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是一種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的復雜性活動。在我們倡導的新課程改革下,如何才能達到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我對創(chuàng)設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幾點淺薄的認識。
一、導語精妙,能抓住人心
好的導語,是一塊磁鐵,能牢牢抓住學生的心魄,將他們引入知識的海洋。看到一些著名教師的教案,會發(fā)現(xiàn)他們對導語的設計無不精心備至。從一定程度上說,一堂課的成功與否取決于導語設計。那么,如何設計出高質(zhì)量的導語呢?是不是一定要像小說一樣充滿懸念,跌宕起伏,極盡峰回路轉(zhuǎn)、一波三折呢?其實不然,成功的導語只要做到以下幾點即可深入人心。
1.激發(fā)興趣,設置懸念
入選小學語文教材的課文內(nèi)容很豐富,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導語時首先要考慮如何激發(fā)學生對這些課文的學習興趣,如何喚起學生的注意力,拓展學生的思維跨度,使學生處在心求通、口欲言的“憤”“悱”之中。有位教師在教學《回延安》時,設計了這樣一個開頭:教師走進教室,禮畢后喊了一聲:“走?。 边@一喊,頓時把學生的興奮中心集中在一點上了:“走?往哪走?為什么要走?……”一連串的問號在學生腦中閃現(xiàn),正當學生疑惑之際,教師轉(zhuǎn)身在黑板上寫下了課題——《回延安》。
2.觸及重點,短小精悍
導語設計貴短,切忌“作者生平”“時代背景”“創(chuàng)作過程”等內(nèi)容簡單羅列;過于冗長的導語,除了有喧賓奪主之嫌外,易使學生疲勞、注意力分散。導語設計要緊扣教學目標與教學內(nèi)容,精練短小。
二、教學過程
1.不以教師自居,尊重學生,教態(tài)親切,平等待人
語文教師要有獨立的人格。新課程標準強調(diào)“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闭n堂上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不再存在教師居高臨下的局面。一堂成功的語文課,首先應是一篇流淌著詩意的美的散文。
2.課堂提問的整體優(yōu)化
課堂提問的作用是相互的,但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學,教學活動的協(xié)調(diào)和教學水平的提高,仍然是為教學這一活動服務的,其受益者仍然是學生,所以,為了更好地發(fā)揮課堂提問對學生的作用,優(yōu)化我們的語文課堂,我覺得語文教師在處理課堂提問時應遵循以下三個原則:
(1)拓展思維空間,打開想象之門。在文學作品的閱讀教學中,教師的提問要注意語境,鼓勵學生進行發(fā)散性思維。
(2)做好層層鋪墊,巧妙拋出話題。教師在提問時,要讓學生對所學材料感興趣,否則再好的技巧也是無益的。
(3)巧設對立面,使腦與腦之間對壘。在課堂提問中,教師要注意傾聽不同的聲音,巧設對立面,從而活躍討論氣氛,更主要的是要讓學生在交鋒中迸發(fā)出智慧的火花。
3.以趣結尾,余音繚繞
正如紅花還需綠葉襯一樣,一堂高效的課除了做到以上幾點以外,還必須有一個好的結束,也就是我們的結語。它應該是整堂課的一個凝聚,是概括的高度深化。好的結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嘗香茗,令人回味再三。一堂好課的結尾,不但可以對教學內(nèi)容起到梳理概括、畫龍點睛和提煉升華的作用,而且能延伸拓展課堂教學內(nèi)容,取得“課雖盡而趣無窮、思未盡”的效果。在語文課的結語中,選取一些趣例作為結尾,往往令人縈懷難忘。
總而言之,語文教學的改革是一項由觀念到行動,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統(tǒng)性工作,需要教師付出開創(chuàng)性的努力。我們已經(jīng)邁出了開創(chuàng)性的第一步,但是我們的研究還相對滯后,還有許多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創(chuàng)設新課標下小學語文的高效課堂還需要語文教師不斷探索。
(作者單位 遼寧省朝陽縣根德鄉(xiāng)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