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利用陜南三市生態旅游的優勢,促使生態資源相近的三市旅游業發展,走區域聯合開發之路:實行政府主導型開發戰略;聯合打造精品旅游景區;區域聯動,實施整體營銷;樹立生態旅游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意識。
【關鍵詞】陜南三市生態旅游;優勢;聯合開發策略
一、陜南三市生態旅游資源概述
陜南地區地處秦巴山地,包括陜西南部的漢中、安康和商洛三個市,面積69929km2,占陜西省總面積的34.1%,人口854萬,占陜西省總人口的23.6%。它主要是指陜西省境內關中平原以南的秦嶺大巴山山地,基本是由崇山峻嶺和山間構造盆地組成。陜南不僅是陜西南北經濟走廊的一部分,還是陜西重要的綠色產業基地,生態旅游的核心地域。秦嶺是我國東西走向的生態屏障,素有中國的“阿爾卑斯山”或“中國的中央花園”之稱,具有明顯的南北氣候過渡特點。秦巴山地和漢水、丹江、嘉陵江所獨有的地貌水文植被特征,造就了獨特的亞熱帶生態景觀。水資源豐盈,植被覆蓋率高、珍稀動植物多樣,山岳雄奇、峽谷險幽,河流縱橫,更是國家南水北調工程重要的取水源頭。另外,還有享譽世界的“四大國寶”——大熊貓、朱鹮、羚牛和金絲猴,這四種動物是陜南最具壟斷性的旅游資源,觀賞價值和科考價值極高。此外,長期以來,秦隴、荊楚、巴蜀文化在此交融共生,加之其深厚的兩漢三國等歷史文化,造就了鮮明、獨特的文化個性和吸引力,為旅游增添了文化內涵和人文魅力。三地的森林覆蓋率都超過了56%,國家森林公園11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8處。旅游資源與關中、陜北乃至整個西北地區相比,具有很大的差異性、互補性:陜南三市地區的生物的多樣性、森林的原始性、水資源豐富性、古跡的民族性和民俗的獨特性而日益得到國內外的關注。三市的形象定位都依托大秦嶺優質的生態旅游資源,漢中,安康以及商洛三地的旅游形象定位分別是:“秦巴天府、水韻漢中”;“水舞秦巴、自然安康”;“動感商洛、非常秦嶺”。形象的定位和三市和秦嶺的絕佳的生態旅游資源密不可分。
二、陜南三市生態旅游優勢
(1)自然生態旅游環境優良。生態旅游者向往的環境是受人類干擾較小的野生的、自然區域,除了能游覽觀光、休閑、體驗之外,還能增強對人類生存的生態環境的了解和認識。陜南地處秦嶺巴山之間,山巒起伏,林木茂盛,河水清澈,空氣新鮮,三市平均森林覆蓋率達56%,屬于全國少有的高森林覆蓋率地區,植物種類繁多,在海拔1500m以上的許多地區仍然保持著原始的自然風貌。在漢水谷地和盆地區,還有種植有茶園、橘園、竹園和藥材等既有經濟價值又有觀賞價值經濟作物,構成了獨特的位于西北的江南田園風光。這種自然生態旅游環境有助于激發生態旅游者的旅游動機。使生態旅游者進入陜南地區后在旅行途中就能得到一定的生態旅游體驗。(2)交通便利,區域可進人性強。近幾年來,陜西省旅游交通及相關設施得到大幅改善,特別是陜南地區。繼開通西柞、西漢高速公路以后,又相繼開通穿越秦嶺的第三條高速公路——西滬高速陜境段、西安至安康高速公路。同時,旅游基礎設施也同步得到較大改善,為陜南旅游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多條便捷通道,現代的人們享受自然的生態旅游正逐步成為一種時尚,為了適應旅游市場的這一變化,素有“西北小江南”的陜南,必然成為周邊省市休閑旅游以及自駕游的理想選擇,使陜南的可進入性發生著根本性變化。(3)陜南周圍客源市場潛力巨大。首先,陜南三市與關中地區在空間上緊密相鄰,而關中地區經濟水平較高,人口十分稠密,城市密集。現在從關中各個大中城市去漢中、安康和商洛。一般只需3~4個小時的車程,陜南地區已經成為關中人的“后花園”。加之關中地區在生態旅游資源與環境方面遠不如陜南地區優越。隨著關中通往陜南地區交通條件大幅改善,去陜南地區生態旅游的人次最近幾年游客持續猛增。其次。由于陜南地區生態旅游資源與周邊的湖北、河南、甘肅、寧夏等省區較強吸引力,來自周邊省區的游客數量也同樣在穩步增長。
三、利用陜南獨特的生態資源優勢走聯和發展之路對策
