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走中國特色文化發展道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并研究部署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一系列措施,包括繁榮哲學社會科學,加強和改進新聞輿論工作,這些為出版行業的發展帶來了無限生機。如何利用這一發展良機,及時調整發展思路,自覺服務于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和發展,推動中國學術創新和發展,這對時代浪尖上的出版人來說是一個重要課題,更是學術出版人關注的焦點和急需解決的問題。值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3周年之際,本刊記者特別采訪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趙劍英。
趙劍英:(1964—),浙江蕭山人,哲學博士,編審。現任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編輯出版系列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委員,全國新聞出版行業領軍人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兼任中國歷史唯物主義學會副會長,中國人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著作權協會理事,北京博士后基金會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央編譯局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現實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武漢大學、南開大學、浙江師范大學等多所大學客座教授。在《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研究》、《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報刊上發表論文和文章近百篇。獨著和主編多部著作,代表作有:《哲學的力量》、《復興中國》、《論中國模式》等。
乘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東風 打造專業出版品牌
本刊記者(以下簡稱“記者”):趙社長,您好!感謝您在百忙中接受采訪。請您首先介紹一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的基本情況和特色。
趙劍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是經鄧小平、李先念、華國鋒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批示同意,于1978年6月建立的。伴隨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參與并見證了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發展。建社30多年來,我社出版了大量學術精品力作,在學術界、文化界和社會上產生了重要影響,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的品牌也隨之建立起來。1993年和1998年兩次被中宣部和國家新聞出版署授予全國優秀出版社,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杰在多次場合肯定我社是哲學社會科學學術出版領域的名社。
建社以來,我社共出版1萬余種圖書,目前年出書量達1000種以上,其中許多都是具有品牌價值的學術精品圖書、不斷重印的文化理論讀物,包括國家和中國社會科學院重點規劃的研究成果。如《當代中國》叢書(前74卷)、《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庫》、《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者文選》、《社科學術文庫》、《簡明國際百科全書》系列、《〈甲骨文合集〉釋文》、《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二十世紀中國百項考古大發現》、《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學科發展報告叢書》等;還有一大批引進版權的國外名著,如《劍橋中國史》系列、《新編劍橋世界近代史》系列、《羅爾斯著作集》、《外國倫理學名著譯叢》等,這些圖書贏得了讀者的廣泛好評,也為我社贏得很高的聲譽,先后有多部圖書獲得國家圖書獎榮譽獎、國家圖書獎、國家圖書獎提名獎、中國圖書獎、中國出版政府獎圖書獎等,有數百種圖書獲得各領域的專業獎項。
近年來,我社堅持專業學術出版定位,努力打造學術出版品牌。根據南京大學最新發布的出版社學術影響力數據資料,我社的綜合學術影響力在全國581家出版社中名列前茅。我們是人文社會科學學術著作出版最為集中、規模最大的一家出版機構,可以說,我社每年出版的1000多種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代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現狀和水平。
記者:近年來,隨著文化體制改革不斷深入創新,出版環境也發生很大變化。請您談談學術出版在當前面臨著怎樣的新形勢?在當今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環境里,您認為哲學社會科學出版事業又應該承擔起什么樣的責任,發揮著怎樣的作用?
趙劍英: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走中國特色文化發展道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其中,對繁榮哲學社會科學,完善文化產品評價體系和激烈機制做了具體部署,還首次提出推動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也首次直接寫入“十二五”規劃之中。為落實上述戰略部署,國家社科基金、國家出版基金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出版資助力度都有大幅增長,學術出版的環境和條件正得到較大改善。此外,文化體制改革、出版社轉企改制賦予我們更多自主權和發展契機,這些給作為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和出版業帶來了難得的機遇和無限生機。
作為出版工作者,我們要更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使命,應該說機遇難逢,但又責任重大,我們應首先多出精品力作,把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從這樣一個角度推動我們的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我們要組織、策劃更多的精品力作,來滿足人民群眾的多種需求,通過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成果來滿足,是因為這些精品力作是衡量一個民族的理性思維深度和成熟度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拿德國來說,這個國家產生過很多偉大的哲學家,像黑格爾、康德,他們的許多著作研究都是世界文明的重要成果,這是他們的民族真正屹立于世界之林的精品之作。而我們中華民族歷史上也有這樣一系列的精神產品,那么我們在當代,尤其是處于這樣的大變革的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也是一個呼喚精品力作、呼喚人才的實踐活動。這個方面我們應該會產生一批重大的思想成果。從出版角度看,我們應該組織策劃更多的精品,這是我們應盡的責任。
記者:在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有利環境下,貴社是如何調整經營思路、制定新的發展模式,發揮自身優勢呢?
趙劍英:在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大背景下,我社領導班子認真分析新的出版形勢以及自身的優勢與不足,進一步理清發展思路。最為根本的就是,堅持實現學術品位和經濟效益雙贏的出版導向。堅持哲學社會科學專業學術出版定位,高度重視優秀出版品牌文化建設,推出更多優質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我們堅信:品牌始終是我社最大的經濟資源和戰略資源。我們的定位是:展示中國社科院優秀成果的重要窗口,立足社科院,服務社科院;打造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出版重鎮;構建中外優秀學術文化的重要交流平臺。
在激烈競爭的市場環境下,我們還要努力開拓市場,提高經濟利潤,增強盈利能力。因此,我們制定了“三統一”的高品質內涵發展道路即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數量增長與品牌提升、個人利益與我社長遠發展相統一。堅持在增強學術影響力和擴大社會效益的基礎上追求經濟效益,搞經營的多元化;在提升和光大出版品牌的基礎上尋求量的增長。近年來,學術品位和經濟效益雙贏取得初步成效:學術影響力排名名列前茅,選題數量、出書數量、發行回款實現較大增長,經營狀況達到歷史最好水平。
調整圖書結構 傳播學術經典
記者:請問貴社是如何不斷增強學術影響力,提升學術品牌的?
