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家庭作業,真是讓教師頭疼、家長煩心,學生更是苦不堪言。時下學生的家庭作業讓家長陪寫、檢查、簽字,這已是司空見慣的事了。孩子寫作業是題海泅渡,家長也跟著受罪,因為這一切都是“為了孩子”。有了這已很“高尚”的目的,老師們競賽似的給學生布置家庭作業,令學生苦不堪言,家長也是無可奈何,而這樣的家庭作業大多是沒有效率的重復勞動,不僅是一種課業負擔,也是一種變相懲罰,實在是浪費孩子和家長的寶貴時間,更不符合新課程標準的教育理念。
針對以上問題的癥結,我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對小學語文家庭作業的設計談幾點看法。
作為教師我們必須轉變過去的傳統家庭作業的設計思維,審慎對待家庭作業。我認為在設計家庭作業時,形式上要追求靈活多樣,內容上要體現個性化、生活化和社會化,作業量上體現層次化,形成“以自主學習為主線,以人文互動為主體”的作業設計和指導策略。在小學語文家庭作業的設計中要體現三個方面的轉變。
—、變“文本作業”為“個性展示”
哈佛大學教授加德納指出:“對于一個孩子的發展最主要、最有用的教育方法是幫助他尋找到一個他的才能可以盡情施展的地方。”所以,教師必須以學生為本,改變傳統的作業方式,努力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作業新形式。傳統作業只是文本作業,它只是師生之間淺薄的文本符號往來,學生不能充分運用感官全方位地感知和認識事物,學生個性得不到發揮,創造潛力得不到挖掘。
新課程中的作業設計應是開放的,應做到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作業應成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一座橋梁,所以,在學生完成作業時,可以用圖畫、照片、剪報、手工制作、動植物標本等鼓勵學生以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用語言來表達等多種手段完成作業。例如,學習了《哪座房子最漂亮》,讓學生畫一畫我們的學校;學習了《菜園里》,我拿了許多蔬菜圖片,發下去讓他們給蔬菜貼標簽;學習了《太陽是大家的》,我讓學生續寫小詩;學習了《春天》,我讓學生到大自然中找春天、放風箏,還可以搜集一組反映春天的圖片,還可以畫一畫心中的春天……學生完成這些作業時,不僅學習了教材內容,還涉獵與教材相關的文學、繪畫、生活常識,從而走進生活,這樣在獲取知識的同時,鍛煉了學生全面參與學習的能力,得到了大量的愉快而難忘的體驗。
二、變“被動完成”為“主動探索”
傳統的語文作業無非是機械重復地抄寫詞語、課文,搞題海戰術,學生猶如疲憊的漁夫,在大海里苦行。學生都是被動地完成,毫無主動性可言,這樣事倍功半的事有誰愿意再做呢?為此,我讓學生學習生字時采用“八仙過海,個顯神通”的辦法,最終目標只有一個,只要能記住即可,這里還有一段小插曲很有趣:我在一次識字教學中檢查學生對生字的掌握情況,在提到卷心菜的“心”時,我問誰能把“心”這個字記住呀,一個看起來有些頑皮的男孩子,手也不舉,往凳子上一站,張口就說:“這個‘心’字有一個臥鉤就像我媽炒黃豆的鍋拉偏了,本來鍋里有三顆黃豆,鍋一偏,蹦出了兩顆,鍋里只剩下一顆了?!彼€給這個字編了一個謎語:“偏鍋兒,炒黃豆,蹦出兩顆,剩一顆。”這一節課讓我刻骨銘心,從此,我知道了怎樣形象地把“心”字教給學生,這不能不說是創造性思維的結果。我把同樣的思想也貫穿到了識字類家庭作業的設計當中,效果果然妙不可言,學生不僅學會了生字,還增長了求知的欲望。
三、變“統一性作業”為“層次性作業”
十個手指伸出有長有短,一個班的學生也是有差異的,如果作業太過統一,勢必會造成有的學生“吃不飽”,有的學生“吃不消”的現象。因此,我們必須承認并尊重這種差異性的存在。在語文家庭作業的設計與布置中也應根據不同學生的水平擬定不同的內容。比如,學習了《荷葉圓圓》這篇課文后我設計了以下幾項作業:
A.我是小畫家。(畫一畫美麗的荷葉)
B.我是背書小能手,我能把這篇課文背下來。
C.想一想,還有哪些小動物會喜歡荷葉,它們會把荷葉當作什么?說一說,寫一寫。
這三項作業A項最為簡單,且以繪畫的形式展示是大多數小朋友喜歡的;B項是鞏固練習,旨在積累;C項是拓展訓練,提高表達的能力。這三項作業由易到難,層層遞進,給學生一個選擇的范圍,能力強的做難的,能力弱的可以選擇簡單的來做,這樣既體現了作業的層次性,又蘊含了學生的主動性。
家庭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續,是課內知識的外向擴展,既是反饋、調控教學過程的實踐活動,也是教師課堂教學活動之后用以鞏固學生知識、培養學生能力的一種手段,對于小學生來說家庭作業是他們自主學習的主要載體,是小學生處理和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轉變舊的教育理念,家庭作業的設計也有相應的新理念、新方法。用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充滿情趣的作業拓寬語文學習途徑,使學生在廣闊的時空中去學語文、用語文,在生活中開闊視野,增長知識。
(作者單位 甘肅省民勤縣紅沙梁高級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