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影視作品作為文化傳播的一種形式,對塑造國家形象起著重要作用,宮廷劇中后宮爭斗、爾虞我詐、“你死我活”的影片敘事內容不勝枚舉。這種敘事角度雖然抓住了觀眾的眼球,但卻容易在國外造成一種文化扭曲。當今影視劇中極其流行的宮廷劇,像《宮》、《美人心計》、《步步驚心》這些“穿越劇”很容易讓他國對中國文化造成曲解。本文就這一現象,以中國古裝宮廷劇為切入點,思考在全球化視野中,如何制作優秀的國產影視劇作品以及建構正確的中國國家形象。
關鍵詞:影視作品;中國國家形象;塑造;傳播
中圖分類號:J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2)10-0080-03
一、中國國家形象構建
國家形象研究,這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提出的一個較新的概念。國家形象現在已經越來越為各國政府所重視,并且將它廣泛應用到國家的各種宣傳之中,成為一種公關、建立和維護國家良好的形象的工具,但是國家形象并無統一的明確的概念定義,而是隨著研究角度的不同,界定各有差異。
對于國家形象的理解,不少人提出了他們的觀點。例如,管文虎提出,“國家形象是一個綜合體,它是國家的外部公眾和內部公眾對國家本身、國家行為、國家的各項活動及其成果所給予的總的評價和認定。國家形象具有極大的影響力,是一個國家的整體實力的體現。[1]”中國傳媒大學的楊偉芬教授提出:國家形象是國際社會公眾對一國相對穩定的總體評價[2]。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對于國家形象這一概念的理解,存在諸多的觀念和看法。中國作為一個擁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的國家,到底用什么來建立自身的國家形象,是值得我們注意和思考的。隨著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中國的影視劇產業一直在穩步上升和發展。作為一種文化方式,影視劇可以直觀的給予觀眾視覺的沖擊。因此,在文化輸出與傳播時,影視劇便成為一種重要的文化傳播手段。然而,近年來,中國的銀幕上開始出現大量的古裝宮廷劇,由于其獲得了良好的收視率和口碑,于是大量影片開始跟風,愈演愈烈。在宮廷劇中,最重要的戲碼便是后宮女人的爭斗、權勢的爭奪,這依然成為影視劇的慣用手段。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加強,這些影片也不斷輸出到世界各地,成為一種文化交流的工具。但我們不禁擔憂起來,這樣的影片會使得國外人將中國古代社會想象成怎樣的一幅社會畫卷。
外國人對于中國的認識,很多時候是通過影視作品這一交流工具進行建立的。通過影視劇,中國五千年來形成的璀璨文化能夠躍然眼前。中國豐富的文化,對于其他國家的民眾是極具吸引力的,它是中國國家形象的根基,也是一張最好的名片。然而,如果將“爭斗”這一思想不斷植入到影片中,通過影視劇,為他們呈現出的是一幅“窩里斗”的社會畫卷。這肯定完全曲解了中國原本的國家形象,甚至會影響到中國國家形象在國際社會上的構建。
二、他國對中國的國家形象“想象”建構
“人們對一個國家的了解和認識往往不是身臨其境直接地獲取第一手資料的,而主要是通過電視、廣播、報紙、雜志、電影甚至網絡來獲取第二手資料的,他們從這些資料中獲取信息,并用自身的文化和意識形態加工消化,形成自己的認識,從而完成對該國國家形象的構建。[3]”
