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云計算技術的飛速發展,云計算帶來的是一場全新的革命。本文介紹了云計算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云計算的特點、關鍵技術以及云計算的服務方式。同時,對云計算應用的現狀和發展前景做了淺析。
關鍵詞:云計算;發展
1 引言
如今,云計算技術打破了高端技術“獨享”的局面,讓每個普通用戶和中小企業都能以極低的成本享有原先只有大型企業才能享有的高端技術服務。云計算徹底改變了我們的工作方式和商業模式,云計算已經走入我們的生活。
2 云計算的概念及其基本原理
狹義的云計算指的是廠商通過分布式計算和虛擬化技術搭建數據中心或超級計算機,以免費或按需租用方式向技術開發者或者企業客戶提供數據存儲、分析以及科學計算等服務。
廣義的云計算指的是廠商通過建立網絡服務器集群,向各種不同類型的客戶提供在線軟件服務、硬件租借、數據存儲、計算分析等不同類型的服務。廣義的云計算包括了更多的廠商和服務類型。
通俗地講,云計算是一種基于Internet的超級計算模式,在遠程的數據中心里,成千上萬臺電腦和服務器連接成一片電腦云。因此,云計算甚至可以讓你體驗超乎想像的運算能力,用戶通過電腦、筆記本、手機等方式接入數據中心,按自己的需求進行運算。
云計算的基本原理是,通過使計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計算機上,而非本地計算機或遠程服務器中,企業數據中心的運行將更與互聯網相似。這使得企業能夠將資源切換到需要的應用上,根據需求訪問計算機和存儲系統。
3 云計算的特點及其關鍵技術
基于云計算概念及原理,云計算應至少具備如下特點:一是以網絡為中心,云計算的整體架構是建立在由多臺計算機或其他硬件設備構成的網絡環境中;二是以服務為提供方式,以按需服務的方式根據不同用戶的個性化需求推出多層次的服務;三是高擴展性和高可靠性,基于網絡構建的云計算可以快速靈活地適應用戶不斷變化的需要,同時通過網絡冗余機制實現高可靠性;四是資源透明化,底層資源(計算、存儲、網絡資源等)對用戶透明,用戶無需了解資源具體實現和地理分布等細節。
為了實現上述特點,云計算采用了如下關鍵技術:一是數據分布存儲技術,通過采用分布式存儲的方式存儲數據,采用冗余存儲的方式保證存儲數據的可靠性,提高軟件可靠性彌補硬件的不可靠,從而提供廉價可靠的系統;二是并行計算編程模型,將任務自動分解成多個子任務,通過Map和Reduce兩個步驟實現任務在大規模計算節點中的調度和分配;三是高效數據管理,通過采用列存儲的數據管理模式實現在規模巨大的數據中高效地找到特定數據;四是分布資源管理,云計算系統在多節點并發執行環境中可以保障關鍵節點出現故障時的自動遷移及其狀態的同步。
4 云計算的服務方式
云計算已在日常網絡中隨處可見,以各種形式提供服務,云計算的主要服務方式有: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基礎設施即服務)、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平臺即服務)和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軟件即服務)三種形式,其中IaaS是把計算、存儲、網絡及搭建應用環境所需的一些工具當成服務提供給用戶,使得用戶能夠按需獲取IT基礎設施。它由計算機硬件、網絡、平臺虛擬化環境、效用計算計費方法、服務級別協議等組成,其表現形式是為用戶提供按需付費的資源服務,例如虛擬服務器、存儲等;PaaS是把分布式軟件的開發、測試和部署環境當作服務,通過互聯網提供給用戶,其表現形式是為用戶提供基于可擴展的大規模基礎設施的平臺能力與資源服務,例如云應用開發與運行環境、用戶數據、信息資源、公共服務能力;SaaS是一種基于互聯網來提供軟件服務的應用模式,它通過瀏覽器把服務器端的程序軟件傳給千萬用戶,供用戶在線使用,其表現形式是為用戶提供基于云基礎架構的應用軟件服務,例如CRM、文檔編輯,典型的商用代表是Google公司基于云計算平臺提供的Google辦公套件,只用瀏覽器即可訪問使用。
5 云計算的發展現狀及前景
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完善和成熟,以及云計算應用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云計算,不僅僅大中小企業廣泛應用云計算,人們的日常生活也會像離不開煤氣、水電那樣,離不開云計算。
云計算已經從前期的起步階段開始進入實質性發展的階段。互聯網公司、基礎運營商、軟硬件IT企業及各地政府等多方力量都在積極推動云計算發展。我國已將云計算列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的重點領域,“十二五”將給予大力扶持。與此同時,運營商在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已經開始大規模部署云計算解決方案來加速云實施。云計算在企業中正變得無處不在,大多數公司正在嘗試云計算。目前,已經有相當一部分大中型企業開始應用私有云及混合云,而針對小型企業的公有云項目也開始啟動。“十二五”期間我國云計算將步入高速發展期。
參考文獻
[1]中國云計算網.http://www.cloudcomputing-china.cn.
[2]中國電子政務網.http://www.e-gov.org.cn/xinxihua/news008 /201204/129104.html.
[3]CIO時代網.http://www.ciotimes.com.
[4]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