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企業發生財務重述意味著前期財務報告存在不實信息,所以財務重述往往會產生不朗的經濟后果。本文分析了我國上市公司財務重述的現象和動因,提出了完善財務重述的對策和建議,目的是規范財務重述行為,維護證券市場健康發展。
【關鍵詞】上市公司;財務重述;會計差錯;信息披露
財務重述是指上市公司發現前期會計差錯后,糾正并重新表述前期財務報告的行為。財務重述意味著前期財務報告存在不實信息,而且財務重述涉及到上市公司對以前會計期間損益的追溯調整和重新表述。所以財務重述往往會引起資本市場不良反應,財務重述常常會導致股票價格下降,影響投資者對證券市場的信心。例如,2001年11月,安然公司公開宣布,由于公司多年虛增利潤和隱藏債務,準備重新表述1997至2000等5個會計年度的財務報告,其結果導致了安然公司最終破產清算。鑒于此,有必要對上市公司財務重述現象及其動因進行深入的研究,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以抑制上市公司濫用財務重述,保護投資者利益,維護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
一、對財務重述概念的剖析
(1)會計差錯。美國會計原則委員會(APB)在第20號意見書《會計變更》(APB20)中要求企業在發現并糾正前期財務報告的差錯時,應當重新表述以前公布的財務報告。APB20將“會計差錯”歸納為以下三種情況:第一是計算錯誤,第二是對會計原則的應用錯誤,第三是對財務報告公布日已經存在的事實的忽視或誤用。2005年5月,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發布了第154號財務會計準則公告(SFAS154),該準則公告對“會計差錯”重新進行了定義:會計差錯是指財務報告在確認、計量、披露、呈報等過程中存在的錯誤,它主要是由于計算錯誤、會計原則應用錯誤,以及對財務報告日已經存在事實的疏忽或誤判而引起的錯誤。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于1993年12月修訂的《國際會計準則第8號——本期凈損益、基本錯誤和會計政策的變更》規定,前期差錯包括計算錯誤、應用會計政策錯誤、疏忽或曲解事實以及欺詐產生的影響。2006年2月15日,我國財政部發布了《企業會計準則第28號——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和差錯更正》(CAS28)直接提出了“前期差錯”的概念,并將“前期差錯”定義為“由于沒有運用或錯誤運用下列兩種信息而對前期財務報表造成省略或錯報:編報前期財務報表時預期能夠取得并加以考慮的可靠信息;前期財務報告批準報出時能夠取得的可靠信息。”這一定義方法與FASB的定義基本一致。前期差錯通常包括計算錯誤、應用會計政策錯誤、疏忽或曲解事實以及舞弊產生的影響。(2)財務重述。SFAS154將“財務重述”定義為:“修正前期發布的財務報告以反映這些財務報告中存在差錯被更正的過程”。CAS28規定,企業應當采用追溯重述法更正重要的前期差錯。追溯重述法是指在發現前期差錯時,視同該項前期差錯從未發生過,從而對財務報表相關項目進行更正的方法。企業應當在重要的前期差錯發現當期的財務報表中,調整前期比較數據。(3)信息披露。根據美國1934年《證券交易法》規定,所有上市公司的財務報告都必須通過SEC建立的電子化數據系統對公司財務信息進行報送和公開披露。如果公司合理預見重大差錯的發現及更正事件將會對投資者決策或證券價格產生重大影響,就應該及時進行披露,不能以定期報告代替臨時報告。發生財務重述的上市公司應當以臨時公告的形式進行信息披露,并且重新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修改后的年度報告,以替代已經發布的以前年度報告。《國際會計準則第8號——本期凈損益、基本錯誤和會計政策的變更》規定,當發現前期差錯時,公司應在發現差錯后的當期會計報表中重述差錯發生期間列報的比較金額,同時,還需披露對每一個受影響的會計報表單列項目的調整金額或更正金額。2003年12月1日,我國證監會制定發布的《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編報規則第19號——財務信息的更正及相關披露》第三條規定:“因前期已公開披露的定期報告存在差錯被責令更正”,以及“已經公開披露的定期報告存在差錯,經董事會決定更正”的公司,“應當以重大事項臨時報告的方式及時披露更正后的財務信息”。此條明確規定了會計差錯更正應當以重大事項臨時報告的方式進行信息披露。
