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共產者具有相同的經濟和政治地位、相同的利益追求。共產者形成的集合,稱為共產階級。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廣大人民處于什么樣的經濟和政治地位,財產占有情況如何,是否存在共同階級利益的追求,都是應該面對的問題。
關鍵詞:共產階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政治地位
中圖分類號:D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9-0225-03
一、什么是共產、共產者和共產階級
毛澤東同志領導中國共產黨奪取了政權,建立了新中國。新中國把全部社會財產集中掌管在國家和集體手中,全體人民是兩手空空、享受待遇的主人;把掌握在國家和集體手中的全部財產,統稱為社會全體人民共同所有的財產,簡稱為共產。
改革開放以來,為了形成市場經濟獨立利益主體,共產進行了一次新的布局,形成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基礎。布局為三部分:一部分是繼續保留的國有經濟;另一部分是實行私有化經濟;第三部分是實行共產化經濟。其中,共產化經濟是根本制度經濟基礎,是共產黨執政的根基。
共產化經濟就是在共產再分配中,用于全體人民相對均等份額、無償分配的經濟部分。對于全體人民中的具體個人,無償分配和占有一份額共產的人,稱為共產者。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共產者具有相同的經濟和政治地位、相同的利益追求。共產者形成的集合,稱為共產階級。
二、共產者和共產階級的誕生
改革開放,鄧小平同志把農村18億畝耕地和宅基地,在每個集體中,相對均等、無償地承包和分配給了9億農民,使每個農民獲得了一份額個人具體占有的共產化土地。至此,全國農民,從無產者轉化為共產者。這就形成了中國最大的、9億人的共產階級隊伍。
改革開放,全國“改一代”(1978年以前出生的人)4億城市居民,歷史上第一次有了那樣的寬松條件,過去有房和沒房的,單位分了和沒分的,在住房私有化和動遷改造政策的支持下,通過六個方面的來源:一是老輩留下的房產;二是自己家蓋的(包括臨時和違章建筑);三是分的公房;四是收入積蓄購買的;五是城郊農民動遷買的;六是農民進城花錢買的。每個人或家庭都獲得了至少1套以上的私人基本住房。
上面所列的主要六種來源,人們都會深刻記得,要么是自己家的,要么是花錢買的。然而,在更深層面里蘊藏土地的價值,至今不能被人們所認知。進入私有化的住房,所占用的土地,都是國家無償劃撥的城市建設用地。當住房私有化后,都把占用國有劃撥的城市建設用地,像農民承包土地一樣,無償的配置給了,4億改一代城市居民的住房中。
城市建設劃撥的共產化土地,無償的配置給了4億改一代城市居民住房地,使他們從無產者轉化為共產者,這就形成了4億中國城市居民,第二大的共產階級隊伍。
三、共產化經濟的特征
1.階級的轉化
改革開放,在保留共產的國有經濟之外,其余的共產進行了兩個方面人格化的再分配。
第一方面,最重要和最核心的再分配部分、生產資料第一核心要素、共產化的土地,無償分配給農民和城市居民,把全體人民轉化為共產者和共產階級。從而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解放自己是為了解放全人類的崇高目標。
第二方面,次要的再分配部分,部分國有和集體企業的私有化,讓渡出一部分公有制經濟陣地給私有制經濟,使一部分共產者逐步轉化和發展為資產者和資產階級,激活了市場經濟。
通過兩個方面人格化的再分配,使13億兩手空空的主人,轉變成具體占有財產的共產者和資產者,消滅了無產者和無產階級,使無產階級和全體人民,全部轉化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共產階級和資產階級。
2.共產者的全民化
中國的主流經濟,是國有和共產化經濟。共產化土地的分配,實現了中國13億人民每個人都占有共產化土地,實現了全民化,是世界上第一個實現全體人民都占有一份額共產的國家。
3.獲得共產土地的相對均等化
在農村,集體之內保持了人人有份額,并且每個人占有相對均等的一份額。因此,實現了承包土地和宅基地在集體之內相對的均等化分配。
在城市住房私有化的過程中,其中最大的部分是公產房,在原單位分配時,具有著相對均等化的基礎。其他私有化來源的住房,由于當時的經濟能力限制,多數人只能在政策之內解決自己的基本住房。因此,住房私有化也是在當時經濟條件局限之內,保持了無償配置的城市建設用地相對均等化的分配。
4.共產土地傳承的社會和全民化
只要生在農村,就有獲得集體承包土地的機會;只要離開世界,土地調整時又回歸到集體手中。農村土地一、二輪承包和承包土地調整等政策,都是保持土地一代代公平傳承在集體成員中,根除了私有化的傳承,轉化為集體的社會化傳承。
城市居民私有化住房和農村宅基地,是一次性相對均等無償配置的土地,其傳承是由每個家庭來完成的。無論市場怎樣變化,住房都是一個家庭生存自然本能的基本需求,必然一代代傳下去。改一代相對均等和全民化的獲得,傳遞給后代,也保持了相對均等和全民化。
農村承包土地保持了集體社會化的傳承。城市住房的建設用地和農村的宅基地,雖然傳承在家庭中,但是每個家庭由于自然本能的需求,在傳遞過程中,始終保持原始配置的均等化和全民化的特征。從根源上消除了少數人占有多數共產土地的條件。
