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本是水資源論證工作的根本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作為人類最寶貴資源的水,更是體現著“人與自然和諧共處”與“優化水資源配置”的主題。當前社會對生態環境的憂慮和關注不斷加深,對恢復良好生態環境的期望也在不斷增加。在我國的各地區,已經不僅是過去經常提及的“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也可能“宜荒則荒”;也不僅局限于“退耕還林,退田還湖”,還可能“退取(取水)還流(河流)”。從“空間均衡”、“區域協調”與“循環經濟”的講課中,進一步認識到了規劃與宏觀調控在水資源論證中的地位與作用—“什么樣的地方可以干什么,什么樣的地方不可以干什么”,特別是從水資源論證工作“做得了,做不了?”的反詰問話中,感受到了水資源管理高層對水資源工作的重視,能更深切體會到水資源論證工作的任重道遠,水資源論證從業人員的重任在肩。
水資源論證工作的總體原則
要明確水資源論證的工作階段是在定位在建設項目的項目建議書之后與可行性研究報告之前,區域水資源開發利用一般選擇范圍大小適宜的行政區劃,建設項目的取水水源論需要首先確定工作等級與論證范圍等。筆者所在單位為遼寧省水文水資源局盤錦分局,結合實踐談以下看法。
水資源論證工作階段。水資源論證工作服務于取水許可審批,工作程序與基本建設程序的關系為,水資源論證工作開始于可行性研究階段,系在報審建設項目的項目建議書立項后進行,結束于報審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階段之前。2002年3月24日水利部、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令第15號發布《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管理辦法》在技術方面提出了要符合《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報告書編制基本要求》,《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培訓教材》新增了工作等級和工作深度要求,并且水利部已明確要加快制定《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技術規范》,工作深度上將由“基本要求”而至技術規范,對水資源論證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需要論證從業人員不斷學習提高,深入調查研究,將水資源論證工作做大做強。
區域水資源開發利用。對于水資源開發利用區域的界定,一般選范圍大小適宜的行政區域為宜,盡量緊扣取水水源論證范圍且不打亂行政區劃界限是很切合實際的,硬性地以劃分區域統計資料極可能造成區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狀況的失真。筆者所在單位為水文行業,水資源開發利用對于水文行業而言是編制的難點,水文的行業優勢在于水情與水質資料的收集整理,水情的主體徑流資料僅為區域水資源供需平衡的來水量,區域需水量及工程供水量資料難求,落實到所論證的水資源開發利用區域就更難。在筆者所參加的水資源論證報告書編制中所收集的流域規劃均為上個世紀80年代的資料,現在所進行的水資源綜合規劃遠水不解近渴,給現狀水資源開發利用評價帶來了極大的不便。
水資源論證不同于流域規劃,水資源論證的建設項目僅此是流域中的一個點,在沒有新近的流域規劃的前提下,在沒有強大的人力、物力與時間作支撐的情況下,以點代面論及現狀與規劃水平年,顯得比較蒼白而單薄。就過去所做的流域規劃,除需投入大量的人力與物力之外,少了一年半載是做不出來的,以水資源論證來完成區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的遠景規劃,筆者認為對缺乏資料地區是難以滿足要求的。對水資源論證報告中的區域水資源開發利用及設計水平年供需平衡,最有效與可靠的途徑是采用新近的水資源綜合規劃成果,找到新的依據與支撐點,但目前尚無正式成果可用。
水資源論證范圍。對于水資源的論證范圍的確定,在地表取水水源論證中指出,通常以便于水量平衡分析,易于與現有成果與資料配套,突出重點、兼顧一般為原則;同時,也指出不易找到一個通用的準則。筆者認為結合“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報告書編制基本要求”,水資源的論證范圍內應以包含取水水源、水環境以及對周圍取水戶的影響范圍為好,三者不一定要硬性重合,一般相交與相含。
對于地表取水水源論證,重點應針對建設項目取水口以上徑流范圍,根據所論證的徑流范圍內的水文站、湖泊、水庫等不同情況,決定是否劃分不同的徑流區間進行論證;對于取用地下水的建設項目,論證范圍的水文地質單元最好與地表的水文測站控制的徑流范圍相近,便于對論證范圍內的地下水與地表水資源的相互轉換與現狀進行對應研究。
對于水環境論證范圍,以取水河段所處水功能保護區劃范圍為主要依據確定,與取水水源論證范圍有相重疊的河段。
對周圍取水戶的影響問題,于地下水資源主要指所在水文地質單元,于地表水資源指對下游取水戶影響的河段,結合河流特性,論證范圍宜以徑流量大的支流匯口為下界為好。
做好水資源論證工作的幾點建議
加強培訓。上級水利部門要以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管理人員、從業人員和咨詢專家三支隊伍培訓為重點,分層次、有重點、有計劃地舉辦專題培訓班,全面加強培訓工作,力爭使隊伍整體素質的有一個較大地提高。筆者認為十分緊迫而必要,同時,不只是論證從業人員需要經培訓考試后持證上崗,更需要咨詢專家來把握水資源論證工作的深度與尺度,特別是需要提高基層水政水資源管理人員的業務素質。
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報告需要符合《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管理辦法》關于“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報告書編制基本要求”的規定,希望《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培訓教材(試用)》中增補一些“基本要求”中有關篇章結構與格式方面的內容,增補一些“基本要求”需用的術語解釋(例“項目性質”、“水源類型”、“排放方式”等),最好能推薦或推行一種更合理的報告編寫體例。
參加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上崗培訓的人員應具有相應資質單位的學員,并具有編制水資源論證報告書的實踐經驗,從而更加有利于工作的開展。
通過對建設項目進行水資源論證,將從以下幾個方面產生積極的效果:一是能促進企業自身節水工作的開展。在論證過程中,要求建設項目采用先進工藝和技術,提高用水效率,促進節約用水工作,使有限的水資源發揮更大效益。二是能夠有效促進了水資源的統一調配。在一些缺水地區,建設項目采用中水、海水、礦井疏干水等非傳統水資源,實現分質供水、優水優用,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三是可以改善城鎮居民的用水狀況。四是能夠合理調整農業結構。通過對耗水大的農業項目加以限制和控制,使節約下來的水用于發展低耗水高效益產業。五是保障建設項目的用水安全。通過對水資源條件、建設項目的用水和退水、周邊環境的影響等進行全面論證,分析項目實施的可行性,避免建設項目的盲目上馬,這對于保障人員的安全用水,促進地區經濟發展,改善城市環境狀況起到明顯作用。
(作者單位:遼寧省水文水資源勘測局
盤錦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