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度互聯使得醫療世界里的消費者,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機會和能力掌控自己的健康,而在信息技術推動下的這種轉變,在不久的將來或許會引發醫療健康服務模式的變革。
想象一下:你昨天吞服下的藥片,正在把它所到之處的信息反饋給醫生,醫生確定你已經很好地適應了這種糖尿病藥物,但在劑量上需要有所調整。雖然你向醫生表明自己嚴格按照計劃在維持生理指標,但你的無線體重儀出賣了你,在你最近一次踩上去時,它發現你的體重超標。于是,你不得不帶著計步器開始一個新的控制體重計劃,家里的冰箱、藥箱都切換到減肥模式,不斷提醒你按時吃藥、控制飲食,哪怕偷吃指甲蓋大小的巧克力,它們也會大題小做不停地警告。
無處不在的健康監測和干預,輔助醫生尋找病人的病因、療效,從而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而這樣想象并不夸張,無線傳輸、智能移動設備、傳感器、芯片等技術已經非常成熟,它們已經構成實現全面監護的技術基礎,而人們對醫療服務的期待,支付方對減少醫療開支的愿望,都將推動實現更智能化、個體化的醫療康復服務,使疾病發生的前期、中期得到很好的干預,從而改變“有病治病”的滯后性醫療服務模式。
回到患者體驗上
“和張主任的這次通話對我們幫助很大,先前通過看他的文章了解了一些疾病常識,但還是有一些疑問,電話中他給我詳細分析,并且明確了治療方向,增強恢復的信心。現在已經約到專家號,只等正式開始治療了。”張強醫生是上海東方醫院的一名外科大夫,他的手術已經排到明年,但每天他還是會打開“好大夫在線”的APP,回答患者的提問、接受部分電話咨詢。
在這個半虛擬化的醫患世界里,張強醫生的頁面訪問量已經超過200萬,182個線上咨詢、線下接受治療的患者分享其醫療服務感受,并給予好評。“以前病人看病挑醫院,但事實上即便是著名醫院的著名科室,內部醫生水平也是良莠不齊。在這個平臺上,患者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去選擇適合的好醫生。”張強醫生說,互聯網給醫療行業帶來的是服務上的革命,使醫療這個封閉性較強的行業逐步透明化,病人在選擇醫院、醫生甚至是治療方案方面的理念都會發生巨大改變。 “在我的電話咨詢中,至少有兩位患者避免了誤診,及時就醫保住了肢體。消除了一起在當地醫院發生的醫療糾紛。互聯網醫療服務更多的是提高了就診效率,比如在就診前做好相關的準備。當然,專家的經驗是確定咨詢效果的關鍵。”
醫療體系的獨特之處在于,使用方、提供方以及支付方來自不同的群體,代表使用和消費一方的患者往往不能自主選擇服務與治療方式,醫療服務決策者、提供方的醫生以及醫保支付方在左右和支配患者的選擇。而中國醫療資源分布的極不平衡性,使得醫生、院方、患者、政府支付方之間存在極為不對稱的信息流動,造成并非良性的關系。
但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高度信息互聯的世界正快速融合醫療健康產業,帶來服務模式的變革。這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影響就是,回歸患者本位,試圖提升醫療產品的患者體驗。
旺盛的需求,使得醫療健康產業的新疆界正吸引著大量廠商積極搶進。根據Chilmark研究公司預測,2014年全球醫療企業移動APP市場規模將達到17億美元,被視為一個具有巨大市場潛能的市場。
好大夫在線從2007年成立至今,吸納了全國3225家正規醫院、30萬位大夫,并已建成互聯網首個實時更新的門診信息問詢系統,并在此基礎上融合影像、語音、文字咨詢服務,打造醫療服務領域的“大眾點評網”。
從窄眾的醫生圈子中走出來的丁香園,在今年借助移動終端挖掘專業領域的細分功能服務,如“用藥助手”、“骨科時間”、“腫瘤時間”,卻意外獲得大眾的追捧。而面向普通用戶的“家庭用藥”、“丁香醫生”,正使丁香園在醫療健康服務道路上變得更加多元化。
當春雨天下提出“身體不適找春雨”這句口號的時候,這家已經擁有“春雨掌上醫生”、“春雨心境”兩款產品的初創公司,就有了更明確的發展方向——患病初期的初步診斷。
在這種趨勢下,醫院也不得不面對一個現實是,是時候擺脫古老的做派開始樹立更智能化的形象了。浙醫一院走在了前面,在全國率先試用一款醫療手機應用——“掌上浙一”。用這款應用能快速掛號,并可通過支付寶或工行網銀直接支付掛號費,掛號成功之后,手機就會以短信形式告知掛號信息,患者根據信息提示直接找相應科室就診。更重要的是,患者可以通過手機查閱檢查報告,只要輸入化驗單的醫囑號,就能在手機上看到報告單,不需要再在醫院等候。查閱到報告單后,手機還能提供備查的檢驗單參考值范圍,初步判斷病情是否嚴重,指導患者及時跟進就醫。
