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該文結合高中生物新課程教學實踐出版社案例,從新課導入、教學內容、課堂提問、教學語言和多媒體課件五個方面就教學中的空白藝術作一探討。
【關鍵詞】生物教學;空白藝術;殘缺;完美
俗話說:“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旦夕禍?!?,有了缺才迎來圓,存在禍才催生福,這就是樸素的辯證唯物論的對立統一思想。生物教學是一門藝術,教學藝術中有一種空白藝術,從教育心理學和美學的角度來看,教學中適當留有空白可使學生產生一種急于填補、充實,并使之勻稱完美的傾向。所以,教學中的“殘缺”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精細雕琢“教學殘缺”,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內驅力”,使之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從這一角度來說,正是教師教學中的“殘缺”催生出了學生學習的“完美”,這就是生物教學中的殘缺美,也是《生物課程標準》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理念所在。
一、課前導入中的殘缺美
導入是引導學生進入教學主題,把握教學重點的首要環節。新穎巧妙的導入能起到吸引注意、設疑激趣、滲透主題、引入情境、振奮情智的作用。
課前導入的殘缺美美在殘缺更能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激活已有的相關知識,形成懸念,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這就是新舊認知沖突下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也是新課教學的目標。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教材中每節內容的開頭都有“問題探討”,這是新授課很好的導入素材。但有些教師喜歡題題講,詳細講。冗長復雜的導入不但沒有激起學生的學習情趣,反而使學生暈頭轉向,疲憊不堪。為此,筆者對“問題探討”進行精簡、斟酌?!笆鞘裁矗俊薄盀槭裁??”等留給學生,讓學生在“殘缺”中尋找“完美”。
例如在雜交育種與誘變育種一節的“問題探討”里,教材設計了5個問題。這些問題都很好,但上課不一定都要用,可選其中的2-3個學生最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探討:用什么方法既能把兩個品種的優良性狀結合在一起,又能把雙方的缺點去掉?預計在實際操作中會遇到哪些困難?對于討論結果中的具體方法和具體困難不給予明確的評價,留給學生在接下來的新授課中細細品味,體驗這份殘缺美。
二、教學內容中的殘缺美
高中生物課堂容量大,節奏快。很多教師都把45分鐘安排得滿滿當當,但高容量不等于高效率,“滿堂灌”沒有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學生無法自主構建生知識,不能真正參與體驗,這樣的課并不完美。
生物教學內容中的殘缺美,美在抓住重點,突出難點,以點帶面,而非面面俱到。教學中學生產生的暫時性的知識“殘缺”,表面看來相對減少了信息量,但實質上卻促進學生主動收集信息,學會處理信息,提高獲得更多信息的能力,這才符合指導學生學會學習,獲得終身持續發展能力的新課程理念。
1.雕琢新授課
①雕琢專欄邊角。教材中含有許多專欄邊角,如“問題探討”“本節聚焦”“相關信息”“思考與討論”“邊欄思考題”“知識鏈接”“與社會的聯系”“想象空間”“批判性思維”“學科交叉”等。有些教師為求全,直接照單全收,這樣就喧賓奪主了。雖然專欄是很好的素材,但要精細雕琢才行。生物新課程的教材觀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要大膽地對教材內容進行再創造。
②雕琢重點難點。蘇霍姆林斯基說:“有經驗的教師在講課的時候,往往只是微微打開一個通往一望無際的科學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東西有意地留下不講?!钡褡林攸c難點就是一種“欲擒故縱”的手法,也就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強烈求知欲,此時的教學要含而不露,開而不達,讓學生去“填補”“充實”。
例如在講授光合作用的生理過程時,事先準備好一張殘缺的光合作用過程概念圖,讓學生自主完成。實踐證實,殘缺圖比直接展示完整的過程圖更能使學生集中注意力,使學生學習更有效,更完美(見圖一)。
2.雕琢復習課
復習課是在教師引領下對所學知識進行梳理回憶,加深理解,提高能力,同時對平時教與學的缺憾進行彌補。如教的缺憾:難點突破不夠;重點突出不夠;考點講解有遺漏等;學的缺憾:知識的記憶不完整;理解不準確;應用無方向;深化、擴展、遷移能力有待提高等。針對這些缺憾精心雕琢,積極創設有效教學情景,把缺憾融入到教學中,使之“缺而不憾”。
