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內部控制是商業銀行為實現經營目標,通過制定和實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對風險進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監督和糾正的動態過程和機制。內部控制時時刻刻都必須執行,任何的疏忽都有可能導致控制的失效或無效;內部控制是動態變化的,它應當隨外部環境和內部管理變化的要求,相應地做出調整,不能墨守陳規。
【關鍵詞】金融企業;內部控制;缺陷;完善
一、內部控制系統的要素分析
商業銀行內部控制系統由五個相互關聯的要素組成,即包括管理監督與控制文化、風險識別與評估、控制活動與職責劃分、信息與交流、監管活動和錯誤糾正。結合管理學的一般原理,可以通俗、簡潔地把商業銀行內部控制的因素概括為五個,即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交流、監督管理。如果將內部控制視為一個“系統”,則更能真切地反映內部控制是有特定構成要素、各要素之間、要素與整體、整體與環境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有明確的目標,有特定功能的系統本質;同時,強調內部控制的系統性還在于防止孤立地、片面地看待內部控制的各構成要素,發揮內部控制的整體功能。從組成內部控制系統各要素的關系看:(1)內部控制環境是整個系統的基礎,是影響商業銀行內部控制作用發揮的各種內部因素,表現為銀行管理者對內部控制的態度以及經營風格、從決策層到作業層的每個層次都有明確職責分工的組織結構、獨立于銀行的決策層和管理層的監事會和審計稽核機關的機構、監管當局對內部控制的重視程度及其有關法律法規的要求與支持程度的外部影響等方面;(2)風險識別與評估旨在發現和計量商業銀行實現其目標的過程中存在的不確定性,為控制活動指明了具體的方向,內部控制最重要的目的也是在此。所以,商業銀行在構建內部控制機制時,必須充分考慮各種風險,并將其納入到有效的內部控制之中,保證有充分的程序和資源來進行風險評估。同時,還應對不斷變化的情況及條件做出反應,包括對內部控制制度加以可能的修改,及時涵蓋任何新的或以前未進行控制的風險。(3)控制活動是商業銀行內部控制系統的核心,是具體實施內部控制的過程,這些活動包括審批、授權、核實、會計控制、資產保全及其職責分工等。控制活動通常包括三個因素:制定方針政策和規章制度;執行這些規章制度程序;對規章制度的貫徹落實情況進行監督檢查,發現問題按照報告程序的規定及時反饋,并督促其采取糾正措施。
二、內部控制系統的缺陷和不足
(1)內部控制的組織形式還不合理。從外部組織形式講,所有者缺位、產權不明、分支機構設置不經濟等問題比較嚴重;就內部組織機構而言,機構設置重疊、部門和崗位職責不清、相互之間信息互動不暢等現象也比較突出。(2)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缺乏監督制約機制。例如,有的商業銀行還沒有按照《公司法》和《商業銀行法》的要求建立健全以董事會、監事會和高級管理層為核心的法人治理結構;有的商業銀行決策機構與執行機構重合,導致內部控制機制的喪失。(3)內控制度不健全,不適應現代業務發展的需要。(4)內部控制缺乏應有的獨立性。有的商業銀行作為對內部控制進行再控制的審計稽核部門直接接受行長的領導,工作不夠超脫,獨立性或權威性不夠,經常監督大多流于形式,不能起到查錯防漏、糾正違規、強化管理、控制風險的作用。(5)風險控制體系不健全,對內部控制的評價與監督不夠。
三、健全和完善內部控制制度的途徑
(1)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積極推進我國商業銀行股份制的改造或完善,建立決策、執行和監督分離的相互控制的公司治理結構,為內部控制奠定堅實的組織基礎,解決所有者缺位、產權不明、制衡機制失效等問題。(2)建立經濟、高效的分支機構網絡,解決內部控制機構重疊、控制效力低下、控制成本高等問題。(3)建立和完善董事會結構,確保董事會履行其受托職責。(4)強化監事會的建設,提高監事會對銀行經營管理的監督作用。核心應是:提高監事會成員的資格要求,應力求選擇那些具有正義感、責任心強、具有一定的專業素質的人擔任監事;要確保監事會參與銀行經營管理決策的全過程,以便實施過程監督,并知曉經營管理情況,為更好地實施監督提供信息基礎。(5)改革內部審計稽核組織體制,按照獨立性原則,將對行長負責的審計稽核體制改為隸屬于董事會,在董事會的領導下開展工作。(6)以資產質量、經營效益和風險狀況為核心,從新調整對各分支機構業務經營活動的授權授信權限和資源配置,撇棄以往的按規模大小或按人頭的多少分配資源的做法,以此塑造內部控制的激勵機制。(7)提高內部控制的效力和效率,加強以電腦為基(根)點、網絡為渠道的信息流通系統建設,增強內部控制信息的采集、交流,以此提高內部控制的效力和效率。
參 考 文 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署審計司.商業銀行審計指南[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3
[2]項楚怡,詹彬斌.金融危機中投資銀行的內部控制研究[J].企業導報.2010(8)
[3]吳玉峰,董芷苓.銀行管理會計工作指南[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