要把陜南豐富的生態旅游資源變為現實的巨大財富,把旅游產業做大,必須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把旅游業作為陜南突破發展的第一產業選擇。(1)實行政府主導型開發戰略。陜南旅游產業仍處于起步階段,要及時把握旅游業發展趨勢、調整戰略、乘勢借勢發展。再者陜南旅游資源多在山區,開發投資多、難度大、見效慢,對外商資本缺乏吸引力,這就需要政府進行重點扶持。實行政府主導型開發戰略,可發揮政府籌措資金的優勢,有利于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對陜南來說,市場發育遠不成熟,靠企業單獨管理和支撐,很難實現高速增長和可持續發展。在對于旅游景點開發和保護要并舉,嚴格執行國家的生態環境保護及歷史文物保護的法律法規,這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保障。(2)聯合打造精品旅游景區。提議以商洛、安康、漢中三市政府為主導,以協作理念與協作策略切實建立三市協作理念與協作戰略,設立陜南三市旅游發展相應部門來加強文化旅游信息交流、規劃協調及互通式的景點、大旅游線路圖的建設與實施。這一協作理念和協作策略,同樣適用于陜南、關中、陜北之間的互動、互惠與互利式的經濟建設協同戰略。加快建設精品旅游景區,以及突出發展重點,依托獨具特色的生態旅游資源,打綠色牌、走特色路,以生態旅游、休閑度假、觀光娛樂、探險科考和康體為主要內容的整合資源。在凸現自然山水特色和挖掘歷史文化內涵的基礎上,大膽運用新的策劃理念和現代科技手段,突出生態游的參與性和體驗性,實現陜南旅游突破發展。(3)區域聯動,實施整體營銷。陜南三市依據鐵路公路干線,與周邊城市聯合,形成區域聯動,實施整體營銷,擴大旅游市場份額,還是大有可為的精心塑造陜南整體旅游品牌形象,也可以利用與陜北、關中旅游產品的互補性聯合促銷,融入陜西旅游圈,達到共同受益的經濟目的;另外可以根據資源特點,大力宣傳生態概念;比如漢中位居中國地理版圖中心,是國家級生態建設示范市,是地球上同緯度生態環境最好的地方之一,被稱之為中國最美茶鄉;安康是天然中藥材之鄉、生物基因庫;是連結國家規劃的“西安——三峽——張家界”綠色生態旅游長廊中的重要驛站,又是陜西綠色生態旅游的品牌;商洛被稱之為南北植物薈萃、南北生物物種庫;是秦嶺南部地區首個縣縣通高速的生態型城市。另外還可以整合陜南地域文化和特色物產資源,打造高水平、系列化陜南節事活動。以漢中油菜花節、安康漢江龍舟節、商南旅游茶葉節為依托,以觀賞油菜花、攝影大賽、陜南民歌節、龍舟競賽、茶葉采摘、生態旅游推介等為主要內容,打造“陜南生態旅游節”,形成轟動效應。(4)樹立生態旅游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意識。目前生態旅游開發過程中人與自然環境的矛盾所引發的環境問題也越發被人們所關注。生態環境是生態旅游發展的載體和承受者,它也是實現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點。要實現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首先就必須滿足生態環境的可持續性,近期開發與長遠規劃堅持科學規劃。政府可組織專家、學者進行學術交流、研討或直接參與進行陜南三市旅游的十年或二十年的長期規劃,克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加強規劃建設,強化科學指導和合理開發,準確認識和把握旅游資源品位,是三市生態旅游資源永遠保持最初狀態。
陜南三市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業的優勢非常突出,特別是擁有許多國寶級野生動物保護區的區位優勢是其它地區無法比擬的。陜南地區生態旅游開發涉及省、市、縣各級政府的旅游、林業、文物保護、交通等多個管理部門的工作協調和規劃,真正要實現陜南地區生態旅游業飛躍的發展,還需要各個相關部門提高認識,轉變觀念和通力合作,實現三市聯合開發,進行資源的區域整合,突出旅游產品差異性、旅游品牌整體性,才能徹底充分發揮三地的生態資源優勢。
參 考 文 獻
[1]李文正.陜南地區生態旅游資源分析評價[J].安徽農業科學.2009
[2]田里,李常林.生態旅游[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
[3]楊桂華,鐘林生,明慶忠.生態旅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張景群.陜西生態旅游開發戰略研究[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2004(3)
[5]張金良.陜西自然保護區[M].陜西:陜西旅游出版社,2004
[6]候曉麗.推動陜南旅游產業突破發展的對策探析[J].西部大開發與建設西部強省.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