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對于搶占未來科技制高點、優化產業結構與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目前,我國現行稅制的某些規制不利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如企業研發階段所購設備的進項稅因沒有銷售最終產品而不能抵扣,進口設備繳納的關稅也增加了研發環節的費用,企業所得稅扣除制度優惠不足,研發人員的個人所得稅負擔偏重,等等。因此,應該重新設計激勵性稅收規制,發揮稅收激勵作用,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
關鍵詞: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制設計;稅收激勵
中圖分類號:F810.4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1-0073-02
一、黑龍江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現狀
黑龍江省是東北老工業基地之一,工業基礎雄厚,“一五”時期國家156個項目中有12個建在該省,目前擁有產業工人514.6萬,是全國裝備制造業基地,工業總產值總量占全國的18%。由于長期的開發利用,黑龍江省以資源開采為主的產業結構具有很大的隱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任務相當艱巨。改革開放以來,該省經濟發展速度慢于發達地區,原因之一就是新興產業沒有發展起來,缺少新的經濟增長點。長期來看,無論是產業結構調整還是經濟總量增長,必須搶抓機遇,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來自黑龍江省統計局的權威資料顯示,2010年前3季度,黑龍江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具備新興產業活動的單位有848戶,其中,新能源產業46戶、新材料產業164戶、新型環保產業83戶、生物產業210戶、信息產業27戶、現代裝備制造業318戶。按照新興產業口徑測算(下同),全省規模以上新興產業單位共完成工業總產值775.8億元,主營業務收入717.3億元,利稅總額89.6億元,測算實現增加值226.2億元,增加值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22.1%,高于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6.6個百分點。
在各產業增加值占比中,現代裝備制造業增加值131.7億元,占工業總產值308億元的41%;新材料75.9億元,占26.3%;生物53.4億元,占17.1%;新型環保25.1億元,占8%;新能源13.8億元,占5%;信息8.1億元,占2.6%。在利潤總額占比中,現代裝備制造業占39.1%、新材料31.7%、生物16.6%、新能源9.4%、新型環保1.6%、信息1.6%。見圖1和圖2。
圖1 2010年黑龍江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各產業增加值占比條形圖
圖2 2010年黑龍江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各產業利潤總額占比條形圖
二、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稅收激勵切入點
(一)繼續保持并適當增設某些稅收激勵政策
1.繼續保持并加大高新技術產業稅收優惠政策。如在高科技技術項目和產品環節,加大稅收優惠政策的支持。新企業所得稅稅法規定,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的高新技術企業適用15%的低稅率。但是,企業的技術創新和自主研發過程不是短期可以完成的,稅種應著重突出惠及中小型高新技術企業,加強對戰略性新興技術項目、產品、環節的優惠,這樣做的效應能通過某一技術、某種核心產品促進整個企業的發展。
2.在銷售環節計提取技術研究開發費。如戰略性新興行業的企業可按銷售額的3%—5%提取技術開發費,重點扶持產品可以加大企業提取科研開發費用的比例,這種優惠政策和加計扣除研發費的方法更容易計算和實施。可以根據稅法規定科研相關的費用可以按實際的發生額扣除。
3.可以考慮提取并分攤一定比例的培訓費。新企業所得稅規定提高了職工教育經費的提取比例,但是一項科技成果需要轉化為市場產品必須耗用高額的培訓投入,這些費用是技術研發的一個重要環節。因此,將這些費用攤入職工教育經費不符合產業發展的政策,可以考慮提取并分攤一定比例的培訓費作為專項支出。
4.在納稅前制定科技研究準備金制度。如允許那些生產規模不大但有科技發展前途的中小企業,按其銷售額的一定比例提取科學技術研發風險準備金。
5.對高級研發人員實行稅后薪金制,并實行公司內部股權激勵。如在個人所得稅優惠方面,可以實行特殊產業特殊對待的原則,兼顧公平和效率。對在戰略性新興行業的企業員工、高級創新型人才的工資薪金,由公司代為付稅,實行稅收薪金制度,并實行公司內部股權激勵;對國家和地方政府給予的科研成果獎勵所得給予免稅待遇;以高新科學技術參與企業籌建和入股的企業,對以技術取得的收入實行稅收優惠。
(二)加大稅收優惠政策對新技術研發投入的支持
1.降低技術研發過程中的貨物和勞務稅總體稅負和邊際稅負。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一個技術和資金密集型的產業,在新技術的科研過程中需要應用大量的科學技術設施和廠房等硬件設施,戰略性新興行業很多是技術性密集性的,還需購買專利權、非專利技術等無形資產,在這個過程中支付了很多的勞務稅和財產稅,戰略性新興行業承擔了很多的稅負,制定稅收優惠政策,減輕行業稅收負擔,可以有效降低行業的研發環節的成本。
2.運用稅收激勵政策促進新興行業融資。因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技術和市場風險很高,商業銀行一般發放貸款時要綜合衡量收益和信貸風險,風險很高的話,一旦企業技術研發失敗,銀行的貸款就有收不回來的危險。因而商業銀行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行業貸款審批非常嚴格,存在一定的惜貸現象。
