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習慣。”好的習慣養成對剛入學的學生尤為重要,所以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每一位教師都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如,仔細讀題、看清符號、書寫規范……這些習慣的指導和落實都很重要,那除了這些一般的習慣之外,在新型的課堂上還有沒有其他需要培養的新習慣呢?
一、培養記錄的習慣
很多教師一聽到讓一年級的學生進行記錄,認為行不通、不可行,學生還那么小,連字還不認識,怎么可能會記錄呢?但是教師們請別忘了,一年級的學生思考問題時在腦子里只要想到一種方法就立刻舉手,思考問題不講究全面性,怎樣讓學生有了一種想法以后養成繼續思考的習慣呢?雖然課堂上發言的孩子很多也很熱鬧,但是也會出現有些學生在聽過幾個同學的發言后已經把前面學生的發言給忘了。針對這些問題,我們思考:能不能讓一年級的學生把自己的思考過程記錄下來呢?首先,從一些簡單的問題開始記錄,培養記錄的意識;其次,給每位學生準備一本課堂記錄本,養成記錄的習慣;再次,只要有適合記錄的內容,就放手讓學生去寫,學會記錄的方法。
例如,在練習《比一比》課后練習第三題時,除了讓學生體會到用數格子和數線段的方法來比較三條線的長短外,這個時候就可以開始教給學生記錄的方法了,把每次數出的段數用數字記錄下來,這樣既不會把剛數過的段數忘記,也更便于比較長短,同時也能加強對學生數感的培養。
而在學習《分與合》的時候,就可以在記錄本上指導學生寫一個數的分與合,慢慢地,學生對記錄自己的思考過程這個要求的理解就逐漸從陌生走向熟悉,這樣一個新習慣在日常的潛移默化滲透之下就顯得沒有那么困難了。當學生的記錄習慣已經養成,作為教師的我們更要提供更多合適的機會讓學生練習記錄的方法,同時針對相對比較復雜的思考過程教師可以在黑板上用板書的形式,教會學生對自己的思考過程進行整理,從而可以讓每個學生都有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也讓學生不再拘泥于一種思考問題的方法,可以把自己很多的想法都寫出來,達到了個體學習由“一”到“多”的過程,最后讓學生通過寫一寫培養用數學語言表達思考過程的習慣。
二、培養有序思考的習慣
順序的不同往往代表著不同的思維水平,會產生不同的策略,學生也會獲得不同的體驗。換句話說,有序是一種方法性層面的知識,培養學生有序思考,可以讓學生的思維變得更靈動,同時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例如,在教學《分與合》中,學生除了掌握怎么分,還要學會怎樣有序地分,在有序分的過程中,學生可以觀察到左邊的數有序變化情況和右邊的數也隨著左邊數的變化也在有序地發生變化,但是這樣的思維過程對學生來說并不難,關鍵是讓學生體會到這樣有序的分能夠達到不會遺漏的效果。
三、培養自覺言說思考過程的習慣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我們不僅要注重“寫”,還要特別注重“說”,也就是把自己的想法自覺地說出來。其實我們經常發現一些學生會解題、做題,但對于“你是怎么想的”這一要求就是說不上話,缺乏用數學語言表達的能力。
那怎樣培養學生“說”的能力呢?首先在安排學生座位的時候要講究,要讓一個“會說”的和一個“不太會說”的學生成為同桌,開始嘗試時,要先讓“會說”的先說,然后讓“不太會說”的再說,通常就是讓左邊的說給右邊的聽,然后右邊的說給左邊的聽。慢慢的簡單的問題讓“不太會說”的先說,“會說”的后說,讓“不太會說”的建立自信,稍難點的問題讓“會說”的先說,讓學生之間有互補,讓每個學生都有“說”的機會。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戚墅堰東方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