一部影視劇會將那個時期的社會縮影通過鏡頭表現出來,讓人可以通過視覺畫面達到身臨其境的感覺。現在銀幕上出現的宮廷劇,一般都會將可能現代出現的故事移植到古代,也就是非常流行的“穿越劇”。“穿越劇”會以某個年代的社會為背景,而可能身處現代社會的人物由于某種特定的時空進入到那個年代中,在這樣一種矛盾沖突下,為觀眾構建了一個想象的社會空間。確實這一形式十分新穎,但這本身就是一種虛構和想象,世界上不會出現真的時空隧道,這樣的故事本身就毫無邏輯性。當一個現代人進入到與自己時代不符的年代時,矛盾就出現了:封建禮數的不可調和,處事風格的不可逆轉等等。然而,更加難以適應的便是,后宮的爭斗開始。在《步步驚心》中,四阿哥為了上位,為了權勢,不惜放棄對若曦的愛情;后宮的嬪妃為了保全自己,獲得皇帝的寵愛,各種勾心斗角的較量就開始大范圍的使用,可謂不折手段。人性這時根本就是陪襯,因為要保住自己,必須舍棄他人,有時為了一己私欲,不得不選擇更加歹毒的方式。誠然,這樣的宮廷劇得到了很好的收視率,“收視率是萬惡之源”,隨后,大批量的后宮劇開始涌現出來,讓人目不暇接。但是,這一幅幅后宮爭寵、權威爭斗的圖景傳播到外,進入到他國人的眼球之中。雖然在歷史上,確實存在過為了爭權奪利的事情出現,但是影視作品夸大化地強調刻畫。這時,問題就出現了。
外國人通過自己的理解,開始構想中國的國家社會的狀況。但是通過這些劇集的描畫,他們形成了另外一幅中國景象——爾虞我詐、優勝劣汰的中國“壓力”社會。這是因為“一國形象的他者建構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帶有文化偏見的社會想象,誠如卡爾窖格所言,‘這種形象的再現根植于個體的無意識,并且確定其外延的方向并了解他人的自我模式,可是說,形象是一種主體間的文化現象,就現實而言,形象是一種變形’。他國人們對種信息進行反序的時候往往有不同文化,意識形態的影響,所以他們的理解或許是片面,或許是誤讀。[3]”
三、中國國家形象的表現與曲解
中國的國家形象一般用中國的四個文化符號來表現。第一,龍圖騰。第二,中國飲食。第三,中國武術。第四,中國“奇跡”。
龍,即中國龍。一直以來都被視為是中華民族的圖騰。在中國,龍是強大、進取的意義。“龍”(Dragon)最好被譯為“中國龍”(Chinese Dragon)。這樣一來,中國會在國際社會上樹立一個良好的國家形象。中國希望給他國一種積極向上、拼搏進取的形象,但是由于各個國家語境、文化等方面的影響,這種誤解也很正常。龍在國外會被誤解讀為危險、威脅和邪惡的意義。這從另一方面表明,影視作品給他國人是最直接最直觀的圖景構建,然而,充斥著后宮爭奪等內容的故事傳到他國,必然造成誤解。后果也不堪想象。
中國飲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民以食為天”出自《漢書·酈食其傳》,指人民以糧食為自己生活所系,說明了民食的重要,也可以看出中國文化中飲食的重要性。然而,中國人亂吃亂捕動物的現象給國外人一種印象:認為中國是一個“吃老鼠的民族”。這也是一種曲解。其實,中國人早都看到保護環境、保護動物的重要性。“熊膽粉”其實中藥中非常重要的一味藥,可以強身健體。然而,由于“取熊膽”這一事件,社會上就有人質疑到底該不該取熊膽汁,這就從側面看出中國人對保護動物的行動已然開始。但是,他國人并沒有改變對中國人的飲食習慣的想法,這就需要我們傳播中國真正意義上的博大精深的美食文化。最近熱播的《舌尖上的中國》獲得了很好地收視率與口碑,在這部紀錄片中,不僅表現了美味的食品,而且將中國千年來的文化結合了起來,讓觀眾看到了美食背后的中國傳統文化。這是需要影視工作者不斷加強與持續的。
提到武術,首先我們就會想到中國。武術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不斷積累和豐富起來的一項優秀的文化遺產。武術本身在中國是為了強生健體之用。中華武術,大仁大義為先,武德為上。然而,到了國外,逐漸地就演變成了“搏擊”,對抗之意,儼然成為一種暴力文化的象征。這實則是一種扭曲。中國武術之中就有“十禁”一說,其中一禁便是欺弱,而他國人對于中國武術的解讀完全違背初衷。
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中國“奇跡”一說由來已久,中國的“奇跡”得益于經濟全球化。然而,中國“奇跡”與中國威脅論不時被他國同時提及,這是對于中國形象的完全打壓和曲解。
