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要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邏輯思維,增強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在學數學的同時感受到生活的創造力和樂趣。數學作為學生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不會孤立于生活之外,而對于一些難于解釋的問題或公式,我們應該找到切實可行的方法。如何讓數學簡易化、形象化、生活化?讓數學與學生生活觸覺碰撞和交融,讓他們有形象思維,在生活中學數學,在學習數學時了解和感觸生活,進而讓數學學習簡易化,對數學感興趣。
一、在教學中尋找一定的數學規律,使數學簡易化
規律需要問題主體在觀察、比較、分析、綜合等思維活動中解決問題,關注現象背后所存在的共同、獨特的數學特性,對學生數學思維的要求比較高,也能夠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蘇教版教材以單元形式先后安排了尋找間隔現象、搭配現象、周期現象、圖形覆蓋現象中的規律。尋找間隔現象中的規律,教材從日常生活中的間隔現象入手,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比較,對其中隱含的兩種事物數量關系的規律進行歸納。教師在組織教學中,只要充分發揮指導作用,通過尋找規律,可以化繁為簡,學生能在由表及里的分析中,體會規律的本質。進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二、圖形分解,培養學生讀圖能力,使數學形象化
小學生的思維正處于由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向抽象邏輯思維為主的過渡階段,因此小學數學教學必須在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和思維的形象性之間架起一座橋梁,這就要求教師有一定形象化的教學藝術,使抽象的數學知識形象化。數學教材中更多的是以一幅完整的圖畫呈現豐富的數學信息。如,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數一數”中,用生動有趣、色彩絢麗的圖畫展現了美麗的校園,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生動、直觀的畫面,激發學生數數的興趣,挖掘插圖的趣味性、思想性等因素,培養學生熱愛數學的情感。如下面這道題:“觀察這個組合圖形(指房子側面),這個組合圖形的面積你會求嗎?(1)分割成正方形與三角形;(2)分割成兩個梯形;(3)補上兩個三角形,使之變成一個長方形。”這樣,學生有想象力,化抽象為形象,解決問題就簡單多了。
三、根據教材,讓小學數學生活化
數學教學生活化是指數學課堂教學與學生實際生活相聯系,把數學知識、公式、題目轉化為學生生活的情境。首先我們可以讓數學材料生活化,用生活中的一些素材和學生的學習生活相聯系,切合學生實際,呈現多樣化方式,這樣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學生更能積極思考。如在“百分數”的教學中,可以描述農村稻谷生產情況:“去年畝產820斤,今年畝產930斤。”讓學生自主提出問題,教師進行引導,再提出增長率的問題。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把數學問題和生活情境相結合,通過生活問題的解決,達到鞏固數學知識的目的。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深入挖掘學生的認知空間,讓學生在生活中積累數學知識,達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作者單位 江西省東鄉縣小璜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