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竿修竹,一方水池;亭臺樓閣,曲折回廊。每當我看到設計圖上的這些“流動的音樂和曲線”時,都忍不住想用世界上最優美的語言來形容它們,想用鬼斧神工來贊美那些偉大的設計者們。因為不論是小橋流水人家,還是瓊樓玉宇大廈,都在向我們傳遞著一種沉穩雅致、易趣深遠的意境。這就是建筑學的意境。
華人建筑的驕傲
在我建筑學專業五年的學習中,印象最深的建筑師要數貝聿銘了,讓我著迷于他的并不是其華人建筑師的身份,而是其統觀全局、強調功能的設計思想和嚴謹的幾何平面追求。
建筑學有句名言:“下等學造型,中等學元素,上等學空間,上上等學創意或概念。”貝氏的建筑風格就充滿了創意。
20世紀八十年代,盧浮宮由于展館面積已不適合展出要求,法國政府決定對其進行擴建,為此廣征方案。最后由密特朗總統出面,邀請當時最負盛名的15位博物館館長來評選設計方案。結果,有13位館長選擇了貝聿銘的方案。貝聿銘的設計是用現代建筑材料在盧浮宮的拿破侖庭院內建造一座玻璃金字塔。此事一經公布,就在法國掀起了軒然大波。法國人認為這會破壞盧浮宮的建筑風格,“既毀了盧浮宮又毀了金字塔”“是巴黎美人臉上的傷疤”……但密特朗總統力排眾議,采用了貝氏的設計方案。
玻璃金字塔塔身總重量為200噸,玻璃凈重105噸,金屬支架的負荷甚至超過了它自身的重量。使得這座玻璃金字塔不僅體現了現代藝術的風格,也是現代科技的獨特嘗試。在這座大型玻璃金字塔的南北東三面還有三座5米高的小玻璃金字塔作點綴,與7個三角形噴水池匯成平面與立體幾何圖形的奇特美景。
當盧浮宮改造工程完成后,指責的聲音沒有了,換來的是“盧浮宮院內飛來了一顆巨大寶石”的贊美。
理性與感性交織的專業
建筑學的前兩年主要是學習美術基礎課程:素描、水彩、水粉、構成等,培養的是學生的審美能力和造型能力;之后就是以各種建筑設計基礎課為主,如程建筑制圖、小型建筑設計、基礎軟件等,配以建筑結構、建筑力學、中外建筑史、建筑設計原理、城市規劃、室內設計、建筑規范等建筑專業課程。所學的課程較多,但每門課程之間都有著重要的聯系。
簡單地說,建筑學就是一門關于設計、關于藝術、關于建造的專業。他既需要理科生的邏輯,也需要文科生的感性。
大學期間,我們除了學習課本里的知識,更多的是出到學校外面去參觀各種建筑,采集建筑本身的信息。例如修建材質、外觀、空間內部關系、顏色、結構組成等。因此建筑學的學生常常也是攝影愛好者、旅行愛好者,這些愛好都是專業需求。除了關于專業本身的學習,哲學、美學、歷史、經濟、宗教等領域的知識你都要或多或少的了解。等到讓你自己進行設計的時候,你會發現,這些平時積累的知識都會潛移默化的滲入到建筑學中。
豐滿的理想與骨干的現實
很多選擇建筑學的學生在剛入學時都會立志成為一名建筑師,但現實告訴我們,在你本科畢業的前幾年,從事的基本都是畫施工圖的工作。這是由于建筑設計工作壓力大、競爭激烈所造成的。在學校里,老師對學生設計的方案一般只進行打分,你不會見到一個同學得滿分,剩下的都是零分的結果。但在招投標時,對于設計方案就是只有兩個結果:中或者不中!還有在學校里,學生交了作業打了分就萬事大吉,不會說那些地方沒設計好再進行修改,但在現實中,你必須根據業主的意圖不斷修改方案直至業主滿意。這些都是建筑學專業的學生今后會遇到的現實問題。以上內容希望能給打算選擇這個專業的學弟學妹們提供一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