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良好的品德及行為習慣對一個人的一生起著重要作用。利用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熱愛生活的“小德育”;利用數學知識的應用,對學生進行熱愛數學的“小德育”;利用科學實驗,對學生進行尊重事實的“小德育”;利用數學史,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的“小德育”。
關鍵詞:小德育;教學內容;數學知識;科學實驗;數學史
何謂“小德育”?“德育”往往有“大德育”(即廣義德育)與“小德育”(即狹義德育)之分。“大德育”一般泛指大、中、小學的相對智育、體育而言的思想道德教育課程與活動,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小德育”一般是指品德教育。良好的品德行為習慣對一個人一生起著重要作用。小學階段是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時期,《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數學課程的德育價值體現在能“促進學生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所起到的積極促進作用。教師在40分鐘的課堂里,除了給學生以知識,更要以正確的觀點來引導他們,抓住時機,適時滲透德育教育,培養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下面,結合我的教學實際簡單談一談小學數學課堂中“小德育”的幾點嘗試。
一、利用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熱愛生活的“小德育”
教育學家赫爾巴德曾說:“教學如果沒有進行德育,只是沒有目的的手段,品德教育如果沒有教學,就失去了手段和目的。”比如,教學《認識人民幣》時,主要通過操作、游戲、實踐,使學生認識人民幣的單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培養學生認識人民幣和用不同面值的人民幣湊成指定錢數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同時對學生進行愛護人民幣和勤儉節約的“小德育”,從而使學生熱愛生活。
二、利用數學知識的應用,對學生進行熱愛數學的“小德育”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部分指出:“數學教學活動,特別是課堂教學應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如,在教學兩位數乘法后,安排這樣一道開放題:學校開展敬老活動,邀請老年人和小朋友一起去秋游,老年人25人,小朋友150人,老師3人,公園門口寫著:“門票成人每人30元,學生每人15元,團體30人以上每人20元。”設計一種你認為最好的購票方案。對這個問題,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設計方案。通過集思廣益和不同方案的比較,可以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優化意識,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熱愛數學的熱情。
三、利用科學實驗,對學生進行尊重事實的“小德育”
在教學中讓學生大膽猜測、假設,提出一些預感性的想法,實現對事物的瞬間頓悟,有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但猜測總歸需要科學驗證。比如,教學“圓錐的體積計算”,讓學生先猜想圓錐的體積應該是圓柱的幾分之幾,并說明猜想的依據。在猜想過程中,學生可能得出的結論多樣,這個時候,針對不同的結論,教師隨即出示幾個大小不同,且不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讓學生仔細觀察;通過觀察讓學生發現高和底面積如果不相同,不能找到圓錐與圓柱的關系,因此,只有圓柱和圓錐等底等高才便于我們研究。通過科學實驗發現,學習數學光靠猜測、想象是不科學的,只有實驗證明,才是正確的、科學的,因而能夠培養學生尊重事實,不迷信權威的理性品質。
四、利用數學史,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的“小德育”
愛國主義教育是學校德育的主要任務之一,在我們的小學數學教材中,有著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素材。比如,教學“圓的周長計算”時,當課堂中揭示“圓周率”時,我們一定會介紹:早在1500年前,我國古代有一位偉大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祖沖之,算出了圓周率在3.1415926至3.1415927之間,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把圓周率的計算精確到7位小數的人,他的輝煌成就比歐洲數學家得出這樣的精確值的時間至少要早1000年。通過數學史的學習,有助于弘揚我國古代數學家的杰出貢獻,增進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教師除了向學生傳授數學知識外,還應結合數學學科的特點不失時機地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強化學習目的教育,堅持培養學生不怕困難、刻苦嚴謹、一絲不茍的學習習慣;養成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觀察和分析事物的特征,揭示事物發展的內在規律;養成運用數學的觀點、態度觀察事物,認識到學好數學的社會價值。德育的實施是一項復雜的過程,教師只要在教學中努力提高自己,并且能結合學生思想實際和知識的接受能力,點點滴滴,有機滲透,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就可以達到德育、智育的雙重教育目的。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京市武家嘴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