其中,首先他國就認為中國的發展完全是通過破壞環境、盲目開采而來,但是他們沒看到中國對于環境保護的行動,而且忽視了自己國家對于環境的掠奪,將這種偏見強加到中國等一批發展中國家身上。其次便是中國制造(Made in China),我們能發現在他國購買的東西上都會發現“Made in China”的字樣,有的國家就認為中國在“傾銷”商品,然而,他們沒有看見中國人口多這一事實,中國人有智慧,能夠生產出消耗少、價格低的商品,因而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的商品制作地,為世界創造了很大的價值。再次,勞動力成本低。中國現在的農民工的基本工資一直徘徊在1600~1700元左右,可以看出中國勞動力的廉價。綜上,中國的發展有賴于中國人自身的努力,并且抓住了歷史發展的機遇和自身廣闊的市場。
然而,這些曲解、誤解依然存在,中國的某些影視作品也在推波助瀾,讓中國在他國人印象中形成一個可怕、邪惡的國度。
四、影視劇中塑造與構建中國國家形象
漢斯·摩根索說過:“在爭奪生存與權力的斗爭中,他人對我們的觀點、看法同我們的實際情形一樣重要、是我們在他人‘心鏡’中的形象——哪怕這鏡中之像是歪曲的反映,而不是我們原本的樣子,決定了我們在社會中的身份和地位。[4]”正是因為這樣,需要思考中國如何通過影片來構建自身的國家形象,如何用優秀的電影作品來展現一個個性和共性并存的中國——一個真實的中國社會以及開放自信的國家和民族形象。以下就來探討一下,中國人應該怎樣在影視作品中塑造和解說自己的國家形象。
首先,要了解自己的文化,通過發展和表現本民族的文化來構建中國國家形象。認識本民族文化中的“強勢文化”和“弱勢文化”。這里所說的“強勢文化”指的是本民族特別突出、特別卓越的文化本身;說“弱勢文化”并非它不值得一提,而是可能在國際文化交流中并沒有發揮重要的作用,或者說它并不特別突出,或者為世人所熟知,但是這一“弱勢文化”仍舊是中國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善于發掘這些“弱勢文化”,并且不斷進行加工改造,也可能會轉變為“強勢文化”。只有認識到本民族文化中的這些獨特與優勢,才能在影視作品中不斷體現與傳承中國文化的傳統與內涵。
其次,保留本民族文化的特質,并在國外文化中尋找共同性的文化特質,相互融合。在全球化的趨勢下,需要我們在了解本民族文化的同時,不斷吸收學習國外的文化。通過了解和學習,才能對多種文化符號保持敏感,發掘出全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深入挖掘文化中符合時代精神、可為國外傳播對象接受的元素,有助于更好地傳播和提升國家形象。《功夫熊貓》這一影片正是國外借鑒和融合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武術和中國的國寶——熊貓這兩個元素,創作出的動畫形象。國外找到了中國與他們國家的共同性,這是一個很好的實踐范例。
再次,發揮移情作用。“通過移情,我們是要想象著把自己置身于與別人不同的文化世界并去感受他或她的感受”[5]從中我們能夠體會到,在跨文化傳播中,移情的重要作用,布魯梅(Broome)曾經說到,“移情對于人及與跨文化的普遍交流能力來說十分重要,同時也是成功和有效的跨文化交流的主要特征”[6]。電影作為跨文化交流中的一種重要的傳播手段和工具,電影中的文化表現在不同的文化氛圍之下必然會產生移情的效果。長洛維·托馬斯、庫勃和布雷克也附和了布魯梅的論述,他們指出:移情是跨文化交流的基礎[7]。
最后,不斷適應不同的文化。適應不同文化就是要我們不斷吸收學習他國文化,不斷打破文化間的隔閡,從而從真正意義上實現文化交流。《花木蘭》被美國迪斯尼公司翻拍,就表明他國對于我國傳統文化的欣賞,通過吸收我國的文化進行影視作品的創作,獲得了很好的口碑和收益,值得我們學習。
五、樹立國際化與本土化相融合的國家文化形象
中國影視作品要想走向世界,實現跨文化傳播并塑造中國的國家形象,就必須走國際化與地方化、本土化相結合的文化傳播道路,一味的迎合西方口味走國際化路線,或者過于偏執于中國獨特的文化視角都不足以實現如上的抱負。
