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公司控制權是商法學研究領域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國內外學者關于公司控制權性質的界定問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存在諸多分歧。因此,有必要對公司控制權性質界定問題進行深入考察和研究。
關鍵詞:控制權;權利說;權力說;狀態說;再思考
中圖分類號:F270;D922.291.9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9-0185-02
公司控制權是什么?傳統公司法理論并不關注這個問題,其原因在于古典企業的結構集所有權與控制權于一體,企業名下的財產實際上歸于投資者本人,投資者對企業的控制權與不經商的人對個人所有的財產的控制、支配并沒有兩樣。而在現代公司特別是股份公司,集中了成千上萬股東的資金,公司財富所有權日趨分散化,對這些財富的所有權和控制權逐漸掌握在少數主體手中,產業財富能夠并且正在為最少量的所有權權益所控制[1] 。無論是在美國法學家伯利(Berle)和經濟學家米恩斯(Means)所斷言的分散型股權結構的公司,還是在LLSV 2 ① 所調查發現的集中型股權結構的公司,分析公司控制權的性質都是有意義的,只不過在分散型股權公司,控制權掌握在公司管理層手中,而在集中型股權結構公司,控制權則掌握在大股東手中。本文將學界關于控制權性質界定的主要觀點分為三派學說并對之進行剖析,最后提出公司控制權實質上指的是一種事實關系。
一、關于公司控制權性質界定的主要觀點
學界關于公司控制權性質的界定眾說紛紜,筆者選擇有代表性的觀點并將其分為三大類,即權利說、權力說和狀態說。
(一)權利說
權利說雖然認為公司控制權是一種權利,但經筆者分析,持該說的學者所論述的角度存在著財產權利和經營決策權利之別。財產權利說認為,控制權是“控股公司以自己的意思支配和利用公司財產的權利”[2];美國公司法學者羅斯曼(G.Grossman)和哈特(O.Hart)認為,控制權是對最終契約中沒有被限定的特殊用途資產的使用的權利[3];有中國學者則認為,所有權是一個權利束,包括占有權、使用權、收益權和處置權,后三項可稱之為控制權[4],而經營決策權利說認為,控制權是股東基于控股地位而對公司的人事、業務及決策所享有的支配和控制權利[5];也有學者認為,控制權是指通過占有公司較大比例的股份,依法享有對公司決策經營、日常管理以及財務政策等方面的權利,即對公司的發展與利益形成機制分配機制的決策權[6];還有學者認為,公司控制權當然屬于社會經濟性權利的一種,其具體內容包括決策權、經營權、監督權、參與權[7]。
(二)權力說
該說認為,控制權是對公司的所有可供支配和利用的資源的控制和管理的權力[8];是有能力主導一個公司董事會的選任并因此獲得管理公司業務的權力[9];是對一公司的業務經營及決策有主導之權力[9]。另外,我國財政部2006年《企業會計準則第33號——合并財務報表》第六條也規定:控制,是指一個企業能夠決定另一個企業的財務和經營政策,并能據以從另一個企業的經營活動中獲取利益的權力。
(三)狀態說
該說認為控制權本質上就是一種事實狀態,是因為公司制度采納了資本多數決機制,使持股占多數的股東事實上取得了對公司和少數股東利益支配的地位,所以它表現為一種支配力或稱支配性影響[9]。該說進一步推論得出,只要公司事實上實行了對他公司的控制,影響了他公司的經營決策,就可以判斷其具有控制權,而不以主觀上有控制的意圖以及實際實施控制行為為要件。
二、對公司控制權性質界定三種觀點的分析
筆者認為,學界對公司控制權性質界定的三種觀點各有欠缺。分析如下。
(一)權利說的欠缺
權利說是有一定正確性的,一定程度上鼓勵了公司控制方通過合理行使其控制權來提高生產效率、擴大生產規模,刺激其投資熱情,并且也較符合法理。但是就現有研究來看,權利說尚有以下不足:首先,對權利客體的認識不清,正如上文所述,存在財產權利說和經營決策權利說兩種看法,即學者們對控制權利的客體到底是公司的財產還是公司的經營決策認識不能統一;其次,權利說似有片面強調權利而忽視義務之嫌,沒有注意相對應的義務關系,易造成控制方對權利的濫用,損害小股東、公司債權人的利益。
(二)權力說的欠缺
控制方與從屬公司之間確實存在一定程度的控制與被控制、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這種關系類似于“權力”所強調的領導與服從的關系,并且從屬公司對控制方的指令一般必須服從、接受,因此一些學者將控制權性質歸結為權力就不足為奇了。但是,權力說也是有問題的:首先,“權力”通常是與“權利”相對立的概念,二者的區分是源于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的分離。隨著社會分工,市民社會內部產生了個人或家庭的私人利益與所有相互交往的人們的共同利益之間的矛盾,從而導致了國家以及國家權力的產生。因此,在法律上,“權力”是公權力,其主體是國家,其保護的利益是公共利益,“權力”僅指國家權力。因此,公司控制權不應當屬于權力范疇。其次,如果將控制權的性質界定為權力,那么就相當于賦予了控制方極大的干預從屬公司經營的行為自由,從而有危害從屬公司的少數股東、職工及債權人的利益的危險,也會使我國目前嚴重的“一股獨大”的情形愈演愈烈。
(三)狀態說的欠缺
