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州冠軍賽的爭奪,時間剩下三分鐘,其中一方的代理教練“便士”哈達威叫了一個暫停。場上形勢對他來說很不利,本隊落后15分,小孩子們已經覺得沒有取勝的可能了,但放棄比賽的做法可與哈達威向他們灌輸的理念背道而馳——“別把出生于貧民區作為自甘墮落的借口,你可以克服環境展翅高飛,永遠都要胸懷大志。”
這位前NBA全明星、孟菲斯市史上最出色的球員把他的12個隊員聚集在一起,直視著孩子們的眼睛。他似乎看到了25年前的自己:十幾歲的年輕人,從這座城市里最險惡的街區走出來,渴望找到積極的人生導師。于是他告訴隊員們:“竭盡全力就好。”哪怕輸掉比賽,只要拼搏到最后一刻,孩子們就能驕傲地昂著頭走出球場,他想。但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卻是文字所不能贅述的——一個為了重病的父親而戰的孩子創造了奇跡,而一個從小沒有父親、后來當了12個孩子的代理爸爸的男人,帶著敬畏目睹了這一切。
“便士”已年屆四十,長達16年的職業生涯為他賺進1.2億美元,但他最偉大的成就卻不是作為NBA球員,而是作為教練帶領一幫七、八年級生所取得的。這些孩子所在的萊斯特中學,也是“便士”的母校,他的籃球之夢開啟的地方……
這個故事,有一個無比悲傷的開頭——田納西州孟菲斯市萊斯特中學,沒有多少人會關心這所學校的籃球隊,但對于37歲的戴斯蒙德·梅里韋瑟來說,其人生的最大價值就在這支由十來歲出頭的學生組成的球隊身上得以體現。五個月前,梅里韋瑟還躺在孟菲斯一所醫院的病床上,他已經和晚期結腸癌戰斗了一年多,化療、放射療法、各種手術都沒能奏效。醫生說他隨時都會閉上眼睛,他的家人和朋友們都聚在了病床前,牧師在一旁垂手而立,準備為他做臨終前的儀式。
梅里韋瑟正是萊斯特中學籃球隊的主教練,這所中學所在的賓漢姆頓區也是他長大的地方,這里因為幫派橫行而窮困混亂,因此幾乎每個人想的都是怎樣從這個鬼地方逃出去,但梅里韋瑟卻走了截然相反的一條路。他本在大學畢業后已經移居到田納西州的杰克遜市,過上了舒適的生活,但為了幫助更多孩子得到改變命運的機會,而不是早早被毒品和手槍帶入歧途,他選擇了搬回老家,當起籃球教練。“我想讓隊員們知道,他們的夢可以比想象中更加寬廣。”梅里韋瑟說。
他的好心似乎沒有得到上帝的眷顧,2010年初,梅里韋瑟因腿疼去看醫生,但經檢查后醫生確診他患上了結腸癌,需要做手術才能延緩病情的惡化。但他并沒有聽醫生的話,甚至對外隱瞞了自己患病的消息,孩子們只知道教練在2010年夏天住進了醫院,卻不知道他已經病入膏肓。“我不能說,因為孩子們很依賴我,住院時他們已經心生疑惑,教練到底什么時候能回來?我不能讓他們分心。”于是,他拒絕了醫院為自己安排手術,哪怕主治醫師嚇唬他“如果不做手術你恐怕只能再活一兩天”!梅里韋瑟的堅持贏得了醫生的尊敬,他們專門修改了治療方案,讓這位教練在圣誕節前能夠出院,這樣他只會缺席2010-11賽季的頭兩場比賽。但是,每況愈下的身體狀態瞞不了多久,他終究也沒逃過手術臺上那一刀,手術不算很成功,醫生一度認為他很可能撐不過去,但他還是醒了過來。
梅里韋瑟覺得這是祈禱的力量:“醫生放棄了我,但我沒有放棄自己,我是個斗士。我知道我的妻子兒女、我的隊員們都在等我。”他向上帝祈求第二次機會,他想回到萊斯特中學的硬木球場上,那里有迫切需要他的孩子們,他想為自己的兒子尼克再當一年教練,想帶領萊斯特中學拿到賽區冠軍。
或許上帝不忍心讓這樣一位善良的人失望,他不僅等到了這個機會,也等到了一個特別的人——安芬尼·哈達威,人所共知的“便士”。
