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研究新疆農村貧困程度的變動狀況,選取了2000—2009年新疆農村居民人均收入數據進行測算,從貧困廣度、貧困深度、貧困強度三個指標分別分析了新疆農村貧困程度的變動狀況。經過測算得出,新疆三個指標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但貧困深度、貧困強度仍有上下波動的趨勢,說明新疆農村貧困狀況仍然不容樂觀。
關鍵詞:貧困程度;Lorenz曲線;FGT貧困指數
中圖分類號:F323.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5-0000-03
引言
貧困問題一直以來都是我國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新疆作為一個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多語言共存的特殊地區,包括有27個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縣和3個自治區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貧困問題儼然成為新疆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重大問題之一,是推進跨越式發展、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巨大障礙。因此,解決新疆貧困問題,直接關系到基本消除絕對貧困現象目標的實現,關系到富民固邊戰略的實施,關系到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通過對新疆農村貧困程度的測度,探尋適合邊疆地區農村貧困程度測度和分析的方法,分析邊疆地區農村真實的貧困程度,為后續政策的提出奠定基礎。
一、分析框架
(一)貧困程度的測算指標——FGT貧困指數
FGT指標的公式為:
其中,x為人均收入水平,f(x)為收入分布密度函數,z為貧困線,α為社會貧困厭惡指數。α分別取0,1,2,α的取值越大,貧困指標對貧困人口不平等程度越敏感。
當α=0時,P0是貧困發生率,它表明收入在某個貧困水平以下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用H表示。
當α=1時,P1是貧困距指數,它通過每個貧困人口的純收入與貧困線差距的總和與達到貧困線收入總和的比率計算獲得,用PG表示。貧困深度指數可以反映貧困線以下人口收入或消費的變化。
當α=2時,P2是平方貧困距指數,用SPG表示。SPG與PG相比,加權平均時賦予貧困人口更大的權數,即越貧困則權數越重。
(二)基本模型——Lorenz曲線
Lorenz曲線是最直觀的表示收入差別的方法。它表示當收入水平由低到高排列時,一定人口比例所對的收入比例。
表達式為:
其中,P為人口累積百分比,L為收入由低到高排列的累積人口百分比相對應的收入比例,π為待估計參數變量。
使用最廣泛的Lorenz曲線估計方法為GQ模型和Beta模型,分別為:
GQ模型:
Beta模型:
利用GQ模型計算FGT貧困指數的具體公式為:
其中表示累計收入比例,表示累計人口比例,z為貧困線,u為農村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
利用Beta模型計算FGT貧困指數的具體公式為:
二、FGT指數、Lorenz曲線測算結果
(一)數據選取
本文數據來源于《新疆統計年鑒》2000—2009年農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分組數據。數據是對新疆農戶抽樣調查得來的,并按照農民收入情況劃分為15個不同的收入分組,每個分組包括該組農民的人均年純收入和該組農民所占的人口比重兩部分內容。貧困線標準采用國務院扶貧辦每年公布的國家農村絕對貧困線標準。具體分組情況如表1所示。
(二)指標測算及數據擬合
測算的具體步驟如下:
1.首先依據GQ 模型和Beta 模型對居民收入進行分組,進而計算出收入由低到高排列后的人口累積百分比P以及相對應的收入比例L進行擬合;
2.然后分別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回歸估算出GQ模型和Beta模型中的參數a、b、c 或θ、γ 和δ,確定各年的Lorenz 曲線方程的表達式;
3.根據各年數據與洛倫茲曲線的擬合情況,比較兩種模型參數的t 值和調整后的可決系數,對模型適用性進行檢驗,最終經檢驗確定更為精準的模型。
以下選取主要年份的擬合數據,如表2所示。
根據擬合結果可知,2000—2004年采用GQ模型擬合更加精確,2005—2009年采用Bate模型更加精確。然后利用FGT貧困指數計算公式,計算出這幾年的新疆農村的H、PG、SPG,具體數據如表3所示。
三、數據分析與結論
表4顯示出,從2000年以來,新疆農村的貧困發生率(H)、貧困距指數(PG)、平方貧困指數(SPG)都呈現出下降趨勢。其中,H的下降幅度最大,從2000—2009年下降了9.53%,表明收入水平低于貧困線以下的人口數量大幅度下降;PG下降幅度僅次之,從2000—2009年下降了2.04%,表明貧困居民純收入與貧困線之間的差距也有所減少;SPG也下降了1.14%,說明貧困人口之間的收入差距狀況也有所緩解。
但是從2004—2009年的數據顯示,PG和SPG出現了上下波動的趨勢,該變動表明貧困人口及其收入同貧困線之間的差距處于不穩定狀態。這表明,新疆農村的貧困狀況仍然不容樂觀,有進一步加重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