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廣政十二年(公元949年)眉州丹邑人(今四川丹棱縣)可朋為官期間,目睹朝廷腐敗、官員墮落,憤而棄官回鄉(xiāng),到丹邑九龍山竹林寺出家當了和尚。但他不拘佛家法度,與地方名士結為學友,探討詩詞歌賦,行樂把盞,世稱“醉酒詩僧”。
一日,可朋與方干、盧延讓、歐陽炯一起去附近龍鵠山游覽山上的龍鶴仙觀,寺院主持玄靜熱情地接待了他們,引領他們進客堂落座,獻上清茶。他們四人邊品茶邊四顧。只見客堂墻壁上掛有一幅山水畫,山下有廟,河上有浮橋,浮橋左右有扶手,浮橋前立有一碑,碑上刻著“清和橋”三字;河邊一水塘,塘里盛開著荷花,荷花上有蜂蝶飛舞;山水畫的左上角題有詩句,落款“玄靜”。
可朋觀畫后對三位朋友說:“這幅山水畫令人感慨,今日有幸借題發(fā)揮,各獻一句詞,不知諸位意下如何?”
方干道:“說得有理,既然來了,就不必謙讓,我先獻丑了。”他盯著畫中的碑,歌曰:“有水是清,無水也是青,去了清邊水加上一個爭(‘靜’字),清靜禪院怎不愛。”
可朋拍手稱道:“說得好!我也來湊上幾句:有口是和,無口也是禾,去了和旁口加上一個斗(‘科’字),新科及第哪不愛。”
盧延讓聽罷,脫口而出:“有木是橋,無木也是喬,去了橋邊木加上一個女(‘嬌’字),嬌嬌滴滴怎不愛。”
歐陽炯看著畫,靜思片刻,歌曰:“有木是材,無木也是才,去掉材邊木加上一個貝(‘財’字),家財萬貫誰不愛。”(編者按:此四句借橋碑上刻的“清和橋”三字以及稱贊玄靜大師才華的‘才’字,藝術般地拆解而得。)
四人都同時笑了,可朋意猶未盡,接著說:“我再來開個頭。”他盯著河上的荷花吟道:“河上荷花和尚畫。”
方干道:“浮橋扶手父子修。”
歐陽炯緊接著說:“青山清水輕音樂。”
盧延讓吟出尾句:“詩歌思緒施才華。”(編者按:此四句描繪了畫中的美景以及玄靜大師的才華,且每句的第一、第三、第五個字字音相同或相近。)
歐陽炯見每次都是可朋搶先,就緊接著說:“我也來領個頭。”他看了看畫,順口道:“蟲入鳳(‘鳳’的繁體字為‘鳳’)窩飛去鳥。(‘風’的繁體字為‘風’)”
盧延讓道:“七人頭上長青草。(‘花’字)”
方干道:“大雨下在橫山上。(‘雪’字)”
可朋道:“半個朋友不見了。(‘月’字)”
盧延讓想,四時景色都被點綴了,我該出啥呢?他看著三位朋友,突然有了主意,說:“三人同日來看畫。(此乃‘春’字)”
方干道:“百友不離你我他。(‘夏’字)”
歐陽炯道:“禾火二人同相坐。(‘秋’字)”
可朋說:“夕陽西下兩只瓜。(‘冬’字)”
方干道:“一年四季都說完了,是該回家了吧!”
四人的言語不多卻別有情趣,他們靈活應用每個字,組合得恰到好處,展示了中國文字的藝術魅力,表現出獨特的意境。(責編:孫瑞娟)