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海南省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本文通過對海南省三次產業的經濟增長及勞動力就業數據的分析,表明發展第三產業是促進大學畢業生就業的理想途徑,結合海南建設國際旅游島發展戰略,提出發展服務型第三產業以促進大學畢業生就業對策建議。
【關鍵詞】國際旅游島;第三產業;大學畢業生就業
一、引言
我國自1999年起擴大高等教育招生規模,大學畢業生人數逐年呈現跳躍式的增長,大學生就業成為了引起廣泛關注的較為突出的社會問題。影響大學生就業的因素從總體上看就是大學生勞動力的供給和需求兩方面的因素,而目前來看大學生的數量短期內不會下降,因此我們要在就業需求方面為大學畢業生尋求更多的就業機會,以緩解目前較為嚴峻的就業形勢。目前從總體上看我國各次產業對就業的影響:第一產業就業處于長期飽和,且就業比例還在逐年縮小,不斷釋放剩余勞動力,第二產業隨著工業生產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吸納勞動力的能力在不斷降低,第三產業根據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經驗必將成為今后吸收勞動力的主要部門。海南省自1988年建省以來,經濟得到了大規模的發展,尤其是2009年國務院發布《關于推進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將國際旅游島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后,海南依托優秀的旅游資源發展第三產業的優勢更加的明顯。因此,海南省借乘“國際旅游島”建設之東風,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服務業,擴大第三產業的規模比例是解決大學生畢業生就業問題的一個有效途徑。
二、文獻綜述
從發達國家經濟結構的演進歷史過程中,隨著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在各個產業之間的勞動力呈現如下規律:隨著工業化的進程勞動力將由最初的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轉移,而隨著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和經濟結構的進一步調整,勞動力將持續的向第三產業轉移。這一規律由英國古典經濟學家威廉·配第最早發現并提出,并且在其之后又由庫茨涅茨(1971),錢納里、艾金通和西姆斯(1970)、錢納里、魯濱遜和塞爾奎因(1989)分別進行了國別范圍更廣,時間跨度更長的分析,對這一勞動力轉移規律做出了進一步的驗證。
目前我國學者對第三產業影響就業的分析主要有:趙農華(2002)通過生產要素貢獻率對上海第三產業增長對勞動力就業的貢獻率進行測算,提出第三產業對就業有促進作用;魏作磊(2004)分析我國第三產業對勞動力有較強的吸收能力,指出傳統服務業、商貿餐飲業和新興服務行業是吸納勞動力的主要行業,但勞動力向第三產業轉移的速度緩慢,今后我國的勞動力將主要轉向第三產業;何慶光(2005)指出我國第三產業就業彈性最大,第三產業對就業的促進作用明顯;李江帆(2005)在描述國外第三產業就業變動的基礎上,利用就業比重和就業彈性分析我國第三產業及其內部各行業的就業帶動效應。
對于大學生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國內學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國內有些學者著重從高等教育本身出發,認為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大、學科設置不合理等方面因素是造成大學生就業困難的主要原因。何軍峰(2006)提出高校畢業生失業主要是結構性失業,因此高等教育必須適應市場發展的需求;程克堅(2007)提出要真對勞動力就業市場要求建立高校多元化的就業指導體系。另一方面有的學者從大學生自身的就業觀念出發,分析了就業觀念對大學畢業生的影響。張文平、周延萌(2006)提出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不斷大眾化,高校的任務重點不再是培養“社會精英”,而是普通勞動者,因而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以及和學生就業觀念都應該順應市場經濟的要求,及時對目標進行調整。對于第三產業對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影響問題,惠敏(2007)通過對三產業的發展和我國大學生就業關系的定性分析,認為我國第三產業規模小、層次低,新興第三產業不發達是造成大學生就業困難的重要原因。從上述綜述可見目前針對區域性的產業發展影響大學畢業生就業的相關研究還存在不足,尤其海南省是以旅游業為依托將第三產業作為最重要的發展戰略的經濟特區省份,探討第三產業對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影響顯得尤為重要。

三、第三產業對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影響
海南省第三產業一直以來都是海南地區重要的經濟增長點,2004年海南第三產業產值就高達305.11億元,占到全省的國民經濟生產總值的39.66%,分別高于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2.77%和16.21%,且從2004年至2010年7年期間,相比較起經濟貢獻比重逐年下降的第一產業,第三產業的經濟貢獻率呈現出逐年穩步上升的勢態,2010年海南省第三產業產值占全省國民經濟生產總值的46.11%。而相比較起同時期的第二產業產值經濟貢獻率年均不足0.6個百分點的增長率的發展狀況來看,第三產業的增長速度一直領先于第二產業的發展,平均年增長率接近1個百分點。由此可見,目前海南省第一產業在全省經濟中雖然仍占有一定比例,但是已呈現出明顯的下降趨勢,第二產業因海南工業化基礎較薄弱,工業化進程較為緩慢,經濟貢獻雖在逐年上升但是所占比重仍然較小,且增長緩慢,只有第三產業的發展整體呈現出穩步快速增長的發展趨勢,這與海南多年來一直致力于發展旅游產業有著密切的聯系。
