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間,作為西部欠發達地區城市,格爾木市要以十八大精神為指導,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斷增強長期發展的后勁。充分利用格爾木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區位優勢,圍繞“八個格爾木”建設,格爾木市將全力實施“338”戰略,著力打造3個樞紐、3個中心和8個產業基地,加快循環經濟發展,促其成為青藏高原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一、“十一五”期間格爾木在經濟建設方面取得的成就
(一)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綜合實力邁上新臺階。“十一五”以來,全市國民經濟延續“十五”以來穩定發展的良好態勢,仍然保持了強勁增長,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全市經濟總量實現跨越發展,2010年完成200.06億元,年均增長19.8%,遠遠高于青海全省平均水平。地區經濟總量居省、州的位次穩步提高,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4.81%,占海西州的比重為54.74%。2010年在中國西部百強縣市縣域經濟中排名第15位,城市產業競爭力列中國產業百強縣(市、區)第62位。經濟的跨越式發展,帶動了財政收入的迅猛增長。5年來,格爾木全市財政收入由2005年的14.94億元上升至2010年的53.09億元,完成“十一五”指標的169.19%,年均增長28.86%,比2005年增長2.56倍;地方財政收入由2005年的2.53億元上升至2010年的10.34億元,完成“十一五”指標的194.08%,比2005年增長3.09倍,年均增長32.45%。同時,公共服務、社會保障、教育衛生、基本建設等領域的投入和支出不斷擴大。
(二)特色優勢工業快速發展,產業發展形成新格局。近年來,格爾木市委市政府大力推進資源轉換戰略,優化產業布局,強化創新驅動,促進特色優勢產業向規?;⒓夯l展。重大項目順利實施,龍頭企業迅速發展壯大。五年累計完成工業投資270億元,超過“十一五”規劃投資的35%。格爾木被國家授予“全國優質鉀肥生產示范區”稱號,鉀肥品牌戰略及市場空間實現新提升。新興產業加快興起,昆侖玉、礦泉水等地方特色品牌影響力不斷擴大,太陽能、風能發電等新能源產業成為新的開發熱點。工業主導地位更加突出,初步形成了以大型鉀肥、鹽湖化工、油氣化工、有色黑色金屬采選冶煉、特色輕工業、新能源發展為主的產業體系。地勘工作力度加大,為循環經濟發展提供了資源支撐。園區工業快速發展,形成“一園多區”發展新格局,產業聚集能力明顯增強,實現了工業生產力的集中布局。格爾木位列“中國西部最具投資潛力的100個縣(市、區)”第15位。
(三)產業結構日趨合理,服務業優化升級,綜合服務能力實現新提升。“十一五”時期,格爾木大力促進工業和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使第三產業不斷優化升級,新能源產業發展贏得先機,新興服務業加速發展。截至2010年底,格爾木市工業主體地位更加凸顯,第二產業所占比例由69.86%迅速上升到77.16%。在工業的帶動下,第三產業增加值由2005年的16.49億元躍升至2010年的43.96億元,年均增長14.9%。三次產業結構由2005年的1.08:69.86:29.06調至2010年的0.87:77.16:21.97,產業結構沿著以工業為主體、第三產業協調發展的多元化經濟發展新格局不斷推進。經濟結構的不斷優化調整帶來的是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堅持市場化、產業化方向,改造提升傳統服務業,加快培育現代服務業,第三產業體系不斷完善,對經濟發展的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
(四)統籌城鄉發展成效顯著,城鄉一體化邁出新步伐。農牧業產業化步伐加快,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3家。各類農牧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到59家,提高了農牧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日光節能溫室和蔬菜大棚等都市型農業開始形成,枸杞種植業成為我市發展特色農業、推動農民增收的一大亮點。
(五)循環經濟加快發展?!恫襁_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總體規劃》深入實施,循環經濟產業鏈逐步搭建,鹽湖集團等循環經濟試點示范企業創建工作取得明顯成效,百萬噸鉀肥綜合利用等重點循環經濟示范項目基本建成,格爾木被國家授予西部大開發特色優勢產業基地。“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如期完成。
(六)對外開放不斷擴大,經濟發展再添新活力。察爾訐路東鉀肥資源整合工作取得實質性進展。政府融資平臺增資工作順利推進,融資能力不斷增強。八家信用社撤社退市工作基本完成。認真實施“中小企業成長工程”。非公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總量中的比重接近30%。積極承辦青藏鐵路通車慶典、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項目推介會暨中國鹽湖城旅游文化藝術節、全國光伏發電現場觀摩會等重大節慶活動。招商引資成果不斷擴大,改革開放成效顯著。格爾木獲得“全國最具區域帶動力百強中小城市”榮譽稱號。