二、對財務重述的動因分析
(1)糾正會計差錯,樹立市場信心。財務重述起因于會計差錯,是對會計差錯的更正。由于發生會計差錯是不能完全避免的,所以對會計差錯進行更正,是保證會計信息質量的必然要求。財務重述是保證會計信息可靠性的補救措施。
(2)進行盈余管理,操縱業績指標。近年來,我國上市公司財務重述案例起來越多,這與我國資本市場監管政策直接相關。我國上市公司的配股、特別處理和退市均與利潤指標相聯系,誘發了上市公司利潤操縱的動機。我國會計差錯更正的會計準則要求對重大會計差錯更正的會計處理采取追溯調整法,不允許將會計差錯更正金額直接計入當期損益,目的是避免會計差錯更正額對本期利潤產生影響。但是,正是“追溯調整法”不影響當期損益,而且財務重述具有不影響本期利潤、沒有后續“包袱”的這一特點,可以被上市公司所利用,成為了調節利潤在不同會計期間“分配”的工具。因而,利用會計差錯更正調節利潤是近幾年上市公司操縱利潤的主要手段之一。出于達到市場監管指標的要求考慮,一些上市公司濫用財務重述,在當前的會計期故意出現會計差錯,虛增利潤,然后再在以后的會計期間利用財務重述政策,進行會計差錯更正,補回原來留下的利潤“窟窿”。例如,預期本年度會出現會計虧損,上市公司可以少提折舊,并使少計折舊的金額達到應計折舊總額的10%以上,從而使折舊差錯達到財務重述所要求的重大會計差錯的標準;同時,再少計收入,并將少計的收入控制在應計收入總額的10%以下,使收入差錯達不到財務重述所要求的重大會計差錯的標準。此時,如果少計的折舊小于少計的收入,即可以轉虧為盈。等到下一會計年度,利用財務重述政策,合法地再將少計的折舊確認為重大會計差錯,并通過“以前年度損益調整”科目調減本年初未分配利潤,再將少計的收入確認為一般會計差錯,并直接并入本年度財務報表,又可以使本年轉虧為盈。可見,通過對會計差錯及其財務重述的精心安排,可以將兩個會計年度的虧損調節為盈利,從而滿足證券市場監管的要求。
三、對財務重述規范的思考和建議
(1)強化信息披露,增強財務重述的透明度。財務重述既是保證會計信息質量的必然要求,同時又是揭露財務舞弊的重要制度安排。充分的信息披露是揭露財務舞弊,提高會計信息使用者風險防范能力的管理權限手段。為此,如果上市公司因舞弊出現前期重大會計差錯,那么就應當要求上市公司管理當局重新編制和公布糾正后的前期財務報表,并詳細披露各種舞弊手法或重大差錯對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的影響。(2)強化注冊會計師責任,充分關注財務重述。鑒于財務重述具有不良會計后果,注冊會計師在進行財務報表審計的過程中,應當對上市公司出現的會計差錯及棒原因、會計差錯更正和信息披露予以適當的關注,并就財務重述的審計結果發表適當的出審計意見。(3)加強公司治理,強化董事會的財務監督職能。如果需要進行財務重述,上市公司經理層應向董事會提交書面材料,以詳細說明重大會計差錯的內容、原因、以及對公司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影響。董事會應財務重述進行嚴格的審查,并做出專門的決議。(4)加大民事責任,提高財務重述的違規成本。財務重述只是揭露財務舞弊的手段,如果“虛假財務陳述”受不到法律的制裁,公司自然不會輕易放棄這一調整利潤的工具。因此,只有嚴格按照“會計法”等法律規范的要求,加大對上市公司管理層“虛假財務陳述”的懲治力度,引入民事賠償責任,才能從根本上制止濫用財務重述行為的發生。
參 考 文 獻
[1]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第28號——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和差錯更正[S].2006
[2]張為國,王霞.中國上市公司會計差錯的動因分析”[J].會計研究.2004(4)
[3]張云來,王艷紅.上市公司會計差錯更正與盈余管理問題探析[J].河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