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基本出發點就是著眼于學生素質的提高,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本人認為,只有立足于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把知識的學習、能力的培養、素質的提高貫穿于精心組織的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學習活動之中,才能實現新課標的教學目標。
一、通過學習活動發現數學問題
陶行知先生說過:“人有兩個寶,雙手和大腦。”動手、動腦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提供各種機會讓學生主動參與活動,親手操作。這個過程不光是對學生數學能力的培養,而且也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從自己的生活環境中可以發現數學問題,運用數學知識也能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等。
例如,我在教學“長度單位”這一課時,設計了以下問題:“同學們,你們知道數學書的寬度是多少嗎?怎樣才能知道它的寬度呢?”學生茫然,不知所措。“請你們利用自己的學具,如橡皮、小刀、小棒等,選出其中的一件,量一量書有多寬,看看量得的結果是否相同。”學生通過測量,你一言我一語,爭吵不休,找不到相同的答案。這時,我又發給他們曲別針,分4人一組,讓他們都用曲別針來測量,展示他們測得的結果。結果每組回答都是相同的——數學書的寬度有五個曲別針那么長。
學生通過親自操作,知道想要得到相同的結果,應選用同樣的物品做標準進行測量,因為選用不同物品做標準去量,他們的長度就各不相同。這就很自然地使學生發現了數學問題:要想得到相同的結果,應選用相同的物品做標準進行測量。這樣,學生對學習長度單位有了初步的認識,也為后面學習時間單位、質量單位、面積單位等概念教學做好了鋪墊。
二、通過學習活動抓住主要問題,進而解決問題
新的教學理念中最重要的觀點之一,就是強調數學教學活動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教學活動中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與引導者。因此,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發學生思考,在學生主動探索求知的過程中順水推舟,讓他們順利地達到學習目的,是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起的重要作用。
如,教學分數連除和乘除混合運算,這節課的知識是學生已有的,只是連除和混合運算的模式過程是新的,我在教學中放手讓學生主動學習。上課開始只用三分鐘時間進行常規口算練習,鞏固計算法則,接著出示例題,讓學生閱讀課本,然后出三個問題讓大家分小組進行討論:(1)分數連乘和乘除混合運算的計算方法是什么?(2)你認為計算中應注意哪些問題?(3)在分數連乘和乘除混合運算中分幾步運算?學生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特別就“你認為”各抒己見。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學生根據自己的已有經驗,找到自己應該注意的主要問題,通過討論、爭辯,悟出了一番道理,比教師講、學生聽的效果要好得多。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情緒高漲,學習積極性得到了極大的調動,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通過學習活動,解決生活實際問題
采用活動的形式,進一步消化鞏固知識,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把知識轉化為能力。如,在教學“人民幣的知識”,學了“1元=10角”的進率后,我事先準備好各種角幣零錢,課堂上讓學生上講臺模擬當小顧客。要求買價格為一元的學具橡皮,要求學生拿出的錢正好是一元,不找零,看看可以怎么拿。有的學生拿出一個一元硬幣,有的拿出一張一元紙幣,有的拿出兩個五角硬幣,有的拿出六個一角硬幣、兩張二角紙幣,還有的拿出八個一角硬幣和一張二角紙幣,學生們興高采烈地完成了任務。活動中,學生鞏固了進率知識,還初步學會了用人民幣買文具的小本領,運用數學知識,解決了實際問題,嘗到了成功的喜悅,增強了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四、通過學習活動,使數學問題生活化
數學教學的陣地不僅僅在課堂,有些知識完全可以走出教室,在現實生活中學習,在“游泳中學會游泳”。如,教學“簡單的統計”中的數據的收集和整理時,原教材上直接給出了“正”字統計結果,我認為這樣忽略了學生自己統計的過程,而這正是新的教學理念中強調的重點和關鍵所在。于是,我帶學生走出課堂,到一條路口,讓學生統計同一方向5分鐘內各種車輛流動情況,用畫“正”字的方法計數,然后全班統計結果并作分析。學生的分析結果是:小汽車最多,自行車最少,因為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富裕了,所以小汽車成了人們的主要交通工具。這很出乎我的意料,學生竟能自覺聯系平時的生活經驗客觀地分析問題,使數學問題生活化。但我沒有就此打住,繼續提問:“假如我們不用畫‘正’字的方法計數統計,你會用什么方法來收集這些數據呢?”學生們興趣高漲,提出畫“△”“□”“○”等方法。接著我又問,那這些方法為什么沒有被人們所采用,畫“正”字有什么好處呢?學生再次運用自己提出的方法進行統計,通過比較分析,自然就明白了哪種方法更好。
創設這樣有意義的學習活動,使學生在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中,從事充滿操作性、探索性、愉悅性的實踐活動,自己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解決實際問題。同時,徹底改變了學生學習缺乏興趣的局面。在有趣、有味的學習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快樂,更增添了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學生的整體素質得以全面、和諧地發展。
(作者單位 江蘇省高淳縣古柏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