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在實踐操作中了解數學,啟發學生的思維;運用類比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巧設探索性問題,培養學生拓展性思維”三個方面,敘述了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迪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與解答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關鍵詞:啟發;培養;提高
思維能力就是思考問題的能力,它是通過對事物的感知、表象進行分析、概括、歸納而獲得事物本質的能力。思維能力的強弱,決定了解決問題能力的強弱。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我在數學教學的實踐中,緊扣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提高課堂的思維含量,從以下幾方面加強了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能力。
一、在實踐操作中了解數學,啟發學生的思維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它是求知欲的外在表現,它能促進學生積極思考,勇于探索。而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數學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思維活躍起來。
1.用實踐操作喚起學生的興趣
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動手操作或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能喚起學生的興趣,保持學生穩定的注意力。如,在推導多邊形面積公式時,我通過讓學生自己剪平行四邊形,然后自己想辦法拼成長方形,探索有多少種方法可以剪拼成長方形,利用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在讓學生掌握了剪拼方法后,我要求學生認真觀察推導過程,并讓學生觀察將一個平行四邊形剪拼成一個長方形后,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同原來的長方形面積相比有什么關系。
2.讓學生在實踐中提高學習興趣并獲得知識
在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有這樣一道題目:用細木條釘成一個長方形框,長12厘米,寬7厘米。它的周長和面積各是多少?如果把它拉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它的周長變化了沒有?面積呢?你能說說這是為什么嗎?學生在做這道題目時感覺僅僅從書上的圖看不出什么來,無法判斷面積是怎樣變化的。于是,我就讓學生回去自己做一個長方形框,讓他們自己拉動長方形框來探索面積的變化。學生通過實踐,很容易地就理解了“周長不變,面積變小”這個結論。
二、運用類比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類比方法是根據兩類物質之間一些相似性質從而推導出其他方面也類似的推理方法,在數學教學中運用類比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方法。
在備“小數的意義和讀寫方法”這一課時,我以0.3元為例,先復習一位小數的意義,3角用分數如何表示,用小數如何表示,并幫助學生總結出一位小數的意義:“一位小數表示十分之幾。”一位小數復習完后,我幫助學生探索5分用小數如何表示,用分數如何表示,再引導學生總結出兩位小數的意義。完成之后,三位小數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有的學生還得意洋洋地說出了四位小數、五位小數的意義。
三、巧設探索性問題,培養學生的拓展性思維
教學時應設法為學生創設逼真的問題情境,喚起學生思考的欲望。在教學實踐中,我們要讓學生置身于逼真的問題情境中,體驗數學學習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學生也會品嘗到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現象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感受到借助數學的思想方法,會真正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在教學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后,我出示了這樣一題:“一個長方體水箱,從里面量,長40厘米,寬25厘米,高20厘米,箱中水面高10厘米。如果在長方體水箱中放進一個長和高都為20厘米,寬為10厘米的長方體鐵塊,那么水面將上升多少厘米?”這道題大部分學生都只想到將以20×20作為底面放進水箱中這一種情況,這時鐵塊全部浸沒在水中,這時候水面上升的高度即為:20×20×10÷(40×25)=4(厘米)。但還有另一種情況,即不是將20×20作為底面,而是以20×10作為底面放進水箱中的這一種情況,大多數學生忽略了。這時,我向學生進行了演示:我將一塊鐵塊按未曾全部浸沒在水中的情況進行了演示,并啟發學生除了將以20×20作為底面放進水箱中這一種情況,還有沒有其他情況,學生通過觀察并進行了討論,認識到還要考慮到另一種情況,即以20×10作為底面放入水中,因此很快得出結論,如果以20×10作為底面放進水箱中,這時候鐵塊沒有全部浸沒在水中,這時水面上升的高度應該為:
40×25×10÷(40×25-20×10)-10=2.5(厘米)。
或者用方程進行求解。設水面上升x厘米,則可得方程:
20×10×(10+x)=40×25×x,
解得:x=2.5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可采用多種多樣的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啟迪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與解答問題的能力,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一定要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為學生創設寬松、民主、豐富多彩的創新氣氛;為學生提供思考、探索和創新的具有開放性和選擇性的最大空間,我們就能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進行創造性學習,培養創新思維,為成為適應21世紀科技發展所需要的人才奠定基礎。
(作者單位 江蘇省金壇市河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