3.運用稅收優惠政策解決戰略性新興產業融資難問題。目前,我國資本市場機制還很不完善,風險投資市場規模還不是很大,這直接導致戰略性新興產業融資困難,影響新興行業的融資質量和規模。因此,需要建立稅收優惠政策激勵、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解決融資問題,即通過稅收優惠引導更多的資金流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又要降低從事戰略性新興產業資本的融資的稅負,以鼓勵其為該產業提供融資支持。
(三)實行多樣化的稅收優惠方式
戰略性新興行業在創新和成果轉化階段,將要面對和面臨很多的問題和困難,針對戰略性新興行業特點和企業面臨的實際困難,制定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自主創新的稅收優惠政策要有重點:一是重點激勵高新技術在應用方面的研究。二是重點支持核心技術的自主研發和創新,同時兼顧引進技術,在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同時要注重消化和創新。三是重點扶持高新技術產業的起步和發展,又要做好傳統產業技術的改造和升級。這是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三個重要的政策目標,這個政策目標的實現要采用多樣化的稅收優惠方式。
三、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稅收激勵對策
(一)增設某些稅收激勵政策
1.實行增值稅退稅政策。如對高新技術型企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研發階段所購設備的進項稅實行退稅政策,減輕企業因不能抵扣增值稅進項稅額墊付資金的負擔;對進口設備繳納的關稅實行稅收減免。
2.建立技術準備金制度。如對高新技術型企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按其銷售額的一定比例在稅前提取技術研發準備金,如企業實際銷售額的0.5%,或分檔計算,同時規定該技術研發準備金在一定時間內(2—3年內),用于研究開發、技術創新、設備改造和人才培訓等方面。此外,還應該加強監督,逾期不用或改用其他用途,應該對其挪用的金額恢復征稅并收取稅收滯納金。
3.實施稅收抵免。如凡是向政府批準的戰略性新興技術工業項目投資的本國公司,可以從公司繳納的所得稅款中免繳相當于研發投資額 30%的所得稅。
4.實行延期納稅。戰略性新興企業占用資金的情況比較大,資金回籠慢,生產的周期長,要支持企業由于客觀原因暫時無法支付稅款時,可以延期繳納稅款,最長可以允許延長2年,以減輕企業的資金壓力。
5.實行再投資退稅政策。對高新技術企業用稅后利潤進行技術再開發,投資資金進行設備更新,應該給予一定比例退稅政策優惠;對于創業投資企業或基金的股東轉讓股權的收益,如果再投資于其他創業風險投資企業(或基金),給予再投資退稅優惠。同時,將再投資退稅政策擴展到整個戰略性新興企業,只要是新興的高新技術產業對其創辦的創新型科技企業追加研發投資的,都可以享受再投資退稅優惠,可將相當于再投資所投入資金50%部分的企業所得稅稅款退還給投資者。
(二)保持并加大原優惠政策力度
1.加大費用列支的范圍和額度。例如,對高新技術型企業購買的設備和專利等先進技術,要允許企業要實行加速折舊和攤銷。社會和其他企業向科技創新型企業新基金和經國務院批準設立的其他激勵技術研發的基金的公益性捐贈,允許在稅前全額扣除。
2.對科研成果轉化收入全部免稅。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對企業轉讓科學技術和研究成果取得的收入,給予減征或免征所得稅的優惠稅收政策,企業可以利用更多的資金用于科技成果的轉化,以鼓勵科研成果轉化為產品,開拓更為廣闊的市場和前景。
3.提高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技術研發支出稅前抵扣比例。可以根據戰略性新興企業在科技攻關和產品研發投入的資金總額和增加額,對現行的企業研發投入在50%的稅前抵扣的基礎上,對企業新技術的研發資金費用的增長部分,再給予50%的稅前抵扣。同時,對現在仍然處于未盈利階段,沒有納稅所得額的創新研發新興企業,其科研的資金費用也可按此規定預先申報稅收減免,并允許企業將來向前向后納稅時候結轉扣除。
4.擴大戰略性新興企業稅前列支的范圍。為了企業在研發階段技術開發、技術培訓、技術革新和引進階段有足夠的資金,要允許技術創新企業在納稅前列支一定比例科技創新投資風險準備金。企業可按營業額或收入總額的5%提取研發風險準備金,自提留之日起2年內使用,在會計處理上要作為費用,在投資發生前作為損耗計算。
5.加大資金投資抵扣力度。對于高新技術型企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而言,應該對投資新辦科技型企業,可以按投資額的一定比例,實行稅收抵扣;還應該提高戰略性新興企業研究開發費用抵扣所得稅的比例;對高新技術型企業當年購買的技術設備,在繳納應得稅款時,應該允許按設備價值一定的比例扣除;對企業購置專利等先進技術的成本,允許按購置成本的一定比例給予稅收抵免。
總之,只有針對新興產業的具體特點來設置稅收激勵性規制,才能有效促進該產業發展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 付廣軍.運用稅收政策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J].蘭州商學院學報,2011,(2).
[2] 蔣漱清.我國稅收優惠制度對發展新興產業的影響[J].商業會計,2010,(6).
[3] 蔣震.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稅收政策研究[J].稅務研究,2010,(3).
[4] 張和平.對于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思考與建議[J].經濟界,2010,(2).[責任編輯 王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