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高等院校對如何實現高效教學展開了討論。音樂高效教學自然也被納入了討論之中。在本文中,筆者關于音樂高效教學展開了思考,期望能對廣大教育工作者有所幫助。
關鍵詞:音樂教學;高效教學;教學效率
作為一名音樂教師,筆者曾覺得“高效教學”對于音樂課堂并不適用。因為筆者自以為在現代教育中音樂教育似乎并不存在課堂教學“高效”與“低效”的問題——再“低效”也能在一節課上教會學生唱一首歌吧!然而教育改革的發展實踐證明,筆者的觀點是錯誤的。雖然傳統教育理念對現代教育有很多啟示,但也存在諸多與現代教育理念相悖的不合理因素,例如傳統教育中不注重“以人為本”的教學方式,正是造成教學“低效”的主要原因,因而傳統教育理念需要我們去擇精摒垢,新的教育思想則需要我們在充分學習、理解的前提下去吸納,這是一個長時期的、復雜的融合過程。所以,高效教學不僅是現代教育的重點,也是未來教育的發展目標。在本文中,筆者就如何在現代教育發展方針下實現高效教學、提高音樂學習效率做了深入思考。
可以說,學生學習音樂是出于人類對音樂的需要,而對音樂學習的需要則是學習音樂的基本出發點。大家通過感知、體驗音樂的美感,能達到一種愉悅的心理狀態,人們生活中的精神需要、交往需要、表現需要等很多方面也需要依賴于音樂進行更深入的交流,以傳遞人們內心真實有效的信息。為了使音樂得到更好的繼承和發揚,使音樂更好地為人們服務,音樂教育改革勢在必行,如何在音樂課堂教學中實現“高效”二字,不妨先從以下幾點入手:
精心預設: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眾所周知,“興趣是造成人類不斷學習、進步的最原始動力。”著名的心理學家贊可夫把學習動機、興趣看成是學習的“內部誘因”,他指出: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會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引用到音樂教學可以這樣理解——學生的音樂學習動機強,就會產生積極的學習態度,由此產生的驅動會使學生能夠積極的在老師的指導下形成獨立的、能動的學習自律,從而產生積極的意志和信念;反之,學生沒有很強的學習動機,則很容易導致他們學習態度消極、被動應付,學習質量降低。正是因為如此,筆者自開始教授音樂以來始終以激發學生感受、鑒賞、表現音樂的學習興趣為手段開展教學活動。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無論哪一個年級,哪一個班、每到學期終了之時,能使孩子們不假思索背唱出的往往是一些旋律上口、歌詞簡單易記的歌曲,即他們學唱伊始就抱以極大的興趣和樂趣去學唱的,而那些詞曲平平的歌曲則很難被他們關注。其實不要說孩子,恐怕有的歌曲連老師唱起來都會覺得興味索然。看來“興趣”這一驅動力不僅僅適用于學生,委實人性使然也。
再如筆者的個人案例:在二年級上冊《童話故事》一課中聆聽《糖果仙人舞曲》時,我先讓學生在不知曲名的情況下聽一聽樂曲,并讓他們想象一下聽到樂曲仿佛置身其中的場景,孩子們對此饒有興趣,繪聲繪色地講述著他們仿佛來到了一個神秘的山洞、一片美麗的大草原、一個森林中的小木屋……在肯定了他們的想象之后我給他們每人發了一塊糖,在他們興致勃勃地剝開糖紙時,我帶著他們一起體味糖紙剝落時發出的清脆響聲,并讓他們觀察糖紙晶瑩剔透、班駁陸離的形狀,之后我讓學生在得知曲名后再次聆聽,他們的反應是對樂曲中鋼琴的使用有了更深的體會,對樂曲的輕盈曼妙也有了深層的理解。
由此看來,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審美心理特征精心預設每節課、每個環節,從每首歌、每首樂曲中去尋找吸引學生并能激發他們學習興趣的點,佐以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和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動機與興趣,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掌控動態:突出主體強調主導
自2004年課改以來,行走于教學一線的教師們都熟悉這樣一句話——學生為主體,教師是主導。的確,正是在逐步的學習與研究中,教師們一改舊日的傳統教學模式,轉而進入了一種新的教學活動中。然而,但凡新的事物從產生到接受再到使用都會有一段磨合期,于是常出現滿堂課完全交由學生演繹的現象。幸而近幾年,很多教師認識到:主體并不等同于主持,主導更不能流于配角。
記得有一次課堂授課,當我講到當“四只小天鵝”得知王子要永遠和奧杰塔在一起后,高興地唱起歌、跳起歡快的舞蹈時,一個男孩兒突然站起來問我:“他們唱的是什么歌?”我開始并沒有打算將這個問題擴大,但是看著他們很有興趣的樣子筆者忽然萌生了想法,于是乎在我的帶領下大家七嘴八舌地編湊起歌詞,創作了一首《天鵝快樂歌》;更出乎我意料的是經過又唱又編的一番折騰,他們居然輕易地記住了樂曲的主題,甚至對主題再現時與初現時的不同都能準確地指出來。我認為這堂課幾乎是由孩子們自己設計的音樂課,給他們的樂趣是遠遠超過了我照本宣科的教授。
因而,音樂教育要以人為本,從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出發,強調和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在使學生主動感知、體現、表現和創造音樂的同時,還需有效地掌握主導的權杖,引導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使師生雙方互掘潛能、共享經驗、交流成果、心靈契合……如果一堂課能享受到如此多的美妙感受,也算入了臻境并理所當然的稱得上“特效”了。
