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縣域經濟的發展是國家經濟發展的基石,縣域經濟的良好發展對我國實現小康社會具有重大意義,只有發展好縣域經濟才能從根本意義上解決中國的發展不平衡問題。本文以甘肅省慶城縣為例,從政府、金融、產業調整、綠色崛起四個方面,為慶城縣經濟的發展提出建議。
【關鍵詞】縣域經濟;SWOT分析;對策
一、發展優勢
(1)發展特色農業。慶城縣圍繞市民的菜籃子、農副產品和城市建設需要,突出發展郊區農業和設施農業。從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發展優勢特色農產品、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瓜菜入手,大力推進現代農業建設。(2)發展旅游業。慶城古為禹貢雍州之地,是華夏農耕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是祖國醫學鼻祖岐伯的桑梓,是明代“前七子”領袖李夢陽和大書法家米萬鐘的故里,也是陜甘寧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1994年被評為甘肅省歷史文化名城。這些有力的旅游資源都為慶城縣發展旅游業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抓住機遇
(1)轉變政府職能,改善縣域經濟發展環境。政府管理制度的創新應以建立政府成本和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制度安排為目標對此,要求轉變政府的職能,充分發揮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的職能,創造政治安民、社會穩定、環境良好的社會氛圍,為企業發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條件。具體來說,應堅持“小政府、大社會”、“少管理、多服務”的原則,實現以下幾個轉化:一是從直接行政向間接行政轉化。轉變政府職能,履行“宏觀調控、微觀放開”的職責,從萬能的政府變成有限作用的政府。有限的政府才是真正高效率的政府。二是從部門行政向行業行政轉化。建立以政府行業管理部門為主,行業協會之類的組織為輔的行業行政,解決長期的傳統行政體制遺留的條塊分割問題,以企業自愿組成的行業協會為主體,以規劃、協調、監督、服務為中心進行行業管理。(2)大力開發人力資源。縣域經濟社會要實現跨越式發展,必須牢固樹立科學人才觀,提升人才生態環境建設理念,不斷優化人才生態環境。
三、遏制劣勢
(1)發展主導產業,培育區域品牌。產業競爭力是縣域經濟競爭力的核心,而產業競爭力又受主導產業的制約。慶城縣的實際情況是缺乏高新技術,且只有大量低素質的勞動力和資源方面的比較優勢,充分利用比較優勢,培育將優勢資源轉化為核心的特色產業,塑造和推廣縣域內某一特色產業、特色產品的區位品牌形象,以品牌資產為紐帶,將諸多的小型同類企業捆綁在一起,借助品牌效應,獲取集聚規模經濟效益。(2)不斷優化發展環境,活躍第三產業,增強慶城縣縣域經濟發展的內在活力。慶城縣擁有優越的自然環境去發展旅游業,同時,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對加快對外開放步伐顯得非常重要。一是加快城鎮擴容提質。擴張城市規模,完善服務功能,增強帶動發展能力。二是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加強各景區景點建設,完善基礎設施,加大推介力度,著力打造旅游品牌。
四、避免風險
慶城縣在發展的過程中要注意避免風險,其主要風險來自于鄰縣的威脅,慶城縣的鄰縣鎮原縣擁有與慶城縣幾乎相同的自然條件,但其發展優于慶城縣,在區域競爭中慶城縣位于不利地位,而慶城縣的這種不利地位從根本上說是資金的缺乏導致的。(1)改進商業銀行經營管理機制,擴大基層行的經營自主權。商業銀行要合理定位縣域經濟的信貸營銷戰略,正確對待縣內企業的融資需求,增強縣級分支機構服務縣域經濟的信貸動力與效率。(2)提高縣內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的素質。首先,要提高企業的信用水平。中小企業必須解決其發展過程中的粗放經營問題。一要真正嚴格按照現代產權制度要求建立起相應的經營體制,從家族式管理方式轉向規范化管理方式,確保企業的資產明晰、產權清晰、報表規范以此取得金融機構的信任,增強金融機構信貸服務的信心。二要實行穩健經營的方針,避免因盲目追求做大做強而引發的擴張經營風險多在集約經營上下功夫。此外,慶城縣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同樣要注重環境的保護。在經濟的發展中不能只注重經濟發展速度而忽略環境保護,因此慶城縣經濟的發展過程必須堅持“在保持自然資源的質量及其所提供服務的前提下,使經濟發展的凈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的原則,相應的經濟政策和行政政策的制定必須在此原則的基礎上完成,如發展冶煉業要注重廢水等有害排放物質的凈化;發展農業要不因耕廢林,保護原始森林及動植物;發展旅游業要以護為主,不應盲目開發而破壞自然環境等等。
參 考 文 獻
[1]劉宏霞,景命.關于提高甘肅省縣域經濟競爭力的思考[N].甘肅省農業大學學報.2005:12(6)
[2]卓燕.縣域經濟發展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淺析[J].企業導報.2010(8)
[3]王新民,趙艷梅.淺析甘肅省縣域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和對策[J].甘肅省科技縱橫.2007(4)
[4]曲瑋.甘肅省縣域經濟發展特征分析[J].開發研究.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