大城市里的三甲醫院常常人滿為患,掛號大廳里徹夜排隊的人群里,可能每天都有來自偏遠地區的患者家屬,為了獲得高質量的醫療服務,他們舟車勞頓。實現遠程醫療的目的,就在于避免這樣的就醫場景。
當人們開始談論起醫療服務時,很少會想起提供治療產品的醫藥企業,而在過去五年里,藥企對互聯網敬而遠之的態度,也使得人們忽略了真正對疾病成因、用藥信息等更有發言權的是藥企。不過,當移動醫療的發展使患者能夠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能更好地掌控、改善自己的健康,制藥企業也意識到它們必須參與進來。
輝瑞是第一個和社交媒體Sermo建立合作伙伴關系的制藥公司,它在當時的網站討論主題上添加了“問問輝瑞”按鈕,醫生只要點下這個按鈕,就會被告知他們正離開 Sermo,開始和一位輝瑞工作人員交談,他會向使用者提供包括數據來源和基礎研究的輔助信息。這個服務受到了廣泛的歡迎——97%的使用過這個服務的人都認為這些答案非常科學、可信。
雅培曾推出一款德語版的iPhone應用軟件,叫做“DiabetesMapp”。這款軟件可以使患者從地圖上找到附近的專家,應對不同種類的與糖尿病有關的種種問題,例如可以根據不同的情況分別向糖尿病專家、足科專家、心理治療師、救援小組以及其他不同領域的專家救助。此外,默克也在糖尿病領域開發出了一款針對iPhone的應用軟件“Vree for Diabetes”。這款軟件能為患者提供相關培訓,并記錄患者的血糖值、營養狀況、活動狀況、醫療 狀況、并形成病情趨勢圖。和很多其他的醫療保健軟件一樣,默克開發的產品也要索取一定的費用,這個跡象表明這種產品提供的信息的價值已經獲得了市場的認可。
智能手機應用軟件的應用范圍絕不僅限于糖尿病領域。目前各個公司開發出的應用軟件,涵蓋了14個疾病類別,這其中包括開發能夠幫助患者記錄疫苗接種時間的諾華Vax Trak,幫助患者記錄治療A型血友病的第八因子注射情況的拜耳Factor Track,能在150英里之內定位腫瘤臨床試驗地點的葛蘭素史克Cancer Trials等。
這些跡象也表明,制藥公司開始試圖突破以往從藥物治療的角度,采取更全面的介入措施,包括疾病管理、監測護理等環節。
賽諾菲安萬特(Sanofi-aventis)就是一個突出的例子。在2010年9月,這家法國公司宣布將把成為全世界治療糖尿病的領先者作為目標后,它的新計劃除了藥品研發之外,還包括監測裝置、胰島素泵、智能手機應用軟件、針對糖尿病患者提供的服務以及培訓項目。
很快,賽諾菲公司就開始兌現自己提出的目標,宣布推出兩款與AgaMatrix公司合作研發的血糖監測裝置,即BGStar和iBGStar,患者可以利用iBGStar進行隨身測試,也可以將這款設備連接到iPhone上,令屏幕顯示測試結果,并將結果發送給醫生。
“賽諾菲公司的目標是成為糖尿病領域中第一個、同時也是最好的、綜合性的醫療保健公司。由于至今都沒有出現綜合性的醫療保健公司,因此患者才會因為無法得到完整全面的醫療護理而受損。”賽諾菲公司負責糖尿病部門的主管Pierre Chancel的這番發言,不難看出,藥企對于醫療模式的理解正在發生轉變。
被數據化的健康
事實上,人體生理參數的連續監測,對掌握、改善患者身體狀況非常重要,尤其是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以糖尿病為例,有數據顯示,目前全世界的糖尿病患者已達到1.5億,并且近5年的發病率正以每年11%的速度增長。而對糖尿病患者而言,病情只能通過對體內葡萄糖代謝的調控進行控制而難以治愈。
最近,美敦力(Medtronic)在國內推出722實時動態胰島素泵系統,它不進具有持續皮下胰島素輸注功能,同時還能進行實時動態血糖檢測,根據血糖變化,患者或醫生可以隨時調整胰島素的輸注,從而使血糖的調整控制更加技術、準確和有效。這個血糖實時連續監測系統,包括可丟棄式連續血糖檢測探頭,射頻發射器和接收顯示器。植入皮下的血糖探頭是一個很小的電極片,帶有細小的金屬絲,在貼到患者腹部時,金屬絲會快速刺入皮膚,患者幾乎不會有疼痛感。在3天的工作壽命期內,貼在患者腹部的血糖檢測探頭沒10秒鐘對人體皮下間質液內的葡萄糖濃度進行一次測量,并將獲得的信息通過無線方式送到手機大小的接收器上。而接收器對接收到的信息每5分鐘作一此均值處理,并將其轉換成血糖值儲存下來。采用這種方法,糖尿病病情得到更準確的控制,避免了皮膚損傷、血液樣本采集和分析的繁瑣流程,并且1天可得到288個血糖值,獲得信息量幾乎是指血測試法的100多倍。
