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我國中小企業發展迅速,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尚未建立起有效的內部控制體系,嚴重阻礙了中小企業的發展。鑒于此,本文結合當前我國中小企業的情況,詳細分析其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一些針對性的措施和建議。
【關鍵詞】中小企業;內部控制;管理
一、有關概念的界定
(1)中小企業的界定。中小企業的劃分標準是由國務院負責企業工作的部門根據企業職工人數、銷售額、資產總額等指標,結合行業特點制定。根據國家計委、財政部、國家統計局制訂的《中小企業標準》規定,中小型企業須符合以下條件:職工人數2000人以下,或銷售額30000萬元以下,或資產總額為40000萬元以下。(2)適合于中小企業的內部控制概念界定。對內部控制的概念進行界定,是研究中小企業內部控制必須明確的一個問題。財政部于2001年6月發布的《內部會計控制規范—基本規范(試行)》中將內部會計控制定義為“單位為了提高會計信息質量,保護資產的安全、完整,確保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的貫徹執行等而制定和實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由此可見,企業內部控制制度是為了適應企業管理的需要而建立和實施的一系列具有控制職能的措施、程序和方法。
二、我國中小企業內部控制的現狀與問題
(1)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從當前來看,許多中小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相當不完善,存在著非常突出的問題。首先,企業在設計之初沒有從自身的特點和所處的實際情況出發,缺乏針對性和實用性,有些民營企業甚至不存在內部控制,管理者認為其會束縛他們的手腳。其次,一些中小企業即使存在內部控制,其制度也不夠全面,沒有滲透到企業各業務領域和操作環節。制度體系的缺陷,使部門之間缺乏有效的協調和牽制,往往會造成管理脫節,從而導致企業效率低下,不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2)對內部控制重視不夠。目前,中小企業對內部控制的研究僅處于摸索階段,不少管理者對內控的認識存在一些誤區,往往將內部控制與內部會計控制混為一談。因此,對內控制度的設計僅停留在內部會計控制上,參與內控管理的也僅僅是財務人員。這種現象在中小企業尤其突出。內部控制制度是企業各個業務部門或人員,在業務運作過程中形成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一種動態機制。由于一些中小企業的管理人員對內控制度認識上存在偏差,導致企業不能認識到內控的重要作用,造成企業的管理混亂。(3)內控行為主體素質偏低。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國中小企業管理者的整體素質不高,有些人員從未接受過專業的管理培訓,這些已經成為影響企業生存和發展的現實問題。許多中小企業管理者對會計法規、準則一竅不通,業務處理上獨斷專行,客觀上妨礙了內控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一些不具備從業資格的人員混進會計隊伍,他們往往連正常的會計業務都處理不好,更談不上內控制度的運用。內控制度的不健全,勢必會出現漏洞,一些人員因此擠占、挪用甚至貪污企業的資產,給企業造成不可挽回的經濟損失。(4)風險管理意識淡薄。中小企業雖然占全國企業的大部分,但往往存在著先天不足,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很弱。從中小企業現狀來看,有些管理者缺乏風險控制意識,對風險的認識和把握還不夠,企業缺乏有效的風險管理機制,即使有的企業建立了風險管理機制,其風險管理也基本是被動的,而且這種風險管理活動是瞬時和間斷性的。管理者即使意識到內部風險的存在也來不及采取應變措施。(5)內部審計職能弱化。內部審計是現代企業內部控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事實上許多中小企業沒有設立內部審計機構或專職內審人員,即使是有內審機構的企業,也沒有形成制度化,其職能嚴重弱化,不能正確評價財務會計信息及各級管理部門的績效。許多企業內部審計監督部門形同虛設,內部審計工作流于形式,這些問題都不利于建立和執行內部控制。于是,各級管理部門更加有恃無恐,趁機鉆了內部控制的空子。(6)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為了加強監督,我國已形成了包括政府和社會監督在內的外部監督體系。但如此龐大的體系對中小企業的監督效果卻不盡如人意。許多中小企業對內部控制的監督不夠重視,沒有設立專門的內部監管部門,使得企業的各項業務活動處于無人監管的狀態。其次,我國現行的法律法規也沒有強制要求中小企業必須進行審計,出于審計成本費用等因素的考慮,絕大部分中小企業都沒有自行委托審計的意愿。一些地方政府不能正確看待中小企業的重要作用,沒有花精力對它們進行監督,置其發展于不顧。