“如果一部影片只剩下可以容納國際受眾的那些電影文化因素,恰恰使影片失一去文化的稀缺性,電影的文化資本也隨之失去它作為信息資本的條件”[8]。梅特·希約特把電影的文化因素分為三個層次:一個是晦澀的難以溝通的電影文化因素;一個是可以轉換的電影文化因素;一個本身就是國際化的電影文化因素[9]。這就需要我國的文化工作者嘗試進入西方文化本體內部把握文化的精神內涵,以此豐富和擴展電影的表現形式與文化吸引力,這就是典型的國際化與地方化與本土化結合的策略。
其實,在中國還有很多優秀的題材可以作為拍攝的文本,比如“鄭和下西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鄭和下西洋”傳達了一種文化與和平的內涵,如果拍成影視作品,想必會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影像作為大眾化傳播手段,具有傳播快、受眾廣、時效強、形象生動可信的特點。通過好的故事,好的文化傳播手段,在博得廣泛觀眾認可的同時,也可以卓有成效地改變著外國觀眾眼中的中國國家形象。通過視聽結合的影像作品傳播國家形象已然成為向世界展示中國的“有效窗口”之一。
在當今中國的影視劇中,劇情與國家形象仍存在形式與內容的不統一,穿越、浮夸、脫節現實等現象仍然嚴重。古裝劇盛行,一方面表明中國大眾對中國古典文化的好奇與關注,可以在中國觀眾中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礎,有益于中國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但一方面,由于胡編亂造,現在的宮廷劇完全脫離了文化傳統的內涵與歷史的實際,其著重描畫的不是文化,而是人與人之間的勾心斗角、爾虞我詐。通過廣泛傳播到國外,必然會使得國外社會產生誤解,有損中國良好的國家形象的建構。“國家形象最具代表性的應在如何展現‘和平崛起、和諧發展’上下功夫,這是國家形象塑造的戰略目標所在。[10]”
通過影視作品塑造中國形象是一種重要的方式和手段。這也將成為影視工作者在全球化語境中藝術創作中的重大使命,這一宏大使命具有重要性和緊迫性。這就需要我們影視工作者積極發掘中國傳統文化中更加富有價值的東西,將其呈現在鏡頭之上。創作者要加強國際性和現代性的創作意識,要以國家營銷的意識去塑造國家形象的品牌。大力開發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素材,積極加強國際交流與融合,只有這樣,才能在影視作品中真正體現出中國的國家形象,使其更加鮮明與凸出。
參考文獻:
[1]管文虎.國家形象論[M].成都:成都科技人學出版社,2000.
[2]楊偉芬.滲透與互動—廣播電視與囚際關系[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
[3]姜宏敏.從跨文化傳播視角探究走向世界的中國電影對國家形象對的塑造[D].山東大學,2011.
[4]Hans Morgenthau.Polities among Nations: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M].New York:Afferd A.Knopf Inc,1985.
[5]S.Ting-Toomey.跨文化交流[M].New York:Guilford Press,1999.
[6]B.J.Broome.建億共享的意義:講授跨文化傳播的關系探究[M].傳播教育,1991.
[7]拉里.A.薩默瓦.跨文化傳播(第四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8]孟建,李亦中主編.沖突 和諧:個球化與亞洲影視/全球化:文化差異與文化資本[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9]梅特.希約特.丹麥電影與囚際化戰略,后理論:重建電影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學出版社,2000.
[10]張海君.論電視劇中國家形象之塑造——以《八百里洞庭我的家》為例[J].北京:當代電視,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