四、共產黨和共產階級的關系
1.共產黨締造了共產階級
共產黨在歷史上是無產階級的先鋒隊和領導核心,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共產黨把無產階級和全體人民,轉化為共產者,形成了共產階級隊伍。因此,共產黨是共產階級的締造者,是共產階級的先鋒隊,是共產階級的領導核心,共產階級是共產黨執政的經濟和政治基礎。
2.共產階級的誕生消除了階級對抗
共產黨革命成功在于消滅了資產階級的統治,共產黨改革的成功在于消滅了無產階級,締造了共產階級,從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消滅了無產和有產階級的對抗性矛盾。而社會存在的共產者和資產者的矛盾,也已經消除了對抗性。社會對抗性階級矛盾的轉化,更彰顯了共產黨革命和改革,追求人民富裕幸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3.共產黨和共產階級是魚水相伴的關系
改革開放的實踐一再證明,只有共產黨才能把18億畝耕地和宅基地,無償地承包和分配給9億農民;只有共產黨才能把城市私有化住房占用的土地,無償配置給4億城市居民。沒有這兩項共產土地的再分配,就沒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只有共產黨才能保證農民承包土地和宅基地世代的長久性;只有共產黨才能保持城市住房改造和動遷政策的長久保護性,使共產階級利益世代相傳。共產階級離不開共產黨的締造,更離不開共產黨領導追求共同利益和共同富裕。共產黨離不開共產階級的執政根基,共產黨和共產階級是魚水相伴的關系。
五、從共產階級誕生,看貧富之差的現象
1.望房興嘆的“改二代”(1978年以后出生的人)
地域差形成“改二代”中的貧困人群。“改二代”人通過上學和務工等,從低端地區進入高端城市,得不到“改一代”土地原始配置級差地價的傳遞,就會發生一個質的變化,變成單純靠工資收入的貧困人群,沒有住房,也買不起房。
時間差形成“改二代”中的貧困人群。改一代和改二代共同存續時間長,改二代不能及時獲得無償配置土地的傳遞,變成單純靠工資收入的貧困人群,沒有住房,也買不起房。
中國的住房,無論農村城市,都是一次性無償均等配置土地的共產化住房,是一種社會制度性配給的福利住房。目前,國家出臺經濟房、廉租房等政策,都是解決改二代中和新產生的無產者土地原始配置,消滅貧困人群的問題。根據我國目前共產化土地狀況和經濟實力,這個問題會逐步得到解決。
2.新產生的無產者貧困人群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又失去共產化土地的農民,又失去共產化住房的城市居民,又會產生新的無產者。這是占人口比例很小的人群,國家從政策的源頭上有能力制止這樣人群的產生,幫助這些人再回到共產者中。因此,消滅無產者,保護共產者,是新時期的任務。
3.經濟發展不平衡形成的貧困人群
不發達地區的農民和城市居民,雖然都是共產者,但經濟收入低,級差地價收益不明顯,共產者也沒有擺脫貧困的現象是存在的。國家的西部大開發政策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等政策,使經濟發展不平衡現象已經有了根本的改觀,落后地區共產者擺脫貧窮時日可待。
4.無產者、共產者和資產者的貧富之差
在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有無產者、共產者和資產者。無產者占人口比例很小,構不成階級,國家也具備條件,把他們盡快的轉化成共產者。共產者是全國13億人中的絕大多數人群,但共產者之間的貧富之差也是存在的,有地區經濟不平衡產生的,有人的機遇和能力差別產生的,共產者之間貧富差的矛盾不十分突出。13億共產者有著相同的利益目標追求,構成龐大的階級隊伍。資產者的新生和發展,是市場經濟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經濟規模和實力,人口比例不是很大,已經構成一個階級的產生。新生的共產階級和資產階級,沒有階級的對抗性,由于財產占有的懸殊性,貧富之差顯性化,矛盾也開始受到了全社會的觀注。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階級結構的變遷,顯然,依靠共產階級,團結資產階級,消滅無產者,實現共同富裕,是歷史的必然選擇。
六、共產階級具有雙重收入的消費資金
共產化土地是無償配置給13億人民的,而13億人民卻是在完全商品化的市場中無償地使用土地。農民土地不花錢,還有補貼,轉包白掙錢。農村和城市居民住房不花錢,只要經濟發展,房子就漲錢,動遷和換房有了本錢,買房不用再攢錢,這就是13億人民具有不斷增值的財產性收入。目前這些都在隱性收入中,大部分沒有進入國家統計中,僅住房的收入,就會超過國家統計國民收入的1/3以上。
13億人的土地原始配置,使人們有了消費本錢,最重要的是造就了市場中龐大的消費人群。國家付給了土地本錢,不是靜止的一次性配置完結,只要經濟增長發展,它是一個不斷貼現市場價值的循環過程。從都市化房地產經濟的飛速發展,4億城市居民不用自己掏多少錢卻不斷更新換代住房就可以看到增值的循環過程:第一,4億人都需要改善住房(有消費人群);第二,4億人有無償配置的城市建設用地的本錢,動遷還面積,賣了夠買新房的本錢(有消費資金);第三,買的新房只要經濟發展就漲錢,為下一輪更新換代動遷和買房,又增加了新的本錢(有再消費資金)。中國房地產市場的剛性需求,最大資金的來源是,按照市場供求關系,土地從零地價到現行市場地價逐漸貼現的錢。
