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教學是一個充滿不確定因素的動態生成過程,不同的時空,各異的師生,使教學呈現出千差萬別、豐富多彩的面貌。本文針對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質量、構建動態生成課堂進行論述,希望能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語文 動態生成 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G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3(a)-0188-01
生成性教學是一種新的教學形態,它反對教師的固化預設,提倡富有彈性的教學設計,是一種互動的、多元的、動態的、開放的教學形式。生成性教學并不是一種教學方法,也不是一種教學模式,它是一種高度關注人的教學思想。關注生成就是更深切地關注人,關注人的生命的完整性、豐富性、自主性。對人的關注,是生成性教學思想的核心所在。那么,如何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構建動態生成課堂呢?
1 做學生興趣的激發者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從心理學的角度看,興趣是一種個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情感或體驗影響下產生的一種積極探究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意識傾向。人們對感興趣的事物,便會積極主動、愉快地去探究它,會樂此不疲地去干,所以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激發學生的興趣是很關鍵的。例如在上《兩小兒辯日》一文時,筆者根據學生不同的愛好和特長,確定不同的探究主題,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自主自愿地選擇,甚至讓學生自己確定探究的主題,如“太陽與地球的距離一天之中有無變化?”,“為什么早晨太陽看起來大些,中午卻看起來小?”,“為什么早晨感覺涼些,中午熱些”等等學生感興趣的題目。結果,學生們探究的興趣被充分調動起來,紛紛進圖書館查資料。最可喜的是那些成績不佳,但在某個方面有一計之長的同學也得到了成功的機會,一旦有了成功的喜悅,興趣也就慢慢產生了。所以教師應適時把握學生興趣的激發點,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濃厚的興趣中由學習的被動者轉變為學習的主動者。
2 引領學生進入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
結合具體課文,抓住學生興趣著眼于課文內容的拓展,把學生由教材世界引領進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例如教學課文燕子》一課后,學生對小燕子興趣盎然、意猶未盡,筆者順勢引導開展了以“燕子”為主題的綜合活動。課后筆者引導他們去搜集帶“燕”字的詞語(成語)、古詩、名句、歌詞、春聯或人名、地名、物名等。他們翻閱詞典、辭海,查找對聯,摘尋詩句歌詞,到各班去搜集人名,進商店市場記錄“燕”名品牌。教學由課堂走向社會,從書本走向生活,學生增長了見識,在語言積累與運用中加深了體驗,走進了中華文化的寶庫。筆者又引導他們在課堂中進行交流,各小組展示的方式豐富多彩;有的搞了“燕”字詞語(成語)大排隊;有的搞了“燕子”知識知多少有獎競猜活動;有的展示了小燕子生活習性的諸多圖片,圖文并茂,格外引人注目;有的小組編了一個“小燕子學藝”的課本劇;還有的合作制作了手抄報……他們在交流的過程中充分享受語言,取長補短共享資源,豐富和發展了語言,同時在體驗過程中開發了創造潛能,發展了語文思維能力,學生的審美情趣、合作精神等都得到了有效培養。
3 強化語文與其他學科的有機整合
我們要打破學科封閉系統,強化語文與其他學科的有機整合,從語文于其他學科的聯系中找到“接點”。例如,課文《阿里山的云霧》描繪了臺灣阿里山云霧的靜態美與動態美,字里行間涌動著動人的畫卷。在課堂上,筆者以語文學習為主軸,整合音樂、美術學科的教學方法,使靜止的語言符號流淌出音樂的旋律、圖畫的意境;在“文”與“畫”“歌”的溝通上下功夫,把學生一般的,非審美的情感調適到了強烈的、審美的、優雅的狀態中來,學生獲得的是整體、立體的體驗。引導學生與文本多次對話,用立體化的文本去撞擊學生的心扉,使學生在優美的語言環境中感悟、積累、運用語言,獲得讀文后的愉悅感。最后,筆者又運用活動課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當“小導游”,通過設計“導游”詞,作“導游”實踐,采訪“游客”和“導游”等一系列活動,開拓了語文實踐的寬闊空間,這同時也是對文本體驗的深化過程。
4 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反思
所謂反思就是“對任何信念或假定的知識形式,根據支持它的基礎和它趨于達到的進一步結論而進行的積極的堅持不懈的仔細的考慮,是一種得以產生思維活動的懷疑、猶豫、困惑、心靈困難的狀態”。這就告訴我們反思是一種思維活動,反思具有對象性、自覺性和技巧性。又由于閱讀批判是從閱讀反思開始的,其著力點在于超越作品和作者,發表與作者作品相異或相反的見解。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多問自己:“我對作品有什么看法?”,“我的判斷與作者有什么不同?”,“我的疑問有什么獨到之處?”,這樣經常性的自覺反思,不僅僅有助于回憶和回顧已有的心理活動,找到其中的問題和答案,而且還有助于批判性思維能力的養成。例如在教學《生命生命》一文時,筆者引導學生我是怎樣看待生命的,現在我的生命要體現什么樣的價值。結合課文和自己的生活實際進行反思,使他們對課文的理解就更深入了,同時也是一個自我反思的過程。在反思過程中,學生于無疑處生疑,對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深入思考,與同學交流討論,形成仁智之見。然后集中探究、釋疑,通過釋疑,既增強了同學勇于懷疑的精神,又培養了批判性思維能力。使同學的閱讀能力和創造能力大為提高。
5 對生成狀態進行評價
“資源生成”是“過程生成”的必要條件,且取決于學生積極性的調動,但不完全局限某一階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把學生看作“對象”、“主體”,還要看作是教學“資源”的重要構成和生成者。
學生進入教學的初始狀態,是教學能否對學生發展起真實、有效作用的基礎性資源,也是課堂上師生交互作用的起點;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狀態,包括他們的學習興趣、積極性、注意力、學習方法與思維方式、合作能力與質量、發表的意見、觀點,提出的問題與爭論乃至錯誤的回答等等,無論是以言語,還是以行為、情緒方式的表達,都是教學過程中的生成性資源;通過教學后學生呈現的變化狀態,則是評價性資源和下一個教學流程的基礎性資源。
一堂課是否精彩?是否成功?不是看教師的素質怎樣?而是看學生在這節課中發展了多少。學生在這堂語文課中語言積累了多少?朗讀水平有沒有提高?語言形式有沒有解讀與運用等等。課堂是因學生生成而精彩的,課堂也因學生發展而成功。所以我們要利用各種教學形式促進學生充分參與,積極互動,有效生成,深化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