例如在復習生物多樣性時,筆者并不是直接復習三個層次的概念,而是從蛋白質的多樣性,基因對性狀的控制等知識入手,讓學生自主構建概念圖,讓學生親身體驗“做中學”,真正做到“教是為了不教”。
三、課堂提問中的殘缺美
課堂提問中的殘缺美美在創設極富個性,有創意,開放性的問題,以激發學生答疑解惑的積極性、主動性,有利于保護其創造天性,培養發散性思維能力。把更多的時間還給學生,從而使合作、探究真正找到現實的土壤,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是組織、引導、合作者的新課程師生觀。
1.問題設計藝術
筆者認為,師生互動并非每個環節都要提問。以學生為主體并非把“滿堂講”變成“滿堂問”,不恰當地濫用問題會使問題多而龐雜,容易分散學生的興奮性,導致學習疲勞,課堂效率低下。
只有適時有效的課堂提問才有利于教學思想與教學目標的實現。精心設計問題要建立在更高層次上的各類問題的整合,優化,即要從宏觀上整體謀劃全課,從微觀上尋找內在的聯系,進而找到一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突破點。
例如在講解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內容時,筆者設計了如下問題:①如果不分男女、高矮,在座的一排學生還可組合出多少種方式?②圍繞基因、DNA、染色體你能提出什么樣的問題并討論回答?③如果你是DNA,你還可做什么?
以上問題環環相扣,逐步深入,不僅溫故而知新,而且緊扣課文。教師空缺出空間,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設計問題,把課堂交給學生,為合作探究引導方向,使教學顯得簡單,輕松、充實且有深度。
2.問題答案藝術
“不是每個問題都有答案。”殘缺無答案的問題不拘一格,給學生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間。一種是暫時的無答案:當堂課不給出答案與評價,學生課后繼續思考,下課給出答案加以評價,這可幫助拓展延伸課堂教學。另一種是開放性問題,沒有明確的答案。如:①為達到既減輕棉鈴蟲的危害,又能生產無公害棉花的目的,請運用生物學原理指出幾種解決棉鈴蟲危害的有效方法?②如果你是水果促銷員,面對半青不熟的水果,你認為可使用乙烯利催熟嗎?作為一個消費者,你又怎么看?
這些問題調動了學生探索知識的積極性,引發了學生潛在的創造性,培養了學生科學思維的批判性、靈活性、廣闊性、深刻性。
四、教學語言中的殘缺美
有時無聲勝有聲,教師的教學語言要講究含蓄,不宜過于直露,精心設置懸念,故意設置“殘缺”,造成暫時性的語言“空白”,讓學生去咀嚼、回味已講內容,有利于教與學和諧進行。這就要求教師要認真備課,特別是備語言:該講什么,不該講什么,何時詳,何時略,何時提問,何時停頓,何時教師講,何時學生講等都要心中有數。
教學語言中的殘缺美美在有意識地停頓、殘缺,讓學生有思考、消化、吸收的空間,有利于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例如在講解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時,可提煉教學語言,縮減無關語言,通過朗誦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的前兩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朗誦到這里突然停止,幾秒鐘的沉默后,殘缺不全的詩句把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望完全激發出來: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接著教師就把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去分析其中的演替現象。
五、多媒體課件中的殘缺美
當今的多媒體課件存在諸多誤區:時間長,容量大,使“人灌”轉向了“機灌”;追求“外在美”忽視“內在美”,滿屏幕,字號小的課件既不美觀也不有效。
多媒體課件中的殘缺美美在視覺上簡潔、清晰,但不缺視覺沖擊力。使用上互動性強,操作簡單、方便。內容上科學,指向性明確,由少見多,以點帶面。在設計制作課件時應注意:
課件要向節件轉變。殘缺不完整的課件有著他獨特的美,看似殘缺不完整的課件卻能畫龍點睛,提高生物教學的有效性。
設計制作課件不僅是藝術,更是科學,生物學課件要結合生物學科的特點,盡量用動畫代替圖片,圖表來代替文字,或圖文結合,文字盡量少,字號盡量大。同時還要舍去無關聲音、圖片等干擾,使單屏畫面簡潔明了。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正是有了這么多殘缺,這么多不完美,才顯得那么真實、珍貴。殘缺之美,也許才是現實中的永恒之美。正因為教學中的“殘缺”才有了學生學習時的“完美”,才有了師生在彌補遺憾、追求完美中的共同發展和共同成長。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震澤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