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學生抗挫折能力的培養。首先要激發學生堅定的信心。其次以開展各種活動,磨煉學生的意志,提高他們承受挫折的能力。
關鍵詞:抗挫力;自信心;磨煉意志
人的成長從來都不會一帆風順,總要遭遇失敗、困難和挫折。對于孩子來說,雖然他們沒有成年人那么多的社會壓力,但學習上的壓力,交往中的困惑,父母離異,家庭貧困等因素困擾著他們。如果這些壓力超出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他們就不知所措。因此,在工作中我注重培養學生的抗挫能力,使學生笑對困難,讓淚水化作美麗的彩虹。
一、要培養學生的抗挫力必須激發他們的自信心
拉羅仕富科曾經說過“我們對自己有信心,將使別人對我們萌生信心的綠芽。”可見,樹立自信心的重要性。在教育教學中要激勵學生的自信心,讓他們對自己做的事情有堅定的信心。如去年我接的班中有一個女生,學習成績不太好,她很自卑,課間不和其他學生一起玩耍,總愛自己躲在角落里。遇見老師也只是繞著走,不敢與老師打招呼。上課時,她從來不敢舉手發言,甚至寫完作業也沒有勇氣去找老師批改。通過觀察,我知道了這個學生對自己缺乏自信。于是,我就想辦法捕捉她身上的閃光點,在班級中當著大家的面表揚她遵守紀律,講究衛生等。漸漸地,她不但敢舉手發言了,學習成績也有了明顯提高。可見,教師要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想方設法讓缺乏自信的孩子享受到成功的快樂,從而減少他們不必要的擔憂與分心,集中精力面對任何壓力和挑戰。
二、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抗挫力
心理學認為,適度的挫折感有利于人的成長。維持一定的緊張程度能使人敏銳,有助于培養人的抗挫力和自我意識,形成較為完善的人格,達到從根本上克服焦慮及其他心理障礙的目的。因此,我在具體的教學中,依據教學內容,聯系學生的實際情況,把挫折教育落實到學科教學中,例如,在語文教學中,通過名人例子,讓學生明白,大凡成功者都是在困難與挫折的斗爭中獲取成功的。如幼年的周恩來如果不是目睹了殘酷的社會現實,經歷了苦難的洗禮,也不會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偉大抱負。愛迪生、司馬遷等他們不都是在逆境中奮起而成功的嗎?在教學中學生通過學習古往今來的英雄人物的事跡,認識到“自古英雄多磨難”“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當學生考試考砸了,我教育學生要正視它,樹立合理的目標和期望值,積極穩妥地去迎接新的挑戰。
三、開展各種活動,磨煉意志,減輕挫折感
我在平時有意識地創設一定的挫折情景,有計劃地設置一些高于學生心理承受能力的“難題”和“障礙”,向學生發出挑戰,不斷地讓他們經受磨難,有意識地磨煉和提高他們承受挫折的能力。
面對一個個因受到挫折而不知所措甚至一蹶不振的孩子,我們作為教師就應該用心去呵護他們的心靈。相信,只要我們心中有愛,肩頭時刻感受到那份責任,孩子的心將會遠離黑暗,孩子的淚水將會化作一道道美麗的彩虹。
(作者單位 遼寧省喀左縣大城子鎮第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