趙劍英:走哲學社會科學專業出版之路,進一步做亮、做響、做專、做精出版品牌是我社可持續發展的生命所系與價值所在。為此,我們加大重大重點出版項目和優秀圖書的策劃組織力度,調整圖書結構,傳播學術經典。我們根據學科設立七大出版中心,引導編輯人員在自己的學科專業領域精耕細作,提高重點選題、專業選題的比例。我們將進一步做好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以及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文庫的出版;放眼全國學術界,爭取全國重點高校科研機構的重點項目;積極承擔和服務好我院創新工程出版項目。目前重大出版項目進展順利。譬如,由院創新工程出版資金和國家社科基金資助的“劍橋世界古代史”、“劍橋中世紀史”翻譯工程順利推進,“劍橋哲學史”、“劍橋基督教史”翻譯工程也已啟動。“哲學社會科學學科發展報告”大型叢書也進展順利。同時,將進一步加強有市場影響力的大眾圖書的開發出版,努力推出優秀的普及類圖書,提高市場占有率和影響力,將專業與普及很好地結合起來。《簡明歷史讀本》就是優秀的學術普及讀物,兩周發貨7余萬冊。
記者:推動中華優秀文化“走出去”,是我國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重要內容。在文化“走出去”過程中,您認為出版社應該發揮什么樣的作用?貴社在這方面又是如何做的呢?
趙劍英:圖書是優秀文化的重要載體,圖書版權合作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因此,出版社在中國文化“走出去”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橋梁作用。作為一家優秀學術出版社,我們責無旁貸。我們要把優秀的尤其是當代中國優秀的哲學社會科學的成果推介到國外,用國際化的語言和國外的受眾容易接受的方式,向世人展示反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活動和經驗,具有中國特色、中國氣派的學術思想,讓世界認識中國、理解中國,擴大中國學術的國際話語權。
近年來,我社積極地參與到中華文化“走出去”工程并取得突破性進展。在第19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舉行之際,我們舉行一系列版權推介活動。與世界劍橋大學出版社、德古意特出版社一些著名出版機構建立了合作出版關系,并簽約圖書近20種。
引領學術規范 推動學術創新
記者:編輯工作不僅是加工出版現有的書稿,而且在策劃選題甚至寫作過程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甚至是引領作用。因此,出版社不僅傳播和展示優秀學術成果,在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中發揮著更為重要的作用,請您談談對這一問題的認識?
趙劍英:出版是人類文明傳播和傳承的重要載體,是人類精神創造力的重要展示平臺。但是,編輯出版工作絕不僅僅是學術研究的終端環節,編輯策劃工作以其自身的思維方式和創造性勞動,可以促進甚至引領學術研究。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推動學術研究的學術規范建設,二是在傳播學術經典、加強學術積累的基礎上推動和引領學術創新能力。
我社致力于打造中國人文社會學科精品庫,中國學術前沿的展示窗口,更以推動中國社會科學學術發展為職業價值追求。最近我們推出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學科發展報告》叢書和《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圖書學術影響力報告》都是促進學術規范建設所作的有益嘗試,也是推動引領哲學社會科學學術創新的重要基礎性工作。學術研究不遵循學術規范,創新就無從談起。沒有對學術史的梳理與把握,沒有對自身的研究所處歷史方位的清醒認識,就是不遵循學術規范,就根本不知道學術創新的方向。
學術影響力、文化影響力和社會影響力是我社的安身立命之本,我們要以自己的學術造詣和學術敏感和一心為學術的事業心、對學術出版的熱愛,策劃更多優秀選題,自覺推動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為繁榮哲學社會科學和建設文化強國作出我們自己的貢獻。
凝聚力量 營造良好的企業文化
記者:良好的企業文化是一家出版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貴社是如何凝聚力量、激發積極性,營造良好的企業文化的?
趙劍英:出版的生命力不僅來源于出版人對人類優秀文化的傳承和創新的價值追求,還來源于他對出版事業的熱愛以及使命感與責任感。
因此,首先要樹立出版人職業生涯的價值追求。要求每一名編輯都要以傳播學術經典為職業價值追求,牢記 “中國社會科學”這一出版品牌,不辱這個品牌,光大這個品牌,擦亮這個品牌。無論社里哪個同志,無論是在什么工作崗位,都要為豐富這一品牌的內涵,為這一品牌增光添彩,作出自己的最大的努力和貢獻。其次,堅持“認真、負責、規范、高效”的工作作風。要求全體編校人員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在重大敏感問題上維護國家利益;本著為作者服務,對讀者負責的態度,嚴把質量觀;按照規范做事,提高工作效率。最后,營造干部職工團結上下一心、奮發有為、積極向上的工作精神和出版文化。要登高望遠,站在長遠發展和品牌建設的高度來工作和處事、來處理同事關系。堅持走“品牌立足、名社發展”之路,努力打造專業學術出版第一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