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在第四部分“實施建議”的教學建議中明確指出:在數學活動中,教師要把基本理念轉化為自己的教學行為,處理好教師講授與學生自主學習的關系,注重啟發學生積極思考;發揚教學民主,當好學生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鼓勵學生大膽創新與實踐。那么,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究竟應該怎樣當好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呢?究竟應該怎樣讓學生的個性在課堂中得以釋放,展現生命的活力呢?
長期以來,我們的課堂往往是維護師道尊嚴的法庭。我們的課堂教學忽視了學生個性的發展,過多地強調知識的記憶、模仿,抑制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最終使教學變得機械、沉悶,缺乏童心和靈性,缺乏生命活力。要知道,學生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學習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為。作為教師,理應在課堂教學環境中創設一個有利于學生個性發展的場所,讓學生的個性在寬松、自然、愉悅的氛圍中得以張揚。在新一輪課程教學改革中,我們應該切實改變課堂教學模式,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著實做到以下幾點:
一、切實做到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起主導作用,學生起主體作用
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學生在平等、合作、交流的氛圍中學習。在課堂上,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交流者。教師應該放棄所謂的師道尊嚴,要俯下身段,以“甘為孺子牛”的精神為學生服務。不僅是身體,心靈也要蹲下來,真心地融入學生中間去,與學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同構建有利于學生個性發展的課堂氛圍,使學生有效地獲取新的知識和能力。這樣的課堂,才能夠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才能使學生得到充分的發展。
另外,教師還要學會傾聽、理解、賞識。教師不再是過去的教書匠,學生也不再是被動的聽受者。師生之間應該共同探究問題,共同發展;同時,教師又是一名成功的賞識者,要隨時關注學生在課堂的“一舉一動”,發現閃光點要及時表揚,充分發揮賞識教育的作用。對學生應以表揚為主,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讓學生真正體驗到學習的快樂。
二、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用愛心貫穿課堂教學
理想的教育是充滿愛心的教育,同樣,理想的課堂也必須灑滿愛。在課堂上,師生只有充滿著“愛”,課堂才會變得有活力,教師才會游刃有余地教,學生才會自由自在地學;課堂上有了“愛”,師生間才會互相理解和尊重。教師要學會把教學觀點通過“愛”的方式向學生展示,不必強加給學生。要知道,教師教授的對象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是一個個有著思想的生命體。這就需要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的時候,要創新思維,開動腦筋,營造和諧、自主、創意的課堂氛圍,摒棄那種教師高壓式、填鴨式等單調乏味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課堂上自由大膽地表現好奇心、挑戰心、想象力等。比如,在講應用題時,我設置了這樣一些生活化的題目。動物園里有100只猴子正好喝100碗水,大猴子一只要喝三碗水,小猴子兩只才喝一碗水,請你算一算,動物園里有幾只大猴子?幾只小猴子?還比如,我們班級要添置一些活動用具,請小明和小紅帶100元錢去買排球、籃球、足球。排球每只5元,籃球每只6元,足球每只8元。如果每種球買5只,還多幾元?如果要三種球都買到,且100元正好用完,有幾種買法?哪一種方法球買得最多呢?等等。這些生活化的題目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創新靈感,使課堂教學真正充滿樂趣。
三、將生活帶進課堂,讓課堂走進生活
讓數學從生活中走來,有目的地將數學問題帶入到生活中去,讓數學回歸生活,讓學生感受生活化的數學,用數學眼光看待周圍的生活,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學習長方體的體積以后,我讓學生動手測量、計算學校長方體沙坑中沙的體積。學習比例尺后,我讓學生分組測量操場、教室的有關數據,自己確定比例尺,設計和繪制校園平面圖,并組織全班學生進行優秀圖紙的評選活動。豐富多彩的活動,不僅幫助學生增強了對知識的理解,更使他們了解了知識的價值,增強了學習和應用數學的信心。
數學問題回歸生活,教師應該為學生創設運用數學知識的條件,給學生以實際活動的機會,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加深對新學知識的理解。比如,在教完“相遇應用題”例題后,教師可以問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還有什么相遇的問題?”在教師的引導啟發下,學生很快列出了相對、相向等其他一系列的問題,然后自己去探究解決。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既拓寬了學生的數學知識面,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達到了學好數學的目的。
總之,我們教師應該改變以往的教學思維,按照新課程的理念,與學生一起學習探究,努力用更好的教學方式去追求更好的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 江蘇省阜寧縣古河鎮中橋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