他倆在學生時代就總在一起玩耍,在“便士”成為大明星之前,兩人在家鄉的各個球館出沒。“那時我們目睹了許多瘋狂、混亂的事情發生,比如有人在公園里被槍擊中。”梅里韋瑟說。但早在他們都只是貧民區的小孩時,他就知道哈達威將來能有所成就。而如今,“便士”就站在病床前,告訴他:“我想為你的孩子們做點什么。”
“你覺得你的球隊有多厲害?”“能達到什么高度?”哈達威問了一堆問題。
“真不是吹牛,我覺得我們隊很強大。”梅里韋瑟回答。
去年十月的一個下午,哈達威應老朋友的邀請觀摩了一次球隊訓練。“和那些孩子們見面后,我立刻就喜歡上他們了。”大明星去看望小球員,這事并不少見,通常他們來了,朝著相機鏡頭微笑,然后就離開。但是哈達威沒有這樣做,他決定待在這里,幫助梅里韋瑟和萊斯特中學。哈達威開著自己的豪車在賓漢姆頓區穿梭,當地的居民們為此歡欣鼓舞,他們沖出家門,朝“便士”揮手致意。
要知道,這份工作和那些NBA關懷兒童活動可不一樣,他不是指點小球員們一節訓練課,一場比賽或者一個上午,而是作為特別助教管理一支中學球隊整個賽季!但哈達威做得比人們期待的更出色,每次訓練他甚至來得比工作狂梅里韋瑟還要早。由于后者重病未愈,做示范動作都非常吃力,哈達威很快就越俎代庖承擔起了主教練的工作,當然,“便士”連一個便士都沒賺到。
“便士教練”的確很特別,他的職權范圍遠遠不止籃球場。幾乎每天一大早他都會到學校,監督自己的隊員有沒有認真上課,有沒有違反紀律,他還找到班主任了解情況,看看有沒有孩子在生活方面需要幫助。“我得讓他們知道,學校教育包含的可不只是體育方面。”哈達威說,“這些孩子里不少人沒有完整的家庭,生活非常貧苦。我得確定他們沒逃學做壞事,沒在課堂上打盹……我得讓他們知道,我這個教練很在意這些事。”漸漸地,孩子們的學習成績有了明顯進步,平均成績積分點從2.5上升到2.9,也就是從B-或C+的等級上升到B。不過“便士”的愿望不止如此,他希望每一個隊員都能大學畢業——要知道2003年,哈達威一邊在NBA打球一邊低調地從孟菲斯大學拿到了學位。

由外婆撫養長大的哈達威,深知有人關心對這些孩子有多重要。他拿自己小時候在賓漢姆頓的生活來訓誡小球員,他曾和他們走過同樣的街道,住在同樣的住宅里,同樣地家庭破碎——球隊12名隊員里9個沒有父親,至少6個孩子住在只有一到兩個臥室的狹小公寓里,而且還有6個以上的兄弟姐妹。“別把沒有父親當做犯錯的借口!”便士厲聲說,“有很多人出身貧寒,但仍成就了一番事業,你們要把這當作激勵自己前進的動力!”哈達威儼然成為了隊員們的“父親”,他告訴孩子們,不要抱怨命運的不公平,要相信自己現在做的事情能改變命運。“當我批評他們,或者他們感到失落,往往會退回自己的封閉世界,用消極的方式反抗我。”哈達威說,“這時我會說,‘你們在逃避責任,那些理由都不過是借口,你得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正在做的事。’”
萊斯特中學所在的卡朋特大街人稱“C-Street”,它屬于瘸子幫(Crips)的地盤,他們是掌管這個區的四大幫派之一。而梅里韋瑟在“便士”的支持之下,不但與瘸子幫見了面,而且與本地的其他三大幫派血幫(Bloods)、老虎鉗閣下(Vice Lords)和惡棍門徒(Gangster Disciples)打好了招呼,希望他們不要騷擾這些孩子,不要拉他們去做壞事,而幫派頭領們欣然答應,他們尊重梅里韋瑟和哈達威的付出,甚至表示很期待萊斯特中學的男孩兒們能取得成功。為了免受那些不良誘惑,哈達威還帶著隊員們來到他位于孟菲斯市郊的豪宅,他想讓這些孩子看到他們從未領略的這座城市的另外一面:如果你勤奮刻苦,就能有所回報。他讓他們在自己家過夜——住在一起有助于培養親情;他教他們從小事做起:自己疊被子、收拾物品、洗衣服……“我都無法用語言描述‘便士’對這些孩子意味著什么。”梅里韋瑟說,“他是那么獨特的存在,甚至只要他一走進來,整個屋子都充滿了光明。”
