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關于新課程的名詞和概念不斷涌現。“學習方式”便是其中之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特別強調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人們也普遍認為,學習方式的變革是本次課程改革的重點,也是衡量課程改革成功與否的標志之一。所以,長期以來一直困擾著學生的被動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等學習方式是本次教學改革要著力解決的問題。
以低年級語文為例,我認為只有堅持讓學生有效地參與教學活動,才能真正實現學生的主動發展,才能實現學習方式的變革與更新。
一、誘發興趣,激發動機,讓學生參與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對于有效地參與教學活動來說,首要的問題是如何讓學生能夠參與并且持久地保持參與的積極性。從幼兒園升入一年級,是一個大坡度。孩子們跨進小學時充滿好奇、滿懷熱情,但這種情感是脆弱的,不穩定的。倘若教學時間超過了他們的注意力可以維持的時限,教學內容單一,教學手段單調,作業負擔繁重,老師又很嚴厲,那么,他們便會失望甚至會害怕,厭倦小學學習生活。
這就需要過渡,以減小坡度。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的刺激就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因此,我經過充分的準備,用兩周左右的時間設置“過渡課”,并積極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從而使學生具備了參與的心理品質。
1.室內短課,激發學習興趣
室內短課運用各種手段,如自主探究、學當“老師”、引用游戲、編講故事、互動互學,創造了生動的學習情境,把藝術的直觀和感官訓練引進啟蒙教育,增強了教學內容的形象性、趣味性,重視了兒童的實際操作。這樣的學習內容和形式,既接近于幼兒園,又高于幼兒園,學生的學習興趣怎能不被激發呢?
2.分設課型,激發學習興趣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中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地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一年級新生有將近兩個月的拼音學習時間,如果語文課總是上成拼音課,那樣,學生會感到枯燥無味。因此,我將語文學科分設成各種課型,有識字課、注音閱讀課、觀察說話課、“觀察、說話、閱讀”綜合課等多種類型的課程。一段時間下來,孩子們感到很有趣,很快適應了小學階段的學習生活。
3.重在激勵,激發學習興趣
教師應該學會激勵,人性最深層的需求就是渴望別人欣賞和激勵。而且,隨著年齡的增加,這種“渴望”會變得更加深沉而熾烈。因此,我在設計教學活動時,盡可能考慮讓學生有更多的獲得成功的機會,滿足學生的成就感和表現欲。成功時給他們一個信任的微笑、一回肯定的頷首、一個激勵的眼神、一句鼓勵的話語,驅散學生積聚在心底的自卑的陰影,找回他們可能失落的寶貴的自尊,誘發他們心中正在萌發的學習熱情。
4.培養美感,激發學習興趣
英國美學學會主席赫伯特·里德在其《寓教育于藝術》中指出:培養美感不僅成為當今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大有可能成為整個教育的基礎和整個教育改革的突破口。
孩子們入學的第一天,我帶孩子們走出校園,先認識學校校牌,讓他們知道自己上的是一所什么小學。接著進入校園,看看學校全貌,然后再讓孩子們認識校園里的花草樹木。我讓孩子們圍坐在花圃前,宣布“美麗的我”小小介紹會,向新同學介紹自己。我還設計了“精致的小紅花”“閃光的五角星”“鮮艷的小紅旗”作為獎品。我想:美的形式,美的語言,美的獎品,必定會給孩子們留下美的感受,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孩子們感到很有趣,對新的學習環境、學習生活就從適應到喜愛,進而為整個小學階段的學習做好精神上和行為習慣上的鋪墊,邁出了小學學習生活的第一步。
二、創設情境,提供機會,讓學生參與
對于低年級的語文教學來說,特定的情境是不可少的。我們應該為學生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讓學生學習新知,并產生問題,引起探究欲望,誘發學生積極地參與,并在參與中求得自身發展,也就是提高參與的有效性。
1.親身參與實踐活動,豐富感性認識
古人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說的是人們要想深入地了解和認識事物,就必須親身參與嘗試、體驗,親自去做。教師結合學生學習的內容,提供給學生的感性認識越豐富,就越便于學生理解其中的奧秘。
2.實施分層教學,因材施教,保證全體學生參與
讓個性張揚,是現代教育的一個重要觀點,是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的最好體現。同時,人人參與也是有效地參與教學活動的一個顯著特征。語文練習在考慮共性的同時也要兼顧學生個性,使練習成為發展學生特長、彌補學生不足的手段。我認為,設計開放性練習是因材施教、讓學生積極參與的最佳手段。
3.倡導探究性學習,體驗成功,促進學生主動參與
理論和實踐證明:學習上的多次成功,對于未成年的孩子,其積極意義和作用是十分明顯的。反復的成功可以促使學生產生一種內驅動力——渴求學習,學生在積極、愉快的情感支配下,易得到更好的發展。
綜上所述,我們要遵循學生學習的心理規律,認真研究、設計能讓學生有效參與的教學活動,減少無效勞動,在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中提高探索、實踐、體驗、合作、交流的實效性,賦予語文特有的人文情愫,賦予語文課程更多的人文性,以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發展,真正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實現語文靈性課堂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增加助動力。
(作者單位 江蘇省金壇市金城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