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隨著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啟動,各種版本的教材百花齊放,每種版本的教材都有各自的亮點和不足。本文就蘇科版初中數學教材談一下使用后的幾點體會和建議。
【關鍵詞】蘇科版教材;初中數學
隨著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啟動,江蘇地區由原來的人教版教材換成了由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簡稱“華師大版初中數學教材”)和由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簡稱“蘇科版初中數學教材”),經過實踐,每種版本的教材都有各自的亮點和不足。由教育部辦公廳組織實施的“國培計劃(2011)”——義務教育骨干教師遠程培訓活動中,許多學員與王尚志等專家的在線視頻答疑中,對各個版本教材的編排進行了討論,各個版本的教材對教學內容把握不一。提出了為什么不統一教材呢?有時更希望全國統一教科書,這樣能使教師更好地把握教材、把握課標,也有利于外來打工的子女。
本文就蘇科版初中數學教材談一下使用后的幾點體會和建議。
一、蘇科版初中數學教材的編寫特點
(1)全面體現了新課程標準提出的理念和目標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提出:數學課程應致力于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特別強調了數學教育是整個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2)課程內容注重了十個核心概念,充分體現了“四基”
教材安排了四個部分的課程內容:“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綜合與實踐”。注重了十個核心概念,十個核心概念包括如下:發展學生的數感、符號意識、空間觀念、幾何直觀、數學分析觀念、運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充分體現了“四基”:即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數學思想、基本活動經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將十個核心概念內容和“四基”有機地結合。
“綜合與實踐”內容的設置,如課題學習《制作無蓋的長方體紙盒》、《丟棄了多少塑料袋》和數學活動《設計包裝紙箱》、《平面圖形的鑲嵌》等培養了學生綜合運用有關的知識與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積累了學生的活動經驗。尤其是教材尾頁設計的數學活動評價表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是一個創舉。
(3)部分概念和定理的引入別出心裁
如定理直角三角形斜邊上的中線等于斜邊的一半的引入。原來一般在學習了特殊四邊形矩形的性質和判定后才引入。
如圖,Rt△ABC中,∠ABC=90°,
BO是AC邊上的中線,求證:BO=1/2 AC。
證明:延長BO到D,使OD=OB,連接AD、CD。
證明四邊形ABCD是矩形,根據矩形的對角先相等而得出結論。
而蘇科版八年級數學教材在學習等腰三角形的軸對稱性時便引入了。取一張直角三角形紙片,按下列步驟折疊:
問題:把紙片展開如圖(4),連接CD,你有什么發現?
問題導引:圖中與AD相等的線段有哪些?CD與AB的大小有什么關系?
通過學生動手折紙發現結論,直觀而有趣味性。
又如,在引入三角形的高這個概念時,原來一般通過畫圖給出概念,而蘇科版七年級數學教材設計了這樣一個情境,
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ABC的頂點A上,另一端從點B出發移動到點C,在這個過程中,哪些線段、角的大小發生了變化?
問題導引:你認為橡皮筋在運動過程中,有哪些位置比較特殊?
有的學生說垂直的位置比較特殊,有的學生說∠BAD=∠CAD時,還有學生說BD=CD時位置比較特殊,從而引出三角形的高、角平分線和中線。
本例也是通過學生動手實踐操作發現結論,滲透了運動變化的思想。
(4)重要的數學概念與數學思想體現了螺旋上升的原則
教材在呈現數學內容與思想方法時,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采用逐級遞進、螺旋上升的原則。
例如,函數從八上的一次函數到八下的反比例函數,再到九下的二次函數,概率與統計從七下的《數據在我們周圍》--普查和抽樣調查、統計圖,《感受概率》—確定與不確定、可能性,到八上的《數據的集中程度》—平均數、眾數、中位數,到八下的《認識概率》,到九上的《數據的離散程度》,再到九下的《概率的簡單應用》,體現了螺旋上升的原則。
有的教師認為,教材的不少知識采取螺旋式的形式滲透,初一講一點,初二講一點,甚至到初三再重新認識,總覺得一個知識點學得不全,就學別的了,而且到以后學的話又要復習前面的知識。章與章之間銜接不起來,學生接受起來比較困難,總感覺沒有老教材的編排體系好,老教材由淺入深、一步到位,知識的前后聯系緊密。
本人認為螺旋上升比一步到位好,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每個學期的教材有代數的內容,有幾何的內容,有概率與統計的知識,內容豐富,大多數學生喜歡概率與統計的知識,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防止了學生過早的兩極分化。
二、蘇科版初中數學教材的編寫建議
(一)蘇科版教材部分內容的編排順序,有待調整
1.《一元一次不等式》這一章編排在八下的第一章,廣大一線教師使用起來感覺有些不便,普遍認為不等式的學習太遲了一點。
蘇科版教材把一元一次不等式安排在一次函數后面,學習一次函數的性質與應用都要用到不等式,七下的三角形的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八上平面直角坐標系中象限內的點的取值范圍問題等都受到限制,確實編排不合理。建議編排在七下的《二元一次方程組》前學習。
2.學完整式乘法后馬上學習因式分解,不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七年級第九章《從面積到乘法公式》學完整式乘法后馬上學習因式分解,學生常常會混淆,出現因式分解完再做整式乘法的情況,建議把因式分解這部分內容往后挪,讓學生對整式乘法的知識熟練掌握后再教。
3.二次根式與勾股定理孰先孰后?
蘇科版教材把《二次根式》放在九年級學,而八年級學習《勾股定理》時,運算中要用到與二次根式有關的知識,現在只能讓學生對一個二次根式暫不化簡,這會不會對學生的后續學習產生影響?發現現在九年級的有些學生往往對一個根式不化簡,不知是否是八年級學習留下的后遺癥?如果先學二次根式然后學習勾股定理這樣能更好地掌握勾股定理和二次根式。
4.等腰梯形知識的最佳切入點。
等腰梯形的知識蘇科版初中數學教材安排在八年級上冊《軸對稱圖形》學習,做有關等腰梯形的練習時,往往用到平行四邊形的知識,而平行四邊形的內容要在后面《中心對稱圖形》這一章學。2011的新課標已刪去等腰梯形的相關要求,如果要補充學習,應放在正方形后面學習比較合理。
(二)課標刪掉的部分內容可作為閱讀材料選學
課標刪掉了因式分解中的十字相乘法。但十字相乘法在解題過程中作用很大,特別是解決一元二次方程的實際應用問題時,用十字相乘法解題省時高效。比如解方程x2-x-2=0時,如果會十字相乘法,學生心算就能求出答案,既省時又省紙。
又如課標刪去了射影定理,有關線段的計算,有時用射影定理比較簡潔。所以課標刪掉的部分內容可作為閱讀材料選學,拓寬學生的視野。
總之,不管哪種版本的教材是為課程目標服務的,教師不應以教材為惟一標準,課程目標才是根本。如果教材一時無法改變,我們教師只有適應教材,在教學過程中,對教材內容重新整合,發揮教師的創造力,讓數學教學展現出勃勃的生機!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市石塘灣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