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國著名心血管專家胡大一針對迷信支架,崇拜搭橋的醫療現象表示,根據現在的統計資料,一半的支架都不靠譜兒。在穩定的情況下,不建議做支架。胡大一指出,合理地使用介入技術無可厚非,不過,支架泛濫則是中國醫學界非常可悲的現象。(10月14日《中國青年報》)
作為一名曾經的醫務工作者,筆者深深知道,心臟支架等多種過度濫用的器械,短期雖效果顯著,但不僅很多是無必要的,更是飲鴆止渴,在無形之中犧牲了患者的權益與健康。患者拿了更多的錢,卻并不是得到最好的治療效果。更重要的是,器械作為一個“外來異物”,并不能和肌肉等組織一起“互動”,久而久之很容易造成了肌肉等組織的磨損,帶來新的危險。胡大一醫生的話不僅打破了現在很多心血管醫生對心臟支架的神化,揭露了一些醫生不負責任的態度,更帶來了多重拷問和思考。
近年來,在國家對高額醫藥費的關注下,藥品控制逐漸加大,醫生用藥正向規范化邁進,原來被忽視的醫療器械漏洞就顯現出來了。從小小針管到支架、關節等高科技器械,醫院的大多數治療都是在器械的幫助下完成的,但有關部門對醫療器械的監管卻并不嚴謹。醫生們選科時流傳一句話,選科就選骨,內科選介入。為什么呢?只因為骨科和介入科放的器械較多。筆者就見過骨科醫生一臺手術,僅器械回扣就上萬,且不說逢年過節的紅包、旅游,平常請吃飯、唱歌等消費了。器械商們當然不會賠本賺吆喝,最終羊毛還是要出在羊身上。從醫生、推銷員、經銷商、廠家等層層剝利,到達患者手中時的器械價格翻了不止幾番。
2000年出臺的《醫療器械管理條例》,這部被稱為“只用了7天便制定出來”的法規,雖然存在諸多先天不足,卻仍在主導國內的醫療器械市場。在這部條例當中,沒有對“假冒偽劣醫療器械”的定義作出規定,醫療器械的監管僅僅以注冊為核心,企業只要有了注冊證,便仿佛有了一張“護身符”。不論是“以次充好”還是“偷工減料”,都基本上游離在法律監管之外。即便是受到查處,也不過是象征性地罰款了事。這就讓醫療器械業成為高利潤低風險行業。
僅靠站在道德高地上的幾聲疾呼,顯然并不靠譜。整頓醫療器械業,加大懲處力度,公開器械基本價格,形成透明的監督機制,從源頭抓起,才能根治醫療器械暴利之殤。同時,醫生的地位與診療費等也有待提高。一臺骨科手術,幾名醫生在精神高度緊張的情況下站立幾個小時,診療費及手術費一般都僅有1000~2000元左右。提高醫生價值,讓醫生們靠手藝吃飯才是根本。不然只能按下葫蘆浮起瓢,藥品走了靠器械,器械走了還有別的。
醫生不同于其他技術活,所包涵的道德意義更為崇高,所以在醫生的培養上,應不同于其他學科。醫科大學在教授時應更側重于醫德培養,而不應像現在這樣僅限于醫術上的培養。沒有醫德的醫生比魔鬼更可怕。只有在道德上完善,在制度上監督,多方下手才能真正保障患者的利益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