除了產品方面,美敦力更嘗試在業務模式方面探索未來醫療保健服務的提供方式。美敦力找來IT、技術和醫療保健專家,組成一個創新團隊,專注于與思科、微軟等公司合作開發“未來醫院”項目,同時還邀請顧客參與項目的討論。“未來醫院”里的設施改善很多功能,其中包括可以將病人的生命信息從救護車,通過無線傳遞的方式 發送到醫院,另外也包括“智能病床”,它可以將患者的實時數據傳送到醫院的點磁共振(EMR)系統上,并且當出現危急情況時,可以立刻警示護理人員。美敦力副總裁兼首席信息官Michael Hedges認為,在Medtronic,信息技術是創新環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公司的生命線。
美敦力進行IT創新的另一個重要領域是移動健康,對復雜病癥(如糖尿病)的關注,使他們努力找到一系列以患者和醫生為核心的移動健康解決方案。通過互聯移動技術,患者可以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向美敦力訂購他們所需的藥物,此外醫生也可以通過查看患者信息,對處方做出必要的調整。美敦力認為未來將出現高度互聯的體系,患者、護理人員和醫生都可以通過他們的移動設備互相聯系,從而使患者能夠及時采取改善自身健康的行動。
與此同時,羅氏(Roche)宣布與電子健康公司Inter ComponentWare簽署一份長達數年的合作協議,開發一款用于控制糖尿病的、基于網絡的新一代解決方案。患者可以通過這個網絡平臺安全地分享各項數據,并與醫療保健專家實行在線聯系。這個平臺也可以協助患者和護理員以更為有效的方式控制糖尿病。目前這個項目 的合作者正在對大約400名患者進行臨床試驗,以求測試一款用于控制糖尿病風險的解決方案的有效性。
這樣的醫療體驗,也惠及到心臟疾病患者,不久之后很可能還會看到類似方法被應用在其他慢性疾病的治療中。對生物工程學家來說,通過一種無線連接,使慢性病的監測、數據分析、治療方案優化有了最佳解決途徑。未來,無線傳感、芯片在疾病監測與治療中將會起到更重要的作用,推動醫療設備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便攜。一種貼在皮膚上無創傷的芯片,負責收集生命體征信息包括心率、腦波等等,醫生就可以實時獲得疾病的個體化信息,據此對疑難雜癥的治療方法進行研究,或許這個目標很可能實現。
隨之而來的,是醫療健康服務不再只包括入院治療,而是隨時隨地在各個生活、工作場景中任何需要的時候數據化我們的生理狀況,從而更全面的了解整體健康情況,發現任何可能預示健康出問題的變化。無線體重儀、血壓計、計步器、跑步機、輔助睡眠儀器等等,這些已經非常普遍的家用設備很容易就能實現對生命體征的采集,而追蹤這些信息對于獲得更加有效的醫療服務至關重要。
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更進一步的想象似乎也并不遙遠,對未來醫療設備智能化、便攜化更遠的設想是,嵌入式、即貼即用的生物傳感器、內置在藥片里的可消化芯片,用來收集心率、心電、呼吸率、血糖水平等生理指標,然后形成數據報告直接傳輸給醫護人員用作應急警報、判斷病情及治療效果。或者是智能藥瓶蓋,能夠跟蹤服藥狀況,進行用藥禁忌、續買藥物提醒等。當然,它們也可以與你的智能終端諸如手機、平板電腦、冰箱、電視等對接起來,告誡你一切與服藥時需要做的事和不該做的事。
跨界技術的嫁接,帶來醫療領域一波新技術應用的爆發,由此而帶來的服務模式變革正在發生。就像高通商務拓展及健康與生命科學副總裁Don Jones說的那樣,“它正通過實現更快、更好的藥物治療、滴定檢測、患者自我管理、自我監控等手段,消除時間和空間的阻礙。”
但盡管我們為新技術感到興奮,也無法忽略一些現實的阻礙。首先,移動醫療還在雛形階段,在商業模式上被證實可行的屈指可數。一個可持續的移動醫療商業模式,需要解決的最核心問題是: 誰為移動醫療服務買單?以什么樣的定價體系制定收費模式?普華永道在最近一次調研中發現,75%的受訪醫生認為,現有的醫療支付體系并不利于醫療服務提供方積極利用移動醫療的優勢來提高效率。
然而,支付結構并非移動醫療體系創建面臨的唯一障礙。在對新技術手段進行立法、監督時,很難得到相對準確的標準。而更大范圍內的個人健康信息數據,將會隨著新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運用變得龐大、零散,醫療體系內不同層級的醫院、制藥企業、患者、醫保支付方,最終如何保護、描述與分析這些復雜的生命體數據變化,將面臨巨大的挑戰。
接下來,必然需要回答這些乃至更多的棘手的問題,但當藥瓶、藥片、病床、檢查儀器,更為普遍地從不同維度幫助人們更智能化地維持健康狀態,改變人們對醫療服務模式的認知,技術創新所推動的醫療服務變革也就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