二、格爾木在經濟建設方面的不足
(一)農牧民收入增長相對緩慢,農牧區經濟發展能力略顯不足。農牧區經濟發展緩慢,農牧業增收速度不快,農牧區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基礎設施建設薄弱,扶貧手段單一,農牧民務工、經商等方面的政策環境還不完善,農牧民收入持續增長的長效機制和特色經濟產業尚未形成,工農之間、城鄉之間差距較大,影響了格爾木市實現小康社會的目標。據統計,201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851.6元,增長11.0%;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7000.62元,增長16.67%,人均增加1000.45元。不到城鎮居民收入增量的二分之一;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依然存在,按照現行統計口徑,農牧民家庭收入包括要交納的稅費,以及用作生產資料的投入,實際差距要更大。
(二)資源綜合利用水平低,經濟增長內在活力不足?!笆晃濉逼陂g與“十五”相比較,資源綜合開發能力有所提高,但由于受技術和資金等條件的制約,資源開發的廣度和深度不夠,產品科技含量低,綜合利用水平弱。企業總體上采用粗放型、掠奪式資源開發模式,資源開發能力低,循環利用率不高主要表現在企業以資源采掘和初級加工產品為主,深加工不夠。主要原因是,產業內部發展模式仍處于粗放型、消耗型,低效率型的傳統生產模式,企業深加工的關鍵技術和工藝技術尚未得到大的突破,資源開發和保護的矛盾比較突出。產業鏈條尚未形成,資源的再次利用與環境保護的利益無法達到統一。促進自我表現循環經濟發展的制度體系、技術支撐體系和運行機制還沒有形成。地方企業對經濟帶動作用不強,產業關聯度不高,總量和規模較?。灰恍┚哂袃瀯莺蜐摿Φ男屡d產業,由于企業在市場中的競爭能力和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短期內還難以達到預期規模,企業的整體經濟效益不高。非公有制經濟與過去相比雖有長足發展,但在全市經濟中的比重仍然較低,經濟自主增長活力不足。
(三)經濟建設各要素支撐不足。交通基礎設施滯后的問題依然比較突出,特別是青藏鐵路西格段運輸能力比較緊張,過境國道路面等級較低,東西向公路干道尚未建設,部分重要礦區、旅游景點以及鄉村的公路沒有形成,鐵路和公路路網極其不完善,使得交通基礎設施的水平不但不能適應未來格爾木快速發展的需要,也無法滿足目前進行資源開發和產品運輸的要求。電力供給的矛盾也比較突出,影響了全市工業及經濟的快速發展。隨著資源開發規模的擴大,交通運輸和電力供給不足的矛盾未來一段時期內將成為制約格爾木市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四)產業轉型升級存在壓力。“十一五”以來,格爾木市經濟保持了持續快速發展,經濟總量迅速擴大,但產業結構還不盡合理,2010年三次產業所占GDP的比重為0.87:77.16:21.97,與“十五”末相比,第二產業上升7.3個百分點,第三產業下降7.09個百分點,二產占比過高的問題更趨突出。從工業內部結構看,資源性產業比重偏高、新興產業發展不足,重工業化傾向更趨明顯,科技含量低,產業鏈條短,產品結構單一,發展方式仍然較為粗放。從需求結構看,外需帶動力弱、消費貢獻少、投資效率低。值得關注的是,三產不活的問題仍然較為突出。傳統服務業中,旅游業尚未形成較大份額的產值,生產性服務業、民生服務業等新興服務業發展較為緩慢,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和信息化進程。
三、以循環經濟為依托。全面推進格爾木經濟跨越發展
(一)進一步夯實基礎、優化環境。西部地區基礎設施相對落后,嚴重制約經濟社會的發展,尤其是格爾木作為新興的工業城市,這個問題顯得尤為突出。優先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是各項事業發展的前提和保障。要進一步改善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大改善生態環境。同時,要重視對軟環境的建設,構建適宜于經濟社會發展的良好環境條件。
(二)加速發展特色優勢工業,優化工業產業體系和行業布局。依托鹽湖資源優勢和現有產業基礎,做大做強支柱優勢產業。加快發展以鹽湖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為龍頭的大型鉀肥和鋰、鈉、鎂一體化發展的鹽化產業體系;積極培育以石油天然氣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為重點的石化精深加工產業體系:規劃建設以黑色有色金屬采掘冶煉為基礎的大型鋼鐵產業體系;重點發展以新能源為主,兼顧火電、水電開發利用的大型光伏產業體系;大力支持以礦泉水開發、枸杞種植深加工、昆侖玉加工、各類石材加工等為代表的特色輕工業體系;全力打造以推進生態旅游業轉型升級為特色的旅游產業體系。油氣化工、建材工業、部分輕工業、高新技術研發、精細化工、裝備制造、鹽湖化工延伸類及其他加工業原則上布局在昆侖經濟開發區:鹽湖化工主體布局在察爾汗鹽湖化工小區,同時將部分項目布局在東西臺鹽湖化工小區:以金屬鎂開發為主導的新材料等產業布局在察爾汗金屬鎂工業園區;黑色有色金屬采選主要布局在烏圖美仁鐵及多金屬礦采選小區;金屬冶煉及深加工產業原則上布局在昆侖工業小區及藏青工業園;高原特色生物產業布局在格爾木生物產業園區。
