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要激發學生對美術的興趣,教師首先不能墨守成規,否則就有可能扼殺學生活躍的思維。要讓美術新課程真正能夠體現課程的“新”,讓美術教學不斷的“新”,不斷的探索和實踐。
【關鍵詞】輕松;和諧;具體;形象;信心;空間
在美術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我發現本應充滿活力的藝術學科在孩子面前變得黯然失色,對美術課堂上的創作缺乏熱情。美術是人類記錄歷史、人文、生活等的一種重要語言。而美術在兒童學習中是一種沒有對錯的語言,美術對兒童的心理發展和情感教育有極大的好處。一碰到困難和挫折,便產生低落的情緒,注意力的持續性變低。那么,如何克服這種求知的浮躁,讓他們愛上這個課堂,使得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我們的教育。我們知道,只有內因得到充分的調動,教育才能培養出具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下一代。下面就結合美術課堂教學來談一談如何點燃孩子們的藝術火花,讓學生愛上美術。
一、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
在傳統教育中,師講生聽的這種課堂氣氛造成學生沉悶、壓抑,主動性不能發揮。心理研究成果早己提示: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中,學生情緒積極,思維敏捷,想象豐富,能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習。所以教師要努力營造這種良好的課堂氛圍,激勵學生走上講臺,參與“教學”。在做的同時,說出自己的心得體會,共同交流,共同進步。
我在教學“參觀和旅行”一課時,發現有很多學生的作業上出現了多次抹擦的痕跡,還有的學生在下面小聲地自言自語:“我不畫了,我不會畫!”我感到很奇怪,開始他們一個個興趣盎然,舉著手,爭先恐后地告訴我自己旅游時有趣的所見所聞。于是,我找來一個本來畫游樂場的學生,問他為什么不想畫了,他告訴我,不知道過山車怎么畫。我才突然領悟:創作源于生活!沒有生活中的接觸與觀察,學生怎么畫得出復雜的結構呢?難道我還能要求學生憑空來設計、想象嗎?生活處處有美,藝術就是善于從生活中捕捉。所以我認為在美術教學中,首先應考慮的是孩子對生活經驗的積累,提醒學生關注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感受美、發現美,才能創造美。
二、感受生動、具體的形象
有了濃厚的興趣,學生的學習才讓是積極的、主動的、輕松愉快的,有如饑似渴的吸收消化能力,表現出超人的才智和堅強的毅力。美術是一門造型藝術或叫做視覺藝術,每節課都離不開具體的、可視的形象。形象的視覺效果,往往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質量。
除了課堂范畫、實物外,配以一定的電教媒體,把一些難以講解和直接獲取的知識,巧妙借助于電教媒體進行表現,能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我所在的學校是一所普通農村小學,要想利用電教媒體來進行教學還有一定的限制。我利用下載下來的名畫給學生欣賞,大大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同班同學或同齡人的優秀作品展覽,一定程度上,看了之后還會自覺地學習其中的優點。在上課前,拿一些前幾屆或平行班的作品當范例,或把自己班的優秀作品展覽,請同學按小組分別上去看。學生對此較感興趣,看得仔細,學得認真,因為這時的看,關系到自己的具體操作。教師若再在此基礎上介紹一下那些作品各方面的優點,學生掌握得就越快,越全面。同時教師提出要求,布置任務,學生就會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對于學生創作素材的積累也有很大的益處。同時也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教學資源。如教學一年級的《走進大自然》,如果教師只在教室中講,哪些部分是畫面需要的、哪些不需要等等,這樣的閉門造車,不如讓學生去實地走走看看,感受一下校園里的草坪、花兒、小樹和假山等等。學生在感受生活的過程中,感悟能力增強了,繪畫能力提高了。
三、保護和樹立學生的自信心
在創作過程中給學生以希望,讓學生覺得學好美術并不太難,使學生覺得只要稍加努力就會獲得成功,讓學生在不斷獲得成功的喜悅中增強自信心,從而變得更加努力。用信心架起成功創作的橋梁,愛因斯坦說過想象比知識更重要。兒童的想象力是奇特的,大膽的,自由的,盡情宣泄色彩而不受約束,這正是兒童作品最動人、最精彩的價值。我看到這樣一個學生,他的寫生作品總是和實物相差甚遠,有時還遭到同學的嘲笑。他害怕上美術課,害怕自己的畫被人看見。其實,哪個孩子不想表現自己、展示自己、享受成功?這是孩子的天性。于是,我給他看了一張“凡高的自畫像”,后來那個孩子自信地舉起了自己的“印象派”,這至少是個好的開端。我們在指導兒童創作的過程中,應盡量讓兒童作為畫畫的主體,讓他們去發現其中的樂趣,畫他們最想畫的事物。樹立了信心,孩子就不再畏難;有了自信,孩子就可以描繪自己的生活;有了自信,想象的翅膀就可以自由飛翔,創作出精彩的作品。
美術課上,我經常發現,學生的創作各有其獨具魅力的地方,盡管有些創作上比較欠缺,但是,當你換一種角度去欣賞的時候,會發現,它也是很完美的。老師只是事先做一些啟發式的引導,讓兒童自己想象,然后老師再作一些修正式的補充,這樣能讓他有一種成就感。
四、給學生充分的想象空間
在課堂上經常會有一些教師說:“你這樣畫不對,沒有波浪形的嘴巴,應該是櫻桃形;沒有長方形的眼睛,應該是扁的;你這樣畫手不對,手應該是五個手指。”在教學實踐中,你會發現“對不對”的評價帶給了學生太多的困惑,最終使他們不會去想象,不敢去想象,只會畫教師認定正確的東西。每個人對世界的看法不一樣,對事物的認識也不相同,表現出的作品肯定不一樣,所以對學生的作品不能簡單地用“像不像”、“對不對”來評價。教師應給學生想象的時間和空間,充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現代社會知識更新迅疾,要培養學生走向對美術的興趣,教師首先不能墨守成規,否則就有可能扼殺學生活躍的思維。只是一些不成熟的經驗,要讓美術新課程真正能夠體現課程的“新”,讓美術教學不斷的“新”,自己還在探索的階段。只有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充實自己,才可以帶領著學生一起走向了成功。
(作者單位:江蘇省溧陽市上興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