狀態說認為控制權是一種事實狀態,判斷是否具有控制權,不以主觀上是否有控制的意圖以及實際實施控制行為為要件。筆者認為該說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首先,如果不以主觀上有控制的意圖為要件,那將極大地擴大控制方的范圍。比如,證券市場上存在著大量的機構投資者(除銀行以外的各類金融企業),它們大量購進公司新股,有時候甚至成為了大股東,但是這些機構投資者持股的目的本來就不是為了獲取對公司的控制權,而是意圖進行所謂的證券投資戰略組合,向基金份額的持有者支付回報利益的壓力又促使它們進行短線操作,因此,它們并無意介入公司的管理事務,如果僅以存在所謂“控制狀態”這樣的抽象的、或然性的情形,就判定這些機構投資者具有控制權,從而向它們苛以控制者的法律義務,將會打擊它們的投資熱情,間接地不利于基金持有者的利益,所以也是很不妥當的。其次,如果不以實際實施控制行為為要件,將無法判定所謂“控制狀態”從何時開始存在,如果根本沒有實施控制行為,這種“控制狀態”產生的根據又是什么呢,對于這個問題狀態說并沒能做出解釋。
三、對公司控制權性質界定的再思考
公司控制權并不僅僅是一種權利或權力或狀態這么簡單,公司控制權應當是一種具有復雜而豐富內容的法律關系。法律關系是有法所規范的、以權利義務為內容的關系。我國公司法第217條明確規定了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的概念,第21條規定了控股股東與實際控制人對公司的義務及責任,將控制權關系納入了公司法的調整范圍。最高人民法院還出臺了公司法《司法解釋(二)》,約束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在公司解散和清算中的誠信義務及民事責任。證監會也陸續頒布了《上市公司章程指引》、《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等一系列規章制度。這些法律法規司法解釋充分說明了我國法律體系已經對控制權法律關系做出了明確規定。
控制權利是控制權法律關系的重要內容,筆者認為其權利客體是公司的經營決策,控制方通過影響公司的經營決策達到控制公司行為的目標,該公司行為當然包括了使用、處分公司財產的行為,因此,控制公司財產是涵蓋在控制公司經營決策之中的,并且如果刻意強調對公司財產的控制,將引起控制方與公司財產混同的疑問,而這種財產混同是控制權法律關系所不允許的。法律關系還包括義務這一重要內容,將公司控制權界定為法律關系可以避免片面強調控制方的權利,在控制方進行控制行為的同時其也負擔了控制義務,如不得通過控制行為損害公司小股東和債權人的利益,如果違反義務還會引起民事責任,同時,法律通過禁止權利濫用、權利義務相適應等規則對控制權利進行規制。將控制權界定為一種法律關系,避免了權利說忽視義務的弊端,同時,以控制權利為控制權法律關系的內容也拋棄了權力說,使之符合法理而不會與國家權力相混淆。法律關系不會憑空出現,而是由一定的法律事實引起的,控制權法律關系也不例外。引起控制權法律關系的法律事實是控制行為,這種控制行為是應當一種事實行為,具體主要是控制方直接插手公司的經營管理決策,或通過影響董事操縱董事會及經理來控制公司的經營決策,一旦實施了這種行為,就產生控制權法律關系,這種控制行為當然是以一定的控制意圖為前提的,但由于意圖難以證明,因此,在濫用控制權損害他方利益的訴訟中,應當由實施控制行為的人來證明自己沒有控制意圖;控制權法律關系的消滅也是由一定的法律事實引起的,如控制方撤出在董事會中的席位。這樣,將控制權界定為法律關系也避免了狀態說的弊端,使法律不會“傷及”并無控制意圖及控制行為的機構投資者,并且也能明確該法律關系的產生及消滅的時點。
參考文獻:
[1] 阿道夫 A 伯利,加德納 C 米恩斯.現代公司與私有財產[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2] Lewis D.Solomon, Donald E.Schwartz Jeffrey D.Bauman, Corporations Law and Policy: Materials and Problems [M].West PublishingCo.,1997.
[3] G.Grossman.Hart, 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Ownership: A Theory of Vertical and Lateral Integration [J].Journal Political Economy,1986,(94):691.
[4] 李紅昌.管制的本質是契約關系嗎[EB/OL].http://regera.fyfz.cn/art/336480.htm.
[5] 馮果.論控制權的轉讓[J].法律科學,1999,(3):93.
[6] 楊華.公司控制權市場的微觀基礎和宏觀調控[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7] 甘培忠.公司控制權的正當行使[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8] 殷召良.公司控制權法律問題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9] 白慧林.控股公司控制權法律問題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責任編輯 柯 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