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的教學方式都以灌輸式教育為主,特別是到了高中階段,緊張的高中生活,大多數學生都忙得喘不過氣來,為了應對日常繁忙的學業,休息、娛樂時間甚少,久而久之,英語課程也必然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變得有些沉悶,甚至壓抑。筆者結合近幾年高中英語教學實踐經驗,認為只有打破這種傳統的英語教學方式,才能讓高中英語課堂活躍起來,不僅有助于學生掌握高中階段應該掌握的英語知識,更有助于學生應對緊張的高中學習生活,在課堂中實現知識與娛樂的雙重收獲。
【關鍵詞】高中英語;情境教學;途徑
一、問題的提出
多年執教于高中英語教學一線,在教學中,深刻體會到處于高中階段的學生,所面臨的種種壓力,盡管在高考指揮棒的影響下,學生幾乎都埋頭于作業堆中,甚至有些學生終日疲憊于各種題海之中,苦不堪言。傳統的高中英語教學方式存在諸多弊端,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英語課堂枯燥乏味
傳統的英語課堂,往往都是教師一味地在講臺上宣講,學生在臺下被動聽講,對于不少習題、題型,進行逐一的攻克,以期掌握更多的解題技巧和解題能力,對于課本教材,傳統的教學方式也僅僅是教師進行照本宣科的宣講,學生在底下按部就班完成老師的要求,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受到了極大的限制,一般是教師要求背誦的段落,學生進行背誦,教師要求做的課后練習,他們完成。課堂上,教師提問,他們被動回答問題,課堂氣氛不濃郁,課堂上的主動性較差。
(二)口語表達能力欠佳
提到高中英語口語能力的問題,這個問題基本上也成為了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中國的英語教育存在較大的問題,也時常被不少專家、學者所質疑,大部分質疑者都將矛頭指向了英語口語,中國英語是“啞巴式”的英語,不少學生掌握了一個單詞的多種用途,但是在具體的口語練習和交流中,卻產生了較大的困惑。
(三)靈活運用能力欠缺
學生普遍對英語所學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欠佳,這也是我時常思考的一個問題。比如對于同一個知識點,進行一次糾正錯誤后,后期依舊會犯類似的錯誤。比如,我曾經強調高中英語作文要寫的簡潔明了,代詞一定要指代清楚,在口語中沒有時候會用簡單的you,they,it等來指代前面提到的人和事,但是在英語作文的書寫中,卻不能如此“模糊”地加以指代,如表達“When we got to the factory, they all went out to give us a warm welcome.”這句話時,很容易讓人產生疑問,這里的“they”究竟指什么,聯系上下文時,發現是指公司的員工,因此,完整而準確的表達應該是“When we got to the factory, the workers all went out to give us a warm welcome.”
二、思考與建議
結合近幾年的一線教學經歷,筆者認為高中英語課堂要想打破傳統的刻板式的英語課堂,構建生動活潑、積極向上的英語課堂,就可以采用情境教學的方式,所謂情境教學法,并不是單純的把情境生硬地搬進課堂,而是結合“天時”、“地利”、“人和”等各方面的因素,企圖通過情境教學法,構建高中英語高效課堂。
(一)“天時”:結合大綱要求,導入情境課堂
引用天時、地利、人和的理念,只為了更真切的說明情景教學法引入高中英語課堂所需要具備的元素。在我看來,“天時”應該是最基本的因素,也是最首要的因素。情境教學的導入,首先應該契合大綱的方向,符合大綱的要求,要從教材基本內容的角度出發,探索最佳導入方式。
比如在很多時候,教師在講解教材的時候,可以引入生活中的相關情境,讓學生感覺到英語并不陌生,“生活英語”有助于讓學生很快融入英語教學的場景,在相關的語境中,掌握特定詞匯的應用等。比如對于以下三句話,筆者就采用聯系生活實際,逐步延伸的方式:
(1)Why are the boys and girls around the pretty lady?
(2)What does the boy want to do? Is he allowed to do so? Why or why not?
(3)What feelings may the boy have?
這是曾經在某個課堂上,我列出的三句話,分別結合了多媒體圖中的三張圖片,讓學生自由想象。比如有一次英語課堂上,當我講到了牛津高一英語M4U3 Tomorrow’s world,其中提到:“Not only will he or she feel every step of climbing Mount Everest felt by viewer, but also the user will also experience the cold, smells, sights and sounds of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我引導學生通過一系列的對未來的暢想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設想出珠穆朗瑪的周遭環境。這也是鑒于不少學生向我反映,在英語寫作過程中,經常會產生“無話可說”的現象,其實在寫作中也是一樣,學生善于將生活中的相關情境,引入腦海中,不斷延伸,作文很快“下筆如有神”。
(二)“地利”:結合學生特點,構建高效課堂
在具體的教學中,一方面教師應該按照大綱要求,結合學期計劃進行教學,但是另一方面,更要結合學生自身的特點,觀察和了解學生對于所講的知識點的掌握能力,以期構建高效的高中英語課堂。這也是“以學定教”理念的內在要求。
筆者認為,高中英語課堂的情境導入,應該盡可能契合學生所喜歡的情境,必要時候,也可以進行學科之間的滲透。比如在蘇教版高一語文就學習了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很多學生對于這一首經典的膾炙人口的詩歌都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甚至有同學在課后進行背誦,其中有開頭就有幾句:“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上課的時候,我問學生們對這首詩的感受,他們都很好奇的看著我,我緊接著跟他們說:“徐志摩的這首詩一直被作為經典進行傳誦,在朗誦的時候,也有不少人把這首詩翻譯成英文版,其英文版的表現效果也一樣動人。”很快學生們都對這首詩的英文版產生了好奇心和興趣,于是我用多媒體播放了英文版,“Very quietly I take my leave/As quietly as I came here/Quietly I wave good-bye/To the rosy clouds in the western sky...”我引導學生們自己品讀英文版詩歌中的一些詞的用法,仔細品讀英語翻譯中所注意的問題,進而進一步感悟漢譯英時候的注意點。這是語文和英語課程相互滲透的一個案例,其實在我看來,學科滲透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以及學會用多種思維拓展自身對知識的掌握。將情境教學和學科滲透相結合,有助于學生全面駕馭多門學科,提高綜合素養。
(三)“人和”:結合發展要求,構建和諧師生
高中階段的學生,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的學生盡管要應對負擔較重的學業,這個時期的學生同樣也需要身心、性格等各方面的鍛煉和培養。一直以來,中學教育反復提倡“大語文”觀念,對于語文學科的人文滲透一再強調,其實筆者認為,人文關懷不能僅僅局限于一門學科,在英語學科中同樣需要具備。
例如我選取了一些英語諺語、名言加入課堂,以激發他們努力學習。如:“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Look before you leap. First think, then act.”(三思而后行)、“Early to bed and early to rise makes a man healthy, wealthy, and wise.”(早睡早起,聰明健康)等等,通過這些英語勵志名言的導入,不僅有助于學生樹立遠大抱負,激勵他們前行,更有助于學生積累英語名言詞匯,他們可以在寫作或者口語對話的時候,運用這些名句,為話題增色。
總之,高中英語情境教學法,需要教師結合教學實際,不斷總結經驗,從學生自身的角度出發,注重關注學生心理、性格等方面的成長,才能讓情境教學法產生實效,才能真正創建起高中英語的高效課堂。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市四甲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