結果表明,期末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及公允價值變動產生的未實現收益都對公司股價和市場收益率具有顯著的增量解釋能力。
趙選民、王家品(2009)根據Feltham和Olson(1995)模型構建了價格模型,調整增加了公允價值調整前的賬面價值、公允價值調整額、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和除公允價值變動損益之外的會計盈余四個變量,以2007年的年報數據為樣本,采用回歸分析。實驗表明,凈資產、凈收益以及公允價值調整額對股價具有相關性,而且相互之間也具有增量的解釋能力。相反,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對股價和凈資產沒有較強地解釋能力。
綜合上述實證研究,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大部分金融工具的公允價值在歷史成本的基礎上均具有增量的解釋能力。雖然經驗證據顯示某些金融工具的公允價值與股價不相關,但這與公允價值披露的模糊性以及公允價值難以可靠估計相關。
四、結論
公允價值是金融工具最相關的計量屬性,是衍生金融工具唯一相關的計量屬性(SFAS133)。首先,是由金融工具的定價特點所決定的:其次,滿足相關性和可靠性質量要求;最后,這符合當代資本市場“決策有用”的信息需求。相關實證的研究成果也為運用公允價值計量金融工具的科學性提供了證據。因此,公允價值是金融工具計量屬性的最佳選擇。
參考文獻:
[1] 常勛.公允價值計量研究[J].財會月刊,2004,(3).
[2] 鄧傳洲.公允價值的價值相關性:B股公司的證據[J].會計研究,2005,(10).
[3] 黃麗君.公允價值在金融工具中應用問題研究[D].廈門:廈門大學,2007.
[4] 趙選民,王佳品.公允價值對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價值相關性影響實證研究[J].財會通訊,2009,(2).
[5] 金春來,曹慰婷.公允價值會計信息的價值相關性實證檢驗[J].財會月刊,2011,(1).[責任編輯 柯 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