加快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發展,加強礦產資源綜合利用,鼓勵產業廢物循環利用,完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和垃圾分類回收制度,推進資源再生利用產業化,形成產業間縱向延伸、橫向拓展,資源、產業、產品多層面聯動發展的循環型產業格局。開發應用源頭減量、循環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產業鏈接技術,推廣循環經濟新技術、新工藝。
鼓勵、支持和引導中小企業及非公有制經濟健康快速發展。創造公平競爭、平等準入的市場環境,進一步拓寬非公有制經濟投資領域和范圍。加大地方財政專項資金引導和扶持,推動中小企業與大企業配套,發展特色產業和新興產業。依托工業園區和龍頭企業,促進中小企業集群發展,提升中小企業競爭力。培育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和成長性較好的大型企業,逐步建立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培育富有特色的自主品牌,全面提高產業配套能力。
(三)進一步提升服務業綜合服務能力。按照“堅持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并舉,提升傳統服務業,發展新興服務業,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現代服務業體系”的總體思路,以優化服務業內部結構為主線,以項目建設為切入點,積極推進以特色旅游、商貿流通、現代物流、文化創意、體育健身、信息技術、電子商務、金融保險、商務中介、特色節會、科技研發等為重點的現代服務業發展,全面構建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吻合、與工業發展相配套、與建設青海西部現代化中心城市進程相協調、與群眾要求相適應,優勢明顯、特色鮮明、功能完善、繁榮發達的現代服務業體系。加快配套完善格爾木各旅游景區景點基礎設施,積極創建“中國最佳旅游城市”,提高旅游業在服務業中的比重。推動格爾木市國家級服務業試點城市建設,增強服務業的支撐和帶動作用。把擴大消費需求作為擴大內需的戰略重點,進一步釋放城鄉居民消費潛力,穩步擴大市場總體規模。
(四)打造品牌企業,吸引投資,提高產業競爭力。打造品牌企業,加大企業的宣傳,是格爾木在目前工業發展的情況下一個較好的方法,這樣可以大大提高格爾木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才會有更多的人關注格爾木,從而引發一系列的經濟效應。當然另一方面,加快主導產業的發展,不斷提高產業競爭九招商引資是關鍵。目前,我國招商引資的重點已由注重投資環境改善、強化服務意識和提供稅收優惠政策等方面逐步轉向以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業配套能力、拓展市場空間、完善城市功能、營造人文環境等為主要內容的引資綜合競爭力的培育上,即逐步向招商引資的第三個階段轉變。引資綜合競爭力是國家、區域和城市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格爾木發展經濟的管理者應盡快轉變觀念,以構建本地區引資綜合競爭力為戰略指導思想,推動招商引資工作的快速發展。
(五)強化區域經濟合作。深入推動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總體規劃的貫徹落實,加強與試驗區各工業園之間的聯系與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加強與周邊省區的經濟技術合作。開展與西藏在礦產資源和高原生態旅游開發等方面的合作,充分利用西藏邊境口岸發展與南亞的對外貿易,聯合構建西寧一格爾木一拉薩經濟帶及黃金旅游線路。加強與新疆在煤炭、油氣資源、有色黑色金屬資源開發方面的合作,積極發展火電、煤化工、油氣化工、金屬冶煉等產業,充分利用新疆邊貿口岸發展與中亞、西亞的對外貿易。積極開展與甘肅河西走廊在旅游資源開發、農畜產品加工流通、新能源開發等方面的合作。抓住蘭州一西寧一格爾木經濟區發展規劃上升為國家層面的重要契機,加強與西寧、蘭州等地區在產業、技術、資金、人才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創新機制、合作共贏、協調發展。
(六)重視人才培養,積極吸納人才。人才是經濟社會興盛的關鍵,格爾木市人才相對匱乏,要進一步發展經濟,提升工業附加值,制定一系列吸納人才的政策:重視人才培養,計劃性“送出去”并有針對性的“請進來”。大力培養產業人才隊伍,提高產業工人的技能水平,尤其要加大本地產業工人的培養,建設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產業技能人才培訓和集聚高地。構建多元化投入格局,提高人力資本投資比重。完善平等公開和競爭擇優的制度環境,促進優秀人才脫穎而出。改進人才管理方式,創新培養開發、評價發現、選拔任用、流動配置和激勵保障政策,形成并落實好更加科學、更具活力的人才政策體系。進一步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社會氛圍。加強與浙江省、工信部及中央企業的交流合作,建立人才對口支援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