偶像的力量是無窮的,短短幾個月,小隊員們不但在生活上發生了改變,而在賽場上,雄獅隊(萊斯特中學校隊名)也發出了怒吼,有些比賽一邊倒到可笑:69比6、70比8、67比4……對方早早潰不成軍,雄獅的首發隊員們有時只用象征性地打兩節比賽。其中,1.93米的中鋒羅伯特·華盛頓引起了不少大學球探的垂涎,他場均能拿下23分、17個籃板外加5個蓋帽。但是他最讓“便士”和梅里韋瑟驕傲的數據來自課堂:他的學業平均成績從2.0跳到了2.9,是全校進步最快的學生。“‘便士’很愛我。”這個八年級的孩子靦腆地說,“我也愛他。”
很快,家鄉人開始喊“便士”為“卡特教練”,他們覺得哈達威的神奇程度,一點都不比《卡特教練》里帶著球隊過關斬將的薩繆爾·杰克遜差,因為這是一份專屬于賓漢姆頓的驕傲。

在職業生涯的巔峰時期,“便士”就像是“飛人”、“魔術師”和“大鳥”的結合體。22歲時,他就簽下6500萬美元的巨額合約,從小住在舊公寓的孩子也住上了帶有五個臥室的住宅,睡上了舒適的大床——在這之前,他睡覺時只能把兩張單人床拼在一起,長腿懸在床框之外——但其實,哈達威差點在職業生涯開始前成為賓漢姆頓區又一個早夭的亡魂。在上大學前的那年夏天,他和一個朋友遭到持槍搶劫,一輛車從他們身邊疾馳而過又猛然剎住,子彈從車里傾瀉而出,其中一顆打中路面后反射擊中了他的腳。
“直到現在我都忍不住想,伙計,如果那顆子彈擊中的是我身上其他部位會發生什么,我可能會死,可能會癱瘓,一切都有可能發生。”哈達威說。隨后,他在警察局指認出了那些幫派成員,絲毫不怕報復:“因為我知道我做的事情是正確的。”這樣的勇氣來自于他的外婆路易斯·哈達威,一個從阿肯色州跨越密西西比河來到孟菲斯的佃農。在賓漢姆頓落腳后,路易斯當過廚師、保姆和女傭,為了家庭辛勤工作。而1976年,就在她快要退休的時候,她的女兒,也就是“便士”的媽媽,決定帶著年幼的兒子遠走高飛,去追求自己的歌星夢。“噢,不,你不能這樣。”路易斯說,“你可不能帶著他到處流浪,他得留在我身邊。”想到那時,哈達威仍為外婆的決定感到驚訝:“她拼命工作了大半輩子,終于付清了房屋貸款,能過上稍微清閑的日子。而這時候,五歲的我被丟在了她的膝蓋上。”
路易斯是個紀律嚴明的人,她可不會讓自己的小外孫成為幫派的犧牲品,她教會他信仰上帝,教會他在別人墮落時努力奮斗。“便士(Penny)”這個昵稱也來自路易斯,因為她總叫他“Pretty”。在成長的歲月里,哈達威只能通過來自全美各地的明信片來得知母親的消息:加州、阿拉斯加、夏威夷……他和住在芝加哥的父親則沒有什么聯系,直到18歲,“便士”一共就見過那個男人大概三次。哈達威的生活開始圍繞著萊斯特中學展開,老師們熱情接受了他,年長的街坊們保護他,盡管在晚上,鄰里仍不時有槍聲響起。在努力之下,“便士”成為了全美排名第一的高中生球員。正因如此,如今的他也開始向孩子們伸出援手:“我相信你得有所回報,我活得有夢想,上帝保佑我活得有夢想。”
就在哈達威開始執教萊斯特中學的前一個月,95歲的外婆去世了。“如果她知道我做了什么,她會說‘那正是我教他做的。’” 此外,他還通過別的方式回報社區,他希望“便士球場”計劃今年就能在孟菲斯市郊開始實施,這個計劃將價值2000萬美元的設備覆蓋到7個籃球場,包括一個有2000個座位的球館、一座禮堂、一所康復診所和數間教室。他還與一個基金會合作,致力于推動青少年運動和減少兒童肥胖。“讓孩子們走出這里,去到近郊,我希望這樣至少能讓他們開始心懷夢想。”此外,他還有別的商業投資:孟菲斯商業區的一個理發店、一所美容院以及在邁阿密的賽馬場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