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深入發展,行政權滲透到人們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政府作為權利執行機關,為解決社會各方面存在的問題,政府逐漸的擴大行政權力的范圍,同時也給權力濫用提供了條件。為此,我國的行政監察機關應該跟隨行政權力擴張的腳步,不斷的完善監察制度,以監督、糾正政府的行政合法、效能為目標,優化行政權力。信訪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政治制度設計,在我國已經有60年的歷史。在60年的發展歷史中也積累了一些經驗,本文從著眼于信訪制度來完善行政監察制度。
【關鍵詞】信訪制度;優化;行政監察
一、行政監察的現實不足
(1)監督意識欠缺,監察動力不足。一項制度功能運行機制將其分為動力、整合、激勵、控制、保障等機制。從實踐的結果看我國行政監察的動力缺乏,人民參與不足;激勵效果不佳,正激勵存在寬松化傾向,負激勵責任追究不到位。行政監察動力機制為我國行政監察活動的開展提供適度的動力,保證監察工作對違法亂紀行的發現力度。最近一段時期里,大眾對行政權力運行的不滿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行政監察監督不到位的結果。(2)領導體制混亂,監督效率低下。1993年,我國行政檢察機關與黨的紀律檢查機關合署辦公后,實行“一套人馬,兩塊招牌”,及實行一個領導班子、一套工作機構、兩個機關名稱的辦公方式,總成為紀律監察機關。這是發揮我國社會主義特色整體的優點,加大監察力度,提高監察質量其到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行政監察機關的獨立性就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限制,也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監察機關不僅要向同級的人民政府和上級監察機關負責,還要向同級的黨委紀律檢查機關負責。這樣,實際上就形成了對行政監察的“三重領導”,使得行政監察的行政首長制難以實施。多重領導的問題就帶來了效率的低下,也會導致責任不清的問題。(3)人員總量不足,職能范圍太窄。黨委紀律檢查機關和行政監察機關合署辦公后,要承擔黨內和行政監察兩種職能,行政監察是一種技術含量高的職業,兩種職能合并后在人員補充上勢必會造成人員的不足。相反的是,行政權力的擴張,行政監察的任務又增長迅速,這樣更一步加劇了人員的不足。按照《行政監察法》的規定,行政監察機關的職能涉及到三個方面,及執法監察、效能監察、廉政監察。而在實踐中行政監察機關在履行職責上卻存在越位和不到位存在的情況。執法監察多數流于形式,并無明顯的成效。
二、信訪制度對行政監察制度的完善路徑分析
(1)信訪機制補充行政監察的監察階段。當行政權力的行使出現問題的時候,社會公眾可以最先發現問題所在,所以社會公眾會把問題通過信訪的途徑反饋給信訪部門,然后信訪部門在經過初步的分析調查,如果情況屬實的話就反饋給行政監察機關。這樣,行政監察部門就會盡早的發現問題并制止問題,從而避免問題向著惡化的方向發展,減少不必要的損失。這樣做的另一個好處是政府的執法部門能夠直接聽到群眾的意見,實現行政監督群眾化,從而有助于改進行政工作和解決社會各階層存在的實際問題。(2)信訪機制能有效提升行政監察的監察動力。信訪機制能夠動員人民參與,建立健全人民參與機制,這是各國監察工作的共同經驗。信訪可以創新受理渠道,為國民提供意見和建議、參與對話提供方便。這樣就會改變現階段監察部門的被動局面,接受舉報后的監察機關負責相關情況的調查和查處,并有義務定期向舉報者進行反饋,如不能及時反饋需要說明情況。通過履行監察職能,認真處理群眾投訴意見,對違法亂紀者進行糾正懲戒。這樣就會進一步增強行政監察機關工作人員的責任感。進而,行政監察的動力得到良性循環。(3)信訪機制可以彌補人員缺失,擴大職能監管范圍。信訪機制已經在我國運行了60年,無論是制度建設還是信訪工作人員專業素質都有著長足的進步。當信訪制度向行政監察靠攏的時候,信訪的工作人員會較為容易的融入行政監察體制中去,這樣可以減少對新員工的在培訓所產生的成本,從而彌補行政監察人員不足的缺點。這樣的話,信訪的工作性質優化了行政監察一部分的內容,使得行政監察隊伍中業務能力較強的人員把時間分配到對政府部門調查和懲處等方面。
上面我們已經說到,新時期的信訪內容趨于多元化,當社會公眾在遇到行政權力政策執行不到位、行政權力違法、行政行為無效率的時候,社會公眾就會把這些問題反映到信訪監察部門,這樣行政監察就會完善在執法監察、效能監察、廉政監察的各方面職能。
參 考 文 獻
[1]康欽春.我國行政監察機制良性運行的路徑選擇[J].行政與法.2010,7:25~28
[2]金國華,湯嘯天編.信訪制度改革研究[M].法律出版社
[3]柳俊峰.對我國行政監察制度現狀的思考[J].成都理工大學校報.2004,3:84~87
[4]蔡樂渭.論我國行政監察制度的改革[J].江西行政學院學報.2006,4:30~32
[5]張心泉.論行政監察制度的改革與完善[J].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3 ,4: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