關注差異:適當調整教學目標
作為一名普通學校的音樂教師,我所面對的是良莠不齊的音樂學子,特別是我所在的學校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入學前沒有接受過正規的學前教育,甚至有的孩子告訴我他上學之前從來沒唱過歌!還有曾經一度很困擾我的是,有一個班的學生在上一年級時,全班居然找不出一個唱歌不跑調的孩子。因此,筆者認為關注學生的差異,適當調整教學目標是必須的。
我曾看到這樣一篇來自國外的教學案例:一群中國教育尖兵前往某國學習,聽了這樣一節課(按照國內的說法應該是“科學”課)——觀察認識蚯蚓。上課后的15分鐘里老師讓學生捉蚯蚓并要保證人手一只,于是一群孩子亂糟糟地去捉老師帶到教室的一大堆蚯蚓,桌椅碰撞、尖叫連連的狀況可想而知。喧鬧的15分鐘過去了,接下來的時間,老師用很簡短的提示引導學生觀察手里的蚯蚓,孩子們反饋的信息中有形容或表述蚯蚓外貌特征的,也不乏對蚯蚓身體構造的一些評論,更有孩子已經動手做起實驗并得出——即使蚯蚓的身體被割開它仍舊會動,說明這種動物有很強的生命力。老師對每個孩子的發言都給予了高度的評價。最后下課時,終于有中國的專家提出疑問:有必要用十五分鐘的時間去捉蚯蚓嗎?這位老師平靜地回答:如果孩子們連一只蚯蚓都無法捉到,那么,我接下來的講課將毫無意義。
我覺得這位老師說的很好,任何一門學科的學習都有一個從基礎到高級的過程,“捉蚯蚓”其實就是觀察認識蚯蚓的最基本過程。由此我不禁想到了我所教的學生,由于生源差異較大,再加上不平等的分班制度,使得有些同年級但不同班的學生學習能力相差極為懸殊,這樣一來便導致統一的固定格局并不能真正做到被不同班級的學生所掌握——即有效性的教學不能真實地被體現出來。因此,我堅持進一個班唱一個班的歌、唱一個班的歌確立一個班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在音樂課上孩子們需要的是美和快樂,而不是羞辱和沮喪,為師者應該在課堂上學會變通。
在教學中,我始終將以上三點作為我提高教學效率的最基本手段,認為高效教學其實就是把學生放在第一位。教師在備課、上課等預設時要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來設計和安排,課堂教學的實施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從備課的設計到課堂的生成都要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落腳點,這樣一來教師的所有課前與課上行為便稱得上“有為”,筆者相信教師的“為”一定會激發出學生的“動”,學生動起來了,教學效果也就會隨之得到提高。
此外,關于在音樂教學中實現“高效”教學,筆者尚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亟待與各位同行探究:
1.教學的效率歸根到底應該是學的效率。倘若教師在各級各類公開教學中跟風般的順應潮流,僅僅是為了作秀,暫不說學生的學習效率高不高,就是教師本人可能也會心存尷尬。畢竟我們都知道,形成自己的教學方法和風格是需要長時間的付出,甚至要窮盡一生的努力與實踐。
2.學科之間的教學雖有大同,但小異也林林總總,不能以點概面、以偏概全。因此,評價一堂音樂課是否高效必須先要對各學科之間教學內容、方法、過程、模式、目標的差異有所了解。此外,對于學生平時的狀態也要稍加關注,這樣評價結果才有可能公正、合理。
3.學生樂學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偏難會使學生對該科目知識產生抵觸;偏易又會導致學生不屑于參與教學活動,進而失去興趣,所以音樂教材的編撰不容小覷。
4.仍舊針對前面所提到的班級之間水平差異問題,教師的教學目標需要根據不同班的具體情況來調節,而這樣一來會加重教師備課的負擔,那么管理者在對教師備課的要求是否也應做出適當調整?這是一個丞待解決的問題。
從辯證法的角度來講,舊和新是對立而又統一的,我們不能接受了新課程改革就完全否定了舊時傳統教學的意義,也不能今天要研究“高效”教學就把自己從前的種種教學行為一概認定為“效率低”。如果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后,學生獲得了進步或發展,教學效益自然就產生了。因此,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指標。音樂教學是一個需要我們長期研究、學習的過程,而學生則更是需要我們長期研究、分析的對象,只有對音樂教學不斷地學習探究,才能讓我們這些為師者從課堂上收獲到更多的成就感與快樂感,才能讓我們的課堂永遠閃爍著智慧的光華。
參考文獻:
[1]王一萍.培養音樂好習慣,有效提升音樂學習效率[J].新課程(教研),2011(09).
[2]王卓.如何提高音樂課堂的教學效率[J].《大舞臺》,2012(04).
[3]王禎.如何提高音樂課堂教學效率[J].音樂天地,2004(08).
[4]魯楓.對提高初中音樂教學效率的幾點思考[J].考試周刊,2012(45).
| 作者單位:黃河科技學院音樂學院
編校:宋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