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場里流行這樣一種說法:“一分也不要浪費高考分數”。許多考生和家長潛意識里挑大學、選專業也依循此理。如果考生被錄取時,自己的分數剛好達到學校的最低錄取分數線,就覺得“分盡其用”了,則舉家慶幸;如果自己的分數比其他同時入學的考生的分數高出許多,就覺得高分低錄,則悶悶不樂。
高考考生經歷了十幾年寒窗苦讀,家長和老師也傾注了大量心血,分數得來不易,浪費了會對不起家人、老師和自己。分盡其用,合乎邏輯,也容易被考生認同。但這種觀點還是引來許多人士吐槽:分數至上是對考生個性的扼殺,填報志愿應該以考生個性稟賦為中心,科學定位,各取所需,一舉擊中心儀的大學和專業。究竟是分盡其用還是各取所需,套用一句時髦的話——“元芳,你怎么看?”
用好分數是前提
高考成績是填報志愿的基礎,是考生能否被目標院校錄取的決定因素,也是能否進入自己心儀專業學習的重要籌碼。所以,考生決定報考哪所大學,主要看高考成績。
現在大部分省份知分填報平行志愿。平行志愿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考生填報志愿的風險,但同時也強化了分數與高校的對應關系。考生填報志愿時,為了能夠被知名度更高的院校錄取會不自覺地用足分數。在分數決勝的錄取模式下,盯住高考成績更為經濟實用也更符合人們的思維定式。高分考生進高層次的大學,低分考生進低層次的大學,如果成績達不到志愿院校的錄取線,考生無法被錄取,無需考慮志愿的合理與否。這樣各得其所,家長和考生心理更易平衡。
考生分數是多種報考因素中最可定量和最顯性的,也是高校錄取考生最重要的標尺。高校招生老師可能不認識你,但他知道你的分數夠不夠該校的錄取門檻。因此考生志愿表達的焦點問題就落在如何安排分數上。然而,不考慮其他,只憑分數報考志愿,就會出現數學基礎差卻去修讀計算機,作文寫不好、文章不愿讀的人上了新聞系,害怕物理的考生進了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等。拿自己的劣勢與別人的優勢競爭,起跑線上就已顯露敗勢。
當然,分盡其用也存在一定的風險,考生若只追求“踩線”進校,往往會被調劑錄取,進了別人挑剩的專業,這個專業很大程度上不是學校的優勢專業、特色專業,可能就是你嫌棄的。興趣不對路,在大學里度日如年、痛苦煎熬,很難獲取正能量。
志愿應有個性化標簽
既然單純追求分盡其用存在一定的風險,那么各取所需就保險了嗎?也未必,各取所需是填報志愿的高級階段,說起來簡單,操作起來相當麻煩。一方面大部分考生說不清自己的興趣在哪里,自己的潛質在哪里;說不清大學的專業有哪些,哪些專業最適合自己;不明白專業的內涵和發展前景是什么。于是,填報志愿時就出現了“選擇無能”的現象。另一方面填報志愿的時間短促,考生和家長沒有太多時間細研深究大學和專業以及報考政策。
這樣說,并不是否認各取所需的重要性,個人的興趣、志向、能力、性格等是考生選擇專業的依據,選擇一個能揚長避短的專業,今后的學業會更出色,職業更容易成功。每一位考生都要學會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學會認識自我,善于給自己的志愿貼上個性化標簽。即便是高分考生也不能僅憑分數填志愿,恃分忘憂,只奔熱門,而不顧自己的優勢能力所在。高考分數不太理想的考生更要深刻認清自身實際,仔細籌劃做出能夠保證利益最大化的安排。
大學專業,孰先孰后?
在分數確定的前提下,是大學優先,還是專業優先?這個問題是大多數考生無法回避的。理想的狀態,當然是大學與專業都能滿足,但這需要相當高的分數,大部分人不具備。于是便有了“分盡其用”的說法,以分數來平衡大學和專業的選擇。細說起來有兩種狀態,其一是分數剛好達到心儀大學的最低錄取線,其二是分數剛夠理想專業錄取線。前一種狀態是以“優先大學”為原則,后一種狀態則以“在還算滿意的大學里優先選擇專業”為原則。
主張學校優先的人認為,不同層次的高校對學生發展的影響是不一樣的,這個影響有短期的,也有長期的。高層次的大學比如“985工程”“211工程”高校,學生接受的教育資源是優質的,大學除給予學生高水平的專業知識外,更著眼于培養他們的綜合素質。從用人單位角度看,有些單位在招聘人員時更看中第一學歷,學校的牌子就顯得尤為重要。進入這樣的大學,可能一時難以滿足自己的專業興趣,但可以通過轉專業或輔修專業來實現夢想。再說,學生在中學階段所形成的興趣往往是膚淺的,到大學后開闊了眼界,有可能興趣發生變化。因此過早鎖定專業,為了專業舍棄一個高層次的學校很不劃算。
主張專業優先的人認為,高等教育是多元化發展的,不同類型的大學,即使專業相同,培養目標也不一樣,學習的課程自然也大不一樣,要求學生所具備的基本素養同樣不能一刀切。每個考生的興趣、能力是千差萬別的,通過大學學習后的出路也是因人而異的。有人直接就業、創業,有人讀研升博,還有人出國深造。此外,社會的多元化,各行各業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同一個行業、同一個單位,既需要高端人才,也離不開中低端人才;既需要技術人才,也需要管理人才。所以,站在學生的角度,對高校的評價就不能人云亦云,而是要看其是否有利于個人的學業進步,是否有利于今后的就業和職業拓展。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學校只伴你四年,專業卻可能跟你一輩子。畢竟,名校并不是所有學科都有名,層次稍低的大學也并不乏一流的學科專業。
進入大學是一回事,能在本專業里學好學通是另一回事。如果不熱愛所學專業,那么專業知識沒學好,能力也沒鍛煉成,你拿什么去跟人競爭?大學里轉專業的比例非常小,輔修專業的代價也不低,雖說“是金子放到哪里都會發光”,可絕大多數人不是“金子”,或只是塊含雜質的“金子”,想在自己不愛好、能力不占優勢的領域里放光彩,難度可想而知!
分盡其用還是各取所需?
不同分數、不同志向、不同經濟條件的考生,對學校和專業的選擇會有不同的偏好,從來就沒有一個標準模板,供人“照著葫蘆畫瓢”。但任何考生在設計志愿時首先要確定“優先選擇什么”的原則,只有在堅持大原則的前提下,才能用足用好分數,填出一份完美的志愿。
填報志愿分數最重要,分數之外的其他因素也不能忽視。關于“分盡其用還是各取所需”的問題,筆者尚不能給出一個標準的答案。分盡其用和各取所需都各有道理也各有利弊,兩種思路不能截然對立,而是要相互聯系互為補充。志愿填報,首先要保證被院校錄取,不能企望每一分都不浪費,也要盡量避免被低于自己成績太多的院?;驅I錄取。其次,在滿足能被高校錄取的基礎上,再根據自己的實際(興趣、能力優勢、職業理想、經濟條件等),反復權衡是優先選擇專業還是優先選擇院校。既不能過分強調院校,放棄自己對專業的興趣愛好,也不能太偏執專業,而放棄本來可以就讀較高水平院校的機會。最好在專業、學校和地域之間找一個平衡點,以選擇進入一個自己喜歡的又是學校優勢的專業就讀,對于上學地域不必過分苛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