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4)班的李小晴,向我咨詢的問題是自己近來很神經質。總胡亂猜疑一些莫須有的東西來折磨自己,明知道事實根本不是那樣的,可就是說服不了自己。就像是從自己手中撒出去一張網,結果卻把自己罩住,想掙脫又掙脫不掉,搞得自己很心力交瘁。比如,在路上走著的時候,她會覺得自己的眼睛突然變大了,或者一下子又變小了,小到無法再睜開……弄到最后,連她自己都不知道該如何眨眼了,很是別扭。
這個女孩讓我一下想起平日里來找我做心理咨詢的同學,不管是打電話、發短信,還是寫信、遞字條的,我發現在和他們交流的過程中,他們使用最多的一個字便是“我”:我哪里不舒服啦,我哪里又不對勁啦,我怎么痛苦呀,我怎么難受呀……對于這些同學而言,這世界仿佛別人統統都不存在似的,全是他自己,以及自己的一大堆不良好的感覺。
過分關注自我,過分關注自己身上不適、不足的人,那就好比是“作繭自縛”。無形中在自己周圍結了一層厚厚的繭,殊不知,卻把自己套了進去。縛在了那個小天地中,也縛在了自我痛苦的泥潭里,從此,動彈不得。這種情形下,自然也就降低了自己對周圍環境的感受能力、調節能力與適應能力,從而使得自己潛在的能力發揮不出來。這,同時也是強迫癥患者身上極其常見的一種心理趨向。
前些天,我聽到一個故事,很耐人尋味,而且也很能說明這個問題:有一個年輕人,一次,他在趕集路上撿到了一張5塊錢的鈔票,開心得不得了。從那之后,他便把去趕集當成是自己每天中一件重要的事情。無論刮風還是下雨,走路時兩眼總不離“路面”。一年下來,他在路上共收集到了30枚一毛錢的硬幣、25顆紐扣、34個罐頭……除此之外,他還變得輕微的駝背,人也被風雨日曬得蒼老無比。為了盯住“路面”,他失去了他自己,失去了很多和家人在一起的時光,失去了在農田耕作、期待秋收的喜悅,更失去了人生中最重要的……
過分關注自我的人,和故事中所提到的這個年輕人如出一轍。他們會變得不再能正常地生活、正常地感受生活……沒有了這些“正常”,不覺得自己這不妥那不妥才怪呢!
對于這些早已形成了以“我”為重心的思維習慣,從而導致自己陷于自造的痛苦中而無法自拔的人,從明天起,可以嘗試把這份注意力和精力從過于關注“自我”的焦點上,轉移開去。從過于顧慮自己的那些無意義的、消極的、痛苦的一面,轉移到外部明朗、積極、愉悅、有意思的一面;從“思想”的世界,轉移到當下自己的學習、工作或者有趣的活動上來,關注自己周圍的世界,關心自己身邊的同學、呵護自己愛的家人。如此一來,你便會重新獲得一種全新的人生視野,從而看到這個世界更多有意思的東西。有了這種全新的感受與體驗,先前你對別人的那些抱怨、對環境的不滿、對自己痛苦的苛求,等等,漸漸就會消失。
從心理學角度上說,這是一種通過轉移焦點來實現心理健康的方法。說得更為具體點,就是實現由“小我”到“大我”的轉變。何謂“小我”?即囿于自我的小圈子,時時擔慮著自己一人的利益得失;何謂“大我”?即樂于融入集體的“忘我”精神,滿懷熱情地與人交往、工作、學習,心懷大度地與環境和諧相處。
能夠做到“忘我”,便不會經常遇到痛苦和不適,而更多體驗到前所未有過的充實、安詳、喜悅與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