共產土地的原始配置,對13億人來說是把雙刃劍,既解決了當前生產和生活資料的問題又預付了消費資金,每個人有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消費資金的來源,人民是勞動者,關鍵又是市場消費的主導者。這是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西方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社會制度產生的根本區別,從源頭上解決了中國經濟產生消費不足的問題。
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全體人民具有工資和財產性雙重收入、雙重消費資金來源的社會。第一次建立了市場經濟生產和消費的平衡機制,有了消費拉動經濟可持續增長的客觀條件,具備了馬克思兩大部類經濟理論應用的經濟基礎,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
七、貼現農村共產化土地,是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新選擇
美國的工業化,使人們白天到城市中工作,晚上開汽車回到鄉間別墅生活。而中國的農業產業化是否可以倒過來,人們晚上集中生活在都市化的鎮里,白天開著汽車去田間工作,這是對中國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憧憬。
最直接的經驗告訴我們,城市無償分配給4億居民的、私有化的住房的建設用地,在市場經濟供求關系作用下,從國家劃撥城市建設用地的零地價,逐漸貼現到現在市場的商業用地價格,已經為4億城市居民積累了巨額財富。這是最大的財富,是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中的一塊成功樣板。
模仿城市的樣板,把經濟發展的重點,從城市都市化和工業化的建設上轉移到農村都市化鎮和產業化的建設上。9億農民渴望住上現代化的住房,手中又有宅基地的原始資本,他們是都市化鎮“幾乎不用掏錢”的最大住房消費人群。集屯并鎮,建設都市化的鎮。只要國家再次投資“4萬億”,啟動農村都市化鎮的住房建設,級差地價一旦溢出,都市化鎮的建設就會像雨后春筍般的高速發展,拉動產業化發展。共產化的承包地和宅基地,級差地價就會不斷溢出,不斷貼現,循環增長,帶來農業經濟的高速增長,是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新選擇。
八、重塑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是共產階級的必然選擇
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確實讓渡了一部分公有制經濟陣地,進行了私有化,客觀上動搖了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但是,這些并沒有成為主流經濟,主流經濟是國有和共產化經濟。國有經濟的存在、共產化經濟的產生和認知,是否需要重塑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呢?
沒有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就沒有革命和社會主義國家的建立;沒有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社會主義財產就不能變成人民共同所有的財產;沒有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改革開放就不能把人民共同所有的財產共產化土地相對均等無償分配給13億人民;沒有馬克思主義世界觀,13億人民就不會成為共產者和共產階級,獲得今天的富裕和幸福;沒有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就沒有共產黨保護共產階級的財產世世代代掌握在全體人民手中,保持世世代代的富裕和幸福。
我們的國家是怎么來的?全體人民共同財產是怎么積累的?共產是誰分的?共產是怎么讓共產者致富的?共產階級的利益又靠誰來世世代代的保護?這些須臾都離不開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武裝的中國共產黨領導。
水有源,樹有根。當我們揭示了共產階級的存在、今天幸福的來龍去脈,共產階級的共同利益時,會從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更深體會到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的境界,在于建立自由、公正、平等的社會,使全體人民真正走向富裕和幸福。共產階級從動搖徘徊的世界觀中走出來,重塑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是共產階級性質和利益追求的必然選擇。讓我們緊緊團結在中國共產黨的周圍,維護共產階級利益,在黨的領導下,為人民富裕幸福而奮斗!
[責任編輯 杜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