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東亞”、“遠東”屬于外來詞語,是由歐洲人最早使用的。隨著歷史的發展,東亞概念逐漸為其所指地理區域的國家和地區普遍接受與使用。對東亞概念形成經歷的長期演變,并由此引發的學術論爭進行了梳理和評價。
關鍵詞:東亞;概念演進;論爭
中圖分類號:K901.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1-0199-02
一、“東亞”的社會或文化概念經歷了三個時期的演變
(一)東亞作為一個地理區域自古就存在
東亞是世界偉大文明地域之一,在歷史上就產生過一個獨具特色的、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地區國際體系,即西方學者發明的“朝貢體制”或“朝貢制度”,日本學者多用“華夷秩序”和“冊封體制”,比西方人更為深刻地理解古代東亞秩序的真諦。
(二)東亞概念的產生
“東亞”、“遠東”屬于外來詞語,是由歐洲人最早使用的。有學者考證,一位歐洲學者在1897年出版的有關東亞美術史的書籍中首先使用了“東亞”概念,此后這一概念開始流行開來并被廣為使用。19世紀末20世紀初,帝國主義列強在對亞洲的掠奪和侵略中,把對亞洲東部的爭奪同西太平洋上的制海權聯系起來,形成了“遠東太平洋”的概念。歐洲把靠近它的西亞稱“近東”、“中東”,把遠離它的亞洲東部稱“遠東”,有時與“東亞”概念混用。當時西方人所說的“東亞”一般包括如下國家和地區:東部西伯利亞、中國、蒙古、朝鮮半島、日本、東南亞。這也是我們今天通常所理解的東亞地理區域,即傳統的東亞概念之含義。顯然,這些概念以西方為中心,帶有濃厚的歐洲中心主義和西方殖民主義色彩。
(三)東亞概念的本土化
隨著歷史的發展,東亞概念逐漸為其所指地理區域的國家和地區普遍接受與使用。特別是在冷戰以后,隨著區域合作的發展,“東亞”正在從一個外來的概念變成一個代表地區意識和認同符號的本土概念。這是東亞地區意識正在形成的一個重要表現。
二、關于東亞概念的爭論
目前,關于東亞概念的爭論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
首先,對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東亞概念,學者們產生了質疑并引起爭論。有學者認為,“東亞”是歐洲人以距離遠近為標準,在沒有意識到不同國家之間巨大社會文化差異前提下,對遠東地區下的定義,并且錯誤地以為所有東亞國家都是建立在儒教文明的基礎之上的。同時,有學者在進一步考察這段時間的歷史后發現,“當歐洲人最初向東方遠行到達中國、日本和東印度群島的時候,他們籠統地稱呼這個遙遠的地方為“遠東”。然而,從地理上看,東亞是將亞洲一分為二的那片高山沙漠以東的地區;從人種上看,東亞是蒙古人種(作為蒙古人種分支的因紐特人和美洲印第安人除外)居住的地區;從文化上看,是植根于古代中國的那種文明所分布的地區。”并且特別指出,“這一地區,除中國以外,還包括日本、朝鮮和越南,但不包括也在高山沙漠屏障以東、居民也屬于蒙古人種的其他兩個地區:一是亞洲腹地,這些地方的游牧民族通過商業、戰爭和征服與中國居民有著難以分開的歷史聯系;一是東南亞,其較高的文化大部分源于印度而非中國。”
其次,在東亞概念本土化過程中,學者們對概念所包含的地緣政治版圖產生了爭議。羅榮渠認為,“東亞,又稱‘太平洋亞洲’(Pacific Asia),從地理上講,指的是歐亞大陸太平洋沿岸的邊緣和半邊緣地帶,包括亞洲東部的大陸、半島與海島。狹義的東亞指中國大陸、日本列島、朝鮮半島、臺灣島等;廣義的東亞包括東南亞即中南半島與馬來群島諸國;再擴而大之,甚至可把南亞即印度半島諸國也包括在內。”張蘊嶺認為,廣義的東亞地區包括通常地理概念的“東亞”、“東南亞”和“北亞”的16個國家及1個地區,即東亞五國——中國、日本、朝鮮、韓國、蒙古;北亞的俄羅斯西伯利亞與遠東地區;東南亞十一國——越南、老撾、柬埔寨、緬甸、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文萊、東帝汶。高連福認為,“東亞”無疑是一個地理概念,它通常指的是包括現今東北亞和東南亞在內的地理區域。具體來說,今天東亞地區國家共有16個,即東北亞的中國、日本、朝鮮、韓國、蒙古國以及東南亞的越南、老撾、柬埔寨、泰國、緬甸、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文萊、東帝汶。此外,在東亞地區還有一些非國家經濟體(如中國臺灣、中國香港和中國澳門),也有人把俄羅斯聯邦的遠東和東西伯利亞地區納入東北亞范疇之中。
最后,與地緣政治概念不同,社會文化視角下東亞概念的解讀。有學者認為,東亞已經超出了一般意義的地理概念,它更是一個社會概念或文化概念。東亞是社會建構的產物,而且這一概念還處于建構過程之中。事實上,現代意義的東亞國際秩序的作用空間也包括中華文明與印度文明碰撞磨合的地區,這也正是地緣政治的解釋盲區。因此,這些因素也導致了迄今為止人們對于東亞所指地理區域范圍尚未形成共識。
上述觀點分別從大東亞和小東亞的角度去闡釋東亞的含義,據此得出關于東亞概念的基本看法:隨著歷史的發展,單一的地理概念已不能解釋東亞所包含全部的意義,東亞概念更多被注入了人文、歷史、政治等因素。甚至在深度和廣度上,未來的東亞會有更加豐富的解讀。從東亞的地理概念出發,許多學者給出了自己明確的界定;從東亞概念的歷史演變出發,也有學者認為東亞是社會內涵不斷豐富、尚在建構中的概念。不管從那種角度來注解東亞的概念,都至少說明了兩個現象:(1)東亞高低緯度的政治安全事件都能引起學術界的熱烈討論,在對某一問題進行闡述時都繞不開對東亞概念的解讀,這在學理層面推動了東亞理論的發展。(2)大多數學者根據研究的需要而自由裁量東亞的地緣政治范圍,但是東亞概念的核心政治力量一直都受到關注,如中國、日本等。
參考文獻:
[1] 朱陽明.亞太安全戰略論[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0.
[2] 張小明.美國是東亞區域合作的推動者還是阻礙者?[J].世界經濟與政治,2010,(7).
[3] 賈子健.東亞需要共同的語言——訪奧地利學者魏格林[N].北京大學校報,2006-4-30(4).
[4] [美]費正清,埃文德·賴肖爾.中國:傳統與變革[M].陳仲丹,等,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2.
Discussion about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east Asia concept
QIAN Yan
(Public administration college,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46,China)
Abstract: “East Asia” and “the far East” are foreign words, was first used by European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 East Asian concept gradually as referred to in its geographic area of the country and the region generally accepted and used. The long-term evolution of concept formation in East Asia experienced, and carding triggered academic debates and evaluation.
Key words: east Asia; concept evolution;contestation
[責任編輯 柯 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