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責任會計是在企業內部各責任主體分權管理的條件下,為適應經濟責任制的要求,在企業內部建立若干責任單位,并對它們分工負責的經濟活動進行規劃、控制、考核與業績評價的一整套會計制度。責任會計是從各種會計管理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綜合性的會計管理制度。本文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對責任會計的核算方式作了闡述。
【關鍵詞】責任會計;會計理論;核算方式
責任會計的任務在于將企業內部責任主體的權、責核算清楚,真實、完整地反映各責任主體的真實經營情況。責任會計的作用是在財務會計的基礎上,為適應現代企業管理的要求,真實客觀地評價企業內部各成員單位的經濟效益,在統一的會計原則下,通過對財務會計核算調整,為各單位的績效考核提供準確的報告依據。責任會計不像財務會計那樣具有對內對外雙重職能,責任會計在大的方面也同樣執行《企業會計制度》,但其主要的功能是細化財務核算,即通過預算、控制、核算和考核,反映各責任主體的可控資金運動,監督責任預算的執行,責任會計核算在某些方面可以不必按照國家統一規定的財務會計制度進行會計處理,而只需按照企業內部管理的要求進行會計處理。各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的特點自行設計責任會計制度,采用不同的方法核算責任主體的責任成本、責任利潤,其計算內容、口徑等方面均有較大的靈活性。筆者就本企業的具體情況談談關于責任會計的建立與實施。
一、適應單位管理需要建立相應的責任會計
本單位屬于技術服務業,從事水文勘測、地形測量等服務業務。為進一步加強內部管理,決策層決定內部經濟責任主體要與公司簽訂經濟責任書,劃清經營責任,明確權利與義務。因此,從財會部門職能講,要配合管理的需要建立相應的可操作的責任考核體系,對責任會計的需求由此產生了。責任會計核算的會計主體是責權利相結合的主體,“責”體現該主體具有承擔一定經濟責任的能力,“權”是保證履行職責的必要手段,“利”是對責任主體經營成果的回報和激勵,責權利在責任會計制度中必須得到協調和平衡。依據以上思路進行以下的工作:(1)設置責任主體,明確權責范圍。首先根據單位的經營業務設置相應的責任主體。責任主體定為兩大類,一種為費用中心,一種利潤中心。屬于費用中心的有:綜合部、財務部等;屬于利潤中心的則有科研室、水資源室等。(2)編制責任預算。年初由各責任中心編制相應預算。由于費用中心的特點是耗費量與產出量沒有直接關系,控制的重點是預算,因此對責任預算的審批就成了重點;而利潤中心即要對收入進行預算,又要對相關的成本費用進行預算,審批的重點是部門邊際貢獻。(3)建立跟蹤系統,進行自我控制和反饋系統。建立月度、季度分析制度,及時反映各責任主體的經營情況。(4)分析評價經營業績,建立獎罰制度。費用中心的考核指標是責任費用降低額和責任費用降低率,利潤中心的考核指示是責任利潤。
二、確定責任主體的核算方法
責任主體的核算一般有兩種方式:雙軌制和單軌制。“雙軌制”會計核算是根據企業內部管理的要求,另設一套與傳統的財務會計賬簿不同的內部管理用賬簿進行核算,計算責任中心的責任成本費用或責任利潤;“單軌制”會計核算就是將責任會計核算與財務會計核算合而為一,設置一套賬簿進行統一核算,即在正常財務的同時也同時核算責任收入與責任成本費用。根據本單位的實際需要以及節約管理成本的考慮,財務核算采用了單軌制,即對責任主體有關的費用和收入采用同一種會計原始附件(或自制原始附件)進行兩次記賬的方式(不用另設會計帳簿)。具體做法是對會計科目進行了重新定義和分類,具體到成本費用核算方面就是對單位有關的成本費用明細進行了重新規定,在傳統會計記賬憑證上增加了責任會計核算欄,簡要說明如下:(1)成本方面主要按項目進行核算。成本按項目生命周期針對單位所屬服務業的性質又細分以下四大類:一是前期成本,指項目開始實施前的場地調研、標書制作費及人工等相關費用;二是實施成本,指項目進行中的所有支出;三是后期成本,指項目完成后為了收款、維護與客戶間的關系等而發生的費用;四是預提成本,指合理估計并預提應包括而尚未發生的成本。(2)費用屬性。可劃分為三大類,即:人工費用、報銷性費用及財務核算性費用。第一,人工成本。考慮到人力資源成本越來越受到企業的重視,在核算中將人力成本單列,主要包括崗位工資、津貼工資、績效工資(項目津貼、項目獎金)、基本福利費、其他的福利費、其他人工成本。表現形式為各種人工方面的支出。需要說明的是以上指責任主體的所有人力成本費用,包括傳統財務會計計入福利費及其他會計科目中的支出。第二,報銷性費用。主要包括:材料費、差旅費、項目評審費、技術培訓費、市內交通費、運輸費、外部協作費、通訊費、資料費、項目接待費、投標費等。報銷性費用主要指責任主體可控的直接報銷的費用,表現形式主要為附有各類票據的報銷單或付款申請單。第三,財務核算性費用。包括:固定資產折舊費、車輛維護費、宣傳廣告費、單位資源占用費、活動福利費等。
三、單位責任會計體系的建立
本單位初步建立的責任會計體系結構如下:
四、責任會計核算結果與傳統財務會計核算結果的比較
責任會計核算采用的是完全成本法,即從項目立項、項目執行到項目結束的整個生命周期內與項目直接相關的全部成本,都要核算到項目的成本中。以單位開展項目的成本進行責任核算前后的結果如下:
(1)傳統財務核算的結果:傳統財務核算一般核算的是項目進行中的費用,主要是項目實施中的費用,可以看出該項目的成本只有567.80萬元。責任會計核算出的是從項目投標開始。
(2)責任會計核算的結果:
從項目投標到最后完全結束期間的費用,可以看出整個項目成本總計724.80萬元,比傳統財務核算出的結果多157萬元,基本上給出了整個項目的完整成本,也給單位的負責人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財務數據,有助于對責任主體經營情況的更深一步了解和認識。
內部責任會計的建立與實施對一個單位來說利弊并存,一方面加大了日常財務核算的工作量,但另一方面卻細化了財務工作,核算出的財務數據具有更高的使用價值。它不僅提高了單位財務管理水平,也提高了單位員工的經濟責任意識,以利企業內部的核算、控制與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