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雖說錢是身外之物,但是俗語又云:“錢不是萬能的,但沒錢是萬萬不能的。”其實在每一段人生經歷中,或長或短地都會有一段為錢奔波的時間,在這段時間里,掙錢和花錢就是生活的主要內容。
翻開隨便一篇都市報紙,至少有一半的內容在教人們如何掙錢花錢,其中既有有理性的理財建議,同時也有為推銷產品而偽裝自己態度客觀的軟文。其實如何理性地花錢這個命題在經濟學的學者中是個經久不衰的熱點論題。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米爾頓?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曾經就出資人(誰的錢)和受益人(誰的事)為兩個基本維度列出了一個花錢矩陣。
這個簡單的矩陣之所以出名,正是因為其一針見血地說明了各種消費行為的效能原因。在這個矩陣中,所有的經濟行為可以分為以下四種情況:
圖中第一種是花自己的錢,辦別人的事兒。
在日常經濟活動中這一類的例子非常多。例如在商務活動中私人的送禮宴請,慈善活動中的捐贈等等。這類經濟活動中由于是花自己的錢,我們自然會去留心錢是否花得合情合理;同時由于我們不一定能夠精準把握對別人的需求。(例如接受禮品或招待的客戶的愛好或口味,或者慈善活動中受助者的實際需求),可想而知,在這類經濟活動中經常會發生花錢的效用難以最大化的情況。
第二種情況是花別人的錢,辦別人的事兒。
在網上有人直接以“萬惡”來作為這類花錢方式的形容詞。理由有二:第一,花別人的錢,自然不心疼,更沒有什么動力去將精打細算,第二,為別人辦事,很難了解他人的真實需求,難以真正達到效果。這種花錢不討好的方式,很遺憾,也是滋生腐敗的沃土。
第三種情況是花自己的錢,辦自己的事。
私人消費基本都屬于這種情況,私人企業家在企業內部更是會孜孜不倦地追求這種消費形式。這種消費行為無需他人的監管,這是因為首先,花自己的錢沒有人會不在意浪費的情況,一定是盡量地選擇性價比最高的產品或者服務。其次,自己是最明白自己需求的人,所以這個經濟行為的結果自然也是最能滿足自己需求的。
最后一種是花別人的錢辦自己的事。企業的福利往往就屬于這種情況。舉例來說,如果公司出臺一項福利措施:每個人每月可以報銷150元的話費,那么財務會發現幾乎所有的員工每個月都會花到150元左右的手機話費。這類消費的真實效用比較可疑。如果員工自己去付話費或者辦理話費套餐,他們的選擇會比較集中于100元以下的套餐。而當話費報銷成為公司的一項福利制度,那么員工就極容易對話費變得不敏感起來,他們甚至會為了花完150元話費而去與親友煲長途電話粥。
從效率上而言,上述四種模式中,第三種的效率最大,而第二種的效率最低,同時容易衍生出貪污等行為。所以常聽有職業經理人抱怨:民營企業是花自己的錢辦自己的事,既注重成本又注重收益。國企是花別人的錢辦別人的事既不注重成本又不注重收益。我們常說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其實實施起來需要極高的監管成本,而且即使如此,也很難扭轉其低效的本質。
因此真正聰明的花錢方式是把其他三種花錢方式向第三種轉換,讓所有公共消費轉化成為私人消費,讓公共事務轉化成為私人事務。這樣一來,無論花錢的效率、選擇的合理性和最后的結果才可能令人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