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的語文課本,選取了一些優秀的古今中外寓言故事。寓言就是寄托著深刻含義的一種簡短的故事。
揭示寓意的過程就是把寓言中的形象轉移到現實生活中去的過程,就是把故事中描寫的動植物轉移到社會或把此人此事轉移到彼人彼事中去的過程。
小學語文課本中很多中國寓言,都能找到相應的文言版。藝術形象是寓言的軀體,道德教訓是寓言的靈魂。寓言教學需在今文與古文之間轉換。兒童時期是人生記憶的黃金期,利用這個時機學習一點文言文事半功倍,也有利于學生陶冶情操、豐富想象、提高藝術鑒賞力,為將來進一步學習文言文奠定基礎。
因此,在小學語文的高年級段,我們需要也應該以“寓言”搭臺,為學生學習古文唱一出“文言戲”。
一、以古文字切入,感受中國語言文字的魅力
二、理解關鍵字詞,培養學生學習古文的語感
文言文中,有些詞語的意思是固定的。如,“與”:和;給予?!鞍l”:放出;挖掘;打開?!爸保旱?;代……;到?!翱伞保哼m合;值得等。學生碰到這些字,經常翻譯翻譯,記一記,就對一些常用的文言字的意思有了大概的了解。而《自相矛盾》中,只要解決了這些關鍵字,對文章的文言版就好理解了。這些字是:“鬻”(yù):賣。“譽”:贊美?!跋荨保汗テ啤_@里是刺透的意思。“或曰”:有的人說?!耙浴保耗?,用?!皯保夯貞?,回答。古文中的很多字的意思和白話文是意思相通的,只要解決古文中一些難理解的字詞,找到關鍵詞語的意思,對一句話乃至一段話的意思就理解了。
三、古今文對照讀,樹立學生學習古文的信心
學習《自相矛盾》時,學生先把故事讀熟,然后出現文言版的《自相矛盾》:楚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被蛟唬阂宰又葑又?,如何?”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學生對照現代文和文言文,反復朗讀,逐句對照朗讀。很容易就能理解了文言版的《自相矛盾》。這樣,學生就能初步接觸文言文,學到這樣的寓言或者是成語故事,教師就要有意識地把文言文拿出來對照讀,反復多接觸,學生對文言文就消除了陌生感,慢慢就能建立起學習文言文的信心。
任何國家的文化都是有根基的,而中國文化的底蘊始于古代文學。學習文言文,閱讀古文能使人切實接觸感受到中國的氣質。文言文記載了我國古代文化遺產,讀不懂文言文,也就讀不懂古代文獻,所謂繼承、吸收和發展也就無從談起。讓學生從小接受文言文的熏陶,我們責無旁貸,而學習文言文形式的寓言,是我們引領學生讀古文的一出好戲。
(作者單位 江蘇省丹陽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