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一文中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語文學科是富含情感的學科,其中大部分課文中都蘊藏著濃郁的情感,作為一名語文老師,能否充分挖掘課文中的情感資源,將情感教育寓于平時的語文教學中,不僅關系到語文課堂的效益,而且關系到學生的心智健康發展。因而,培養學生的情感體驗,豐富學生的內心情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表現。本文就初中語文課堂中如何滲透情感教育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走進文本,感知作者情感,體會心靈深處的聲音
初中語文教學不僅是讓學生閱讀,教給學生分析和理解文本的方法,更應注重培養學生能夠在品讀文本的過程中具有發現美、欣賞美的能力,不斷提高自己的藝術審美情趣。在現行初中語文教材中,其選取的內容涉及自然、人文、社會、人物等諸多方面,集景色美、思想美、人性美于一身,文章或清新脫俗,優雅恬靜,或朗朗上口,溢美留香,文章中隱藏著作者強烈的思想情感,富含著作者對事件的愛憎之情。教師在教學時,要深挖文本,不斷引導學生走入情境,去體會感知作者在文章中表現出來的直接或間接的情緒。如教學《春望》一文,傳統的教學模式就是讓學生知道杜甫憂國憂民,感嘆“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凄涼。而詩中所反映的時代背景遠離學生的現實生活,傳統的教學方式讓學生體會不深,不會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也就不會讓學生產生深層的情感體驗。我在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置身于當時的時代背景,讓學生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讓學生體會自安史叛亂以來,戰火連續不斷。詩人妻子兒女遠在鄜州,家人分隔四方,妻子的安危使他夢牽魂繞。由此,“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寫出了作者所處亂世,既有國破之痛,更有家人亡命天涯的凄苦。經過這一引導,學生真正走進了作者的世界,體會了作者心靈深處的情感,自然產生了強烈的情感共鳴。
通過教師的語言,飽含真情的剖析杜甫的所思所想,將學生置于作者的生活境遇中,這種情感能夠讓學生感同身受,真正體會“國破家亡”的悲苦。著名的英國作家王爾德曾經說過:“作者完成了書的一半,讀者完成了另一半。”這種完成自然意味著作者與讀者的心靈契合,思想情感達到彼此交融,相互感知的最佳境界。同樣,當學生步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滿懷期待的去體驗作品時,他們也就自然而然地產生心靈上的共鳴,從而升華為一種至尚至高的審美境界。
二、真情誦讀,體會文本境界,孕育深層的情感體驗
真情朗讀是培養學生語感和陶冶學生情操的重要手段。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在語文教學中,要鼓勵學生真情誦讀,在誦讀教學中增加積累,發展語感,加深對文本的體驗與領悟。”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通過自己的情感之火點燃學生的情感火苗,從而讓學生的情感在語文課堂盡情燃燒。如對于《背影》一文的教學,為了讓學生感受文章中透露出的濃濃的父愛,我在范讀的基礎上,通過讓學生齊讀、分角色朗讀、給學生配上音樂等多種方式,讓學生在朗讀中不斷體會父愛如山的人間至愛;再如,教學《最后一課》,同樣可讓學生分角色朗讀文章的關鍵之處,使學生體會那種沉悶壓抑的氛圍,感悟那種失去國家的傷痛,進而把握文章的情感脈絡,領會作者表達的主旨。
三、把握基點,尋找最佳切入點,實現師生情感的共生
語文課堂應是鮮活生動的,其間不乏閃耀情感光芒的元素,教師要做個有心人,在教學中不斷探尋,不斷發現,找準最佳的切入點,以其獨特的人格魅力潛移默化地感召學生。教師在語文教學中不僅要做教學設計的執行者,更應是情感投入的參與者,要努力運用課文中的美文佳作所包含的真摯感情,去叩擊學生的心靈之弦,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使教師、學生與作品傳達的情感達到完美的統一,上升為理想的境界。當然,這就需要教師在備課時,處處時時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思維為依據,沿著學生情感發展的脈絡,將學生平時喜愛、感興趣的元素滲透進去。如在講散文蘊含的意境時,我給學生講述著名歌手費玉清的《千里之外》所蘊含的意蘊;在講現代詩詞的時候,讓學生演唱周杰倫的《菊花臺》,使學生感受歌詞中所蘊含的傳統文化內涵,從而激起了學生強烈的情感認同和學習興趣。
四、尋找原型,聯系學生生活,培育情感生成的土壤
情感教育必須寓于學生的生活中,只有將語文教育回歸到充滿生機的現實生活中,師生才可以在真實的自然事實和現實的文化活動中,產生豐富的感受和體驗,認識和掌握世界的原始之美。如《父母的心》一課,寫的是一對貧困夫婦在貧困交加時面臨骨肉分離時的猶豫,最終寧愿餓死也不愿拋棄子女的感人故事。雖然語言平實,但其間流露出的真情,卻感人至深。父母之愛,學生們再熟悉不過了,但很多學生司空見慣,反而忽視了這人間偉大的愛。筆者在教學中充分利用這一特點,在授課前一星期,要求學生每天回家后仔細觀察自己的父母,從他們的一言一行、言談舉止體會他們對自己的愛。在此基礎上,再對文本進行解讀,結果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學生也深刻地感受到父母之愛是人間最無私、最偉大的愛,自然升華了學生的情感。
總之,情感教育有別于智能教育,它更多的是在表現一種喚醒、一種塑造,我們教師只有在平時的教學中,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滲透情感教育,不斷完善學生的人格,將情感教育融入到日常工作中,才能不斷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塑造出心智和諧發展的一代新人。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王營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