海南省目前整體經濟基礎依然較為薄弱,社會勞動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依然存在。按照海南省目前每年新增勞動力就業崗位8萬個計算,面對每年城鎮新增長的勞動力近8萬人,下崗待業人員約3萬人,農村富余勞動力約2萬人,加上大中專畢業生和未能升學的初高中畢業生5萬人左右步入社會,勞動力供大于求缺口約有10萬人。在未來五年,海南省人力資源開發和就業工作面對國際旅游島發展戰略的提出相關要求,海南省必須迅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以旅游業為龍頭的第三產業創造更高的人才資源就業能力。由于海南省就業市場一直存在的結構性矛盾,特別是以大學畢業生為主的青年一代求職者與企業招工崗位難以對接,導致就業質量不高,尤其是高校畢業生就業群體存在不穩定就業因素,市場上適合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崗位仍然不多。并且目前海南省從事公益性崗位的人員工資僅能滿足其基本生活需要,面對近年來持續的物價上漲存在較大的生活壓力,因此在以高校畢業生為主的青年求職者新增就業中有近40%屬于靈活就業,而據海南省某高校統計公布的27.10%的初次就業簽約率,顯示海南省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層次或者說就業質量不高。
2010年海南全省就業人口總數為445.8萬人,比2004年增加了近80萬人,增長率為21.6%,全省就業形勢整體發展良好。然而在第一產業中所吸收的勞動力增量較小,7年間僅增長了不足10萬人。隨著農業現代化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農業對從業人員的需求呈現明顯的下降趨勢,是三產業中勞動力比重變動幅度最大的。農業從業人員從20 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占到近80%銳減到2004年的58%,而到2010年第一產業解決勞動力就業所占比重不足50%。經過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以及海南經濟特區政策的推進,海南的第一產業的勞動力大量轉移到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在此期間,第二產業的勞動力就業雖有一定程度的增長,2010年第二產業就業人口比2004年增加了16.5萬人,但由于海南自身缺乏高素質的勞動力人才,對于第二產業的拉動也比較乏力,勞動力就業增長幅度較小,2010年第二產業就業人口所占比重僅高出2004年2個百分點。由此可見第一產業升級排擠出來的勞動力絕大部分向第三產業集中,導致第三產業就業規模從2004年的117萬人增加到2010年的170.1萬人,年均增長率接近7%,占全省就業人口比重也從2004年的31.9%上升到了2010年的38.2%。綜上所述,目前海南省由于傳統的農業生產優勢,第一產業吸收勞動力就業能力依然較強,但已經明顯呈現出就業比重下降的趨勢。第二產業雖有一定程度的發展但是解決就業的能力依然較弱,吸收勞動力就業的規模較其他產業差距較大。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對勞動力就業的影響最為明顯,吸收勞動力就業的能力增長是最快的,且保持了較為穩定的增長趨勢,可見海南省第三產業必將成為解決大學畢業生就業重要陣地。
四、對策建議
海南目前依托建設“國際旅游島”的國家發展戰略支持,大力發展旅游業,為第三產業大發展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據有關資料表明,每投資100萬元,重工業可提供500個就業機會,輕工業可提供700 個就業機會,而第三產業可提供1000個就業機會。海南省目前由于經濟基礎較為薄弱,必須配合旅游行業的發展促進相關服務性行業的建設和創新。以餐飲、商貿、旅游及社區服務等行業為代表的服務型第三產業屬于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其具有資金需求低、就業容量大、人員素質高等特點,十分吻合目前大學畢業生的求職能力及就業要求。同時,注重發展以信息業、咨詢業、文化服務業、金融服務業、非正規教育服務業等勞動密集與知識密集相結合的行業。第三產業的發展容易向生活服務業一邊傾斜,因為生活服務各行業所占用的資金少、技術含量低、見效快。但是生活服務行業首居民消費水平的限制,發展到一定規模便會呈現飽和狀態。因此,要發展第三產業,必須擴大領域,推進生活服務行業與生產服務行業的并舉。目前,在國際上生產性服務行業被看做新興的第三產業部門,特別是生產的信息服務、咨詢服務和金融服務,對相關從業人員有一定程度的技術水平要求,需要像大學生這樣在在校學習期間有針對性的鍛煉和培養了相關專業知識技能的專門人才來從事相關工作,因此大力發展這些部門對海南省第三產業的發展和增加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具有重要作用。
參 考 文 獻
[1]張中華,劉繼兵.經濟轉型、結構性約束與就業增長[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5(3)
[2]周建華.就業問題與第三產業發展的思考[J].貴州財經學院學報.2004(2)
[3]陳大紅.中國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關聯性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07(6)
項目基金:本文系海南省教育廳2011年度科研項目“海南經濟增長與大學畢業生就業關系的實證研究”(項目編號:Hjkj20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