三、完善中小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建設的方法
(1)完善中小企業內部控制框架。目前,由于企業對內部控制概念認識的混亂,各企業內部控制的構建也是有所差別。針對這種情況,中小企業應當結合自身實際,考慮與企業集團內部控制的差異性,找準關鍵控制點,建立起相互協調、相互牽制、適合自身戰略發展的內部控制體系。就財政部門而言,在借鑒國外經驗的同時,緊密結合我國的具體國情,盡快制定出適合我國中小企業的內部控制框架,以幫助中小企業健全內部控制制度。(2)提高管理者的內部控制認識。實際上,一套嚴密的內控制度的順利實施,企業管理者的作用十分重要。離開管理者的高度重視,再好的控制體系也顯得軟弱無力而流于形式。切實提高企業管理人員對內部控制制度重要性的認識,強化其內部管理和控制責任,并努力營造出適應中小企業內控建設的良好環境,從而建立一個完善有效的管理控制系統。(3)提高企業員工的綜合素質。“人”在內部控制中起著核心的作用,企業的經營目標和內控制度的建立都需要由人來執行,所以企業要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觀念。事實上,完善的內控體系與員工的素質密切相關。因此,中小企業應結合自身實際,建立切實可行的員工選用、培訓、考核機制。通過培訓使員工認識到其工作的重要性,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逐步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和業務技能。企業管理者要以人的發展為出發點,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企業健康、持續、快速的發展。(4)加強風險評估建設。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企業間的競爭日益激烈,經營風險不斷提高,內部控制的執行也深受其影響。相對于大型企業,中小企業面臨著更多的挑戰和風險。由于自身產品單一,抵抗風險的能力較差,再加上管理者的風險意識普遍淡薄,生產經營方面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因此通過分析自身經營環境的特點和準確掌握、評估這些風險因素,建立適合自身的風險管理機制;強化風險意識,通過風險預警、風險識別、風險評估等措施,對財務風險和經營風險進行防范和控制;適時對現行內控措施進行更新,確保其內控設計始終符合企業的具體目標和風險承受能力。(5)加強內部審計控制。內部審計是企業內部控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內部審計能加深對本企業的了解,及時發現內控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失控點和薄弱環節,更好地提出改進方法。中小企業進行內部審計尤為重要,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在企業內部設立獨立的內部審計機構,派專職人員從事審計工作。設置的內部審計機構應直接對企業最高管理層負責,保持相對獨立性,以保證其在行權時不受其他因素干擾。(6)加強內部控制監督。進行內部稽核,可以加強對企業內部控制的監督。中小企業還可以借鑒國外的“控制自我評估”,即管理部門和職員定期或不定期的對本企業內控系統進行評估。中小企業會計規范化工作不僅需要企業內部自身的努力,同時需要國家、政府、社會的外部監督,財政、稅務、審計等部門要合理分工,建立崗位責任制,加強對企業內部控制的檢查與監督,并注重相互的信息交流,形成有效的監督合力,加大執法力度,督促中小企業嚴格執行內部控制制度。
四、結語
內部控制制度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現代企業管理的重要手段。因此,中小企業要充分發揮內部控制在現代企業制度中的作用,高度重視內部控制建設問題,保證其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參 考 文 獻
[1]劉艷梅.關于中小企業內部控制的思考[J].財經界.2009(11)
[2]胡桂香.我國中小企業內部控制初探[J].企業家天地.2010(6)
[3]李阿勇.我國中小企業內部控制的研究[D].華北電力大學.2008
[4]肖旭東.我國企業內部控制現狀及原因探究[J].企業導報.2010(5)
[5]方芳.我國中小企業內部控制問題分析[J].經濟視角(下).2008